看板 Ancien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文恕刪.. 我想就佛教的觀點來看.. 每個人皆是來此間修道.. 凡修道必經各種試煉.. ---------------------------------------------------------------------- 小故事的分隔線小故事的分隔線小故事的分隔線小故事的分隔線小故事的分隔線 ---------------------------------------------------------------------- 當五祖弘忍想將大法衣缽傳給弟子們繼承的時候,先告訴弟子們每人各做一首偈子, 然後從偈子中所呈現的境界來判別對方是否見道,見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缽,成為六祖。 其中最受大眾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 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眾看了都讚歎神秀境界很高,但五祖卻批評說:「作得不錯,但是尚未見道。」 這時在舂米房工作的惠能,半夜裡也請人在牆上代寫了一首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 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認為他才是見到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缽傳給了他,成 為禪宗的六祖大師。 從這兩首偈子可以看出禪秀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於有相有為,有所造作, 而惠能大師則體證「諸法無所得空」的智慧,世間上的一切本來無所失,又何來所得呢? 一個在「有」上用功夫,一個在「無」上見真章,難怪五祖要將衣缽傳給惠能。 -------------------------------------------------------------------------------- 我是可愛的分隔線我是可愛的分隔線我是可愛的分隔線我是可愛的分隔線我是可愛的分隔線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切皆是虛無.. 既為虛無又何須執著呢.. 對於紅塵俗事.. 假設 有另一世界.. 其有最終審判.. 賞善罰惡的機制.. 再假設 我們如同經典所說只是到這大染缸裡修道.. 為得證果.. 可能 這就是佛門所指的看破紅塵吧.. 萬法皆空.. 未看破之人受到了塵世羈絆 (比方說愛與恨等) 給纏住了.. 因執著而迷失了.. 然而 到底該如何.. 該不該報仇雪恨.. 該不該以牙還牙.. 就我來說.. 往往 進行報復行為的成本與外部性 > 最後所得到的.. 所以通常我都選擇了寬恕與原諒 但這並不是選擇寬恕原諒的主因.. 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又會發現與自己主觀上的認定有出入.. 常常也是無心之過或是不得以.. 所以會選擇了寬恕與原諒 以戰止戰 固然氣魄萬千 但以德服人 才是王道阿!! ----- 我有沒有講遠了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3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