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rit-po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Roots 臍帶血脈:路的轉彎處聽見吉普賽 躂躂的馬蹄聲奏出流浪者之歌 (原刊於Look DVD雜誌、金馬搶鮮報) 歷史洪流的某個斷落縫隙中,一個民族從印度出發往西遷徙,展開了長 達千年的無止盡旅程,如今他們散居歐洲、美洲、西亞各地,足跡遍佈 各大陸,與當地異族通婚共存,同族成員間現在彼此說著迥異的語言、 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始終吟唱著共通的旋律。他們是從不停歇 腳步的永世旅人,從不長久駐足於一處,更是處處遭受冷漠對待的異鄉 人,受盡當地居民的白眼相向,被視為竊賊與扒手的代名詞,不停遭人 誤解、打壓。二戰期間,他們亦受害於納粹種族大屠殺,死傷逾五十萬 人之譜。 他們所索求的不是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只要在煙霧裊裊繚繞之下與友 人席地而坐,趁著微醺酒意上揚拿起小提琴、吉他與手鼓──若是手邊 沒有樂器亦無妨,雙手掌心便是敲打節拍的絕妙鼓擊──即興吟唱合奏 出一曲悠揚暢快卻無盡悲痛的旋律,便已心滿意足。吉普賽人呼吸著香 煙、酒精是每日必需的食物,而音符則是他們竄流奔走的血液。 金馬影展歷年來曾多次放映過阿裔法籍導演湯尼葛立夫的作品,從《過 客》、《搖擺吉普賽》到《北非行路遙》,他始終在膠捲光影中追溯著 自身的吉普賽血緣,將吉普賽人不拘小節、自成聚落的獨特民族性描繪 得如此自由且迷人。觀眾這才發現,原來吉普賽人不是古老鄉野傳說中 在篷車裡把玩著水晶球與塔羅牌的神秘占卜術師,更是掩蓋於歷史紀錄 之下的無名受害者。他們始終是社會的最低下階級,做著微不足道的勞 動工作,或是靠在婚喪喜慶上表演攢幾個銅子兒,從不見容於當地社會 ,卻無形中影響了歐美文明的音樂演進,舉凡歐洲爵士樂、西班牙佛朗 明歌、南美的倫巴與騷沙樂都曾吸吮過吉普賽文化的奶水。 紀錄片《路的轉彎處聽見吉普賽》中,將來自羅馬尼亞、馬其頓、印度 、西班牙的五組吉普賽音樂人在別離千年後於美國重聚一堂,詳實捕捉 了2001年一趟為時六週的巡迴演出。這些出身異地的音樂人分別孕育自 不同的混種文化,操著不同言語,吉普賽語在部份成員的故鄉已經失傳 ,眾人只得靠一口彆腳英語來溝通。他們在外表服裝上各自迥異,有人 身穿樸素的西裝襯衫、有人套上燙金印花紡紗長裙、有人則纏上印度傳 統繡花頭巾;使用的樂器亦五花八門,有管樂、弦樂、手風琴與爵士鼓 ,樂風汲取東歐民謠、西亞中東音階等各地民族音樂的養份,這廂就著 古典吉他的琮琮琴音踢蹋著暢快的佛朗明歌節拍,那廂緩緩撥弄著印度 傳統樂器,抖音轉腔地吟唱起悲痛沉重的古老傳說。 相對於舞台上的奪目光彩,導演更帶著攝影機走訪每位音樂人的家鄉城 鎮,走進一座座泥濘遍佈、油漆剝落的老舊房舍,一探他們在生活上所 遭遇的諸多難題,好比現實生計困難、求職求學不易,社會歧視何等根 深柢固,又如何長年遭共產鐵幕打壓噤聲,及異族通婚、科索沃難民等 爭議,以大家族居多的吉普賽人對家族親情之重視亦在片中一覽無遺。 導演卸下了吉普賽人的神秘面紗,在觀眾面前如實地呈現出他們的日常 生活百態,而不再只是污名化的刻板印象與訛傳謠言。知名影星強尼戴 普更在影片中驚豔現身,一談吉普賽音樂對他的影響。 影片中亦捕捉了團員們於漫長顛簸旅途中彼此間的相處,如何在旅館房 間、大廳中毫不顧忌白人旅客的異樣目光、隨時隨地都能歡樂哄鬧著合 鳴高歌。對這群吉普賽子民而言,音樂不僅僅屬於舞台燈光之下,亦是 生活打鬧中的必需調劑,更是跨越地域與背景、相互結合的唯一言語。 《路的轉彎處聽見吉普賽》絕非只是一場單純的音樂巡迴演出,更是相 隔千年的手足大團圓;也許剛開始時生疏陌生了些、曲音還跟不上彼此 的節拍,但隨著旅途時日延展、併肩同行過無數個城鎮,這群失散的兄 弟姊妹們開始重拾起彼此血脈中相連的音符,至最後落幕時他們齊聲高 唱著嘹亮的旋律,彷彿跨越了無數個世紀的別離與苦難,終於得能重攜 起彼此溫熱的掌心,琴瑟合鳴得入絲入扣。 -- Hailtothe───────────────────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HailtotheQuiff.com/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