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rit-po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From: honeypie (㊣和泥派) Board: Who Subject: The Who第一張專輯的故事(一) Date: Tue Sep 24 01:23:03 2002 The Who / My Generation (1965) 其實,寫一大篇介紹稿是很沒勁的。可能的話,我只想把音響擺到 你的面前,音量扭到底,播放新混音的立體聲版My Generation和第 12首演奏曲The Ox給你聽。這樣的音樂,假如不能讓你有「腦殼被 濃鹽酸狠狠洗刷過一遍」的酣暢快感,我也無話可說了。 這裡沒有超過四分鐘的歌,沒有野心雄大的敘事結構,沒有搖滾歌 劇,沒有合成樂器,沒有精巧的錄音技術,更沒有巨星的自覺。有 的只是漂亮的旋律,巨大的噪音,精準凌厲的默契,和天不怕地不 怕的膽量,來自一個平均年齡十九歲的樂團。 以下文字摘錄自原始專輯封套上的介紹。想像一下︰假如你在1965 年是個15歲的中學生,生活百無聊賴,偶爾逛唱片行看到幾個長得 奇形怪狀的傢伙印在唱片封面上瞪著你,然後翻過背面,寫著這樣 的團員介紹,你會有什麼感想? 「主唱Roger Daltrey,20歲,唱歌的風格十分粗獷,尤其喜歡拿著 麥克風滿天甩,然後把它砸到鼓裡面去,同時在舞台上前蹦後跳, 模倣台下觀眾的舞步。 「貝斯吉他手John Entwistle,19歲,是個安靜、憂鬱的傢伙,很 不好動。不過就像他說的,要是沒有人擔任『定錨』的角色,這個 團恐怕要脫離跑道飛到天上去了。 「鼓手Keith Moon,18歲,團裡的娃娃臉,恐怕也是全英國被最多 人模倣的鼓手,因為他不是『打』鼓,他是在『襲擊』鼓。每次表 演完,他手上總會多出一堆打斷的鼓棒。 「最後是主奏吉他手Pete Townshend,19歲。他不僅是這個團所有 暢銷曲的作者,肯定也是全世界最有原創精神的吉他手。有時候他 伸出雙手做出『鳥人』的姿勢,讓吉他發出尖叫,但這還不夠,他 會把吉他砸爛,用琴柄插進音箱,讓它發出各種各樣難以想像的聲 音。截至目前為止,打從The Who成立,他已經砸爛14把吉他了。」 說來有趣,The Who在此後十幾年何止越過千山萬水,但基本上還是 保留著上面這幾段文字的基本精神。 1965年,所謂的「專輯」還不是我們現在認識的概念。在搖滾樂初 起的歲月,沒有人把它當成「首尾相連的完整作品」看待,它只是 「一堆歌的集合」而已。在六○年代中期的英國,一個樂團要是有 了一支暢銷單曲,唱片公司就會替他們安排巡迴演出。這些小夥子 在舞台上把歌磨熟之後,往往就會踏進錄音間,把那些歌原樣唱一 輪,以最快的時間、最少的預算、配上最大的音量,猛火快炒,做 出一張十來首歌的唱片,看看能不能讓青少年聽眾再貢獻一點零用 錢。 對唱片公司來說,在當年,像這樣的低成本專輯,能擁有兩個月的 壽命就算萬幸,The Who的首張專輯自不例外,誰知道它會成為搖滾 史上最偉大的創團作之一呢。 這張專輯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幕後功臣絕對不能不提︰它的製作人 是Shel Talmy,來自美國,之前剛做紅另一個偉大的英國搖滾樂團 The Kinks。錄音師則是剛從幕前踏入幕後工作的小夥子Glyn Johns --他不久前替Rolling Stones錄完了第一張demo。Glyn Johns後 來成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製作人之一,日後經手的專輯還包括Rolling Stones的Beggar's Banquet和The Who的曠世經典Who's Next和 Quadrophenia,等等。 The Who在成軍之初,並沒有自己的作品,他們在俱樂部裡都是翻唱 R&B和靈魂音樂。直到他們和Shel Talmy牽上線,Pete Townshend才 硬凹出一首只有一分半鐘的歌,名為I Can't Explain。The Who在 Marquee俱樂部錄下這首歌的demo,交給朋友在電話裡放給Talmy聽 ,Talmy一聽就知道這個團有希望。1964年11月,他親自操盤,替 The Who錄下了第一首單曲,結果I Can't Explain不負眾望,在 1965年四月衝上英國排行榜第八名。Pete Townshend石破天驚的12 弦電吉他獨奏有若天外飛來,不讓Kinks的You Really Got Me專美 於前,成為樂史一大里程碑。這首歌的stereo remix也一併收錄在 豪華版專輯中,音質遠勝之前的任何一個版本,好聽得讓你頭皮發 麻。 既然有了暢銷曲,巡迴演唱也大獲成功,The Who的下一步就是錄專 輯了。Shel Talmy在此刻做了最正確的決定︰無論如何,他要讓這 張專輯重現The Who在舞台上的爆炸能量。由於手上預算極其拮据, 他要求The Who在練團室裡反覆排演,Talmy親自到練團室去搞定所 有的編曲演唱細節,重新擬定曲目,務必要讓他們在進錄音間之前 把一切練到滾瓜爛熟,以免浪費昂貴的錄音時段。此外,Shel Talmy還雇了一個20歲的鋼琴手Nicky Hopkins前來助陣。Hopkins後 來成為搖滾史上最受敬重的樂手之一(Rolling Stones的Sympathy For The Devil和John Lennon的Jealous Guy和太多太多名曲的鋼琴 ,都是他彈的)。1965年,他才是個出道不太久的錄音間樂師。 Hopkins的鋼琴在原始mono版專輯中,被埋在層層噪音和鼓聲之下, 難以辨識。直到這個remix版本,你才發現他替這張專輯貢獻了多麼 美妙的音符。 1965年三月到四月,The Who花了三天陸續錄了九首歌,準備發專輯 了。這九首歌裡有八首是翻唱美國R&B和靈魂樂,只有一首是Pete Townshend的創作曲Out in the Street--這不是一張壞唱片,但 也說不上偉大就是了。 還好,他們後來改變了主意,幾乎重錄了整張專輯。 1965年4月,Pete Townshend寫出第二首單曲Anyway Anyhow Anywhere,仍然由Shel Talmy操盤錄音。這首歌吉他噪音之激烈詭 譎,堪稱前所未聞,又一次拓寬了搖滾樂的疆域。這首歌在當年實 在太前衛,唱片公司的主管一開始以為Talmy送來的是壞掉的帶子, 因為裡面「不正常雜音過多」,Shel Talmy花了很多時間才說服他 們那不是錄壞了,而是故意的。 1965年七月,專輯發行前夕,他們把試聽片交給一位樂評人John Emery討教,他的評語是「不錯是不錯,可是原創曲未免太少!」這 話說到了Pete Townshend的心坎裡,因為他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 一位極為優秀的歌曲作者,而且對他們一向著迷的R&B和靈魂樂,也 起了懷疑的念頭。Pete Townshend決定毀掉原始專輯的計畫,從頭 寫起,這次他要一張自己寫、自己編、自己唱的創作專輯--就像 Beatles那樣。 1965年十月,The Who和先前助陣的原班人馬回到錄音間,Pete Townshend已經寫好了足夠塞滿一張專輯的歌。這回他們不只要做一 張流行專輯,他們要來創造歷史--儘管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批 作品無與倫比的意義。 至於被拋棄的那些翻唱曲,這回也都出現在雙片豪華版裡面了,當 然同樣是stereo remix!你可以自己對照一下這張專輯原本的面貌。 ※ ※ ※ ※ 一言以蔽之,The Who的首張專輯,就像一場閃電轟炸,一趟由安非 他命、烈酒和興奮劑加速衝刺的急行軍。儘管Pete Townshend已經 在這裡把電吉他的distortion和feedback玩得出神入化(沒有這張 專輯,我們未必能擁有後來的Jimi Hendrix),嬉皮時代的迷幻色 彩和繚繞的大麻菸味還在遙遠的前方等待。這裡的音樂不需要故弄 玄虛,滾燙麻辣的音符,已經足以讓你眼冒金星、失去理智。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2.15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