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rit-po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影音版:http://movie.yatta.com.tw/topic_talk.php?id=2765 從沒有任何一個樂團的崛起史如Staff Benda Bilili一樣傳奇。 創立於剛果金沙薩,Staff Benda Bilili由一群罹患小兒麻痺症的街頭 音樂人所組成,由腳踏車改造成的三輪車輪椅成了他們的雙腳,星空是 他們的屋簷,而犯罪街頭則是他們夜裡安眠的家。團員們收留在街頭徘 徊求生的流浪孩童入團,充當他們的節奏樂手,也保護孩童們從此遠離 街頭上的竊盜、乞討等非法營生。 他們沒有豪華的練團室與錄音器材,鄰近的金沙薩動物園成了團員們日 常聚集排練的聚會所,倫巴、節奏藍調、雷鬼與世界音樂的各式豐富元 素在他們的指尖交融成自成一格的獨特街頭之聲。這廂猴兒們在鐵絲籠 中蹦蹦跳跳,那廂團員們圍成一圈練習歌曲,年幼孩童們則百般聊賴地 躺在草地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著未來、工作與夢想。 《搖滾吧!比利利》的兩位法國導演原本分別在巴黎擔任廣告人與攝影 師,卻不約而同地為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感到乏味,於是兩人相約結伴 來到剛果金沙薩,機緣巧合之下在拍攝一部電視紀錄片時,結識了當時 乏人問津的街頭音樂家Staff Benda Bilili。兩位導演與團員們達成協 議,由導演們自掏腰包替樂團錄製專輯,同時也拿起攝影機從旁紀錄, 由此促成了拍攝本片的契機。 電影從2005年開始拍攝,其間歷經了無數次團員們分崩離析的危機,不 僅多數團員們棲身的殘障收容所毀於大火,團員與家人們再度流落街頭 ,正進行到一半的錄音工程也得喊停,得為每一日的溫飽而奔走,無暇 顧及音樂創作,團員們也各自分飛。 在兩位導演跨越數年間的奔走,將當時年僅十三歲、獨自離家出外謀生 的男童羅傑介紹入團,光憑手中由空罐頭、樹枝與一根吉他弦所構成的 獨特單弦琴,便無師自通地奏出動人音符,因而成為樂團中的獨奏樂手 ;他們也一再為Staff Benda Bilili與唱片公司牽線,再度召回已分散 各地的失聯團員,請得專精於剛果音樂的比利時製作人Vincent Kenis 來到金沙薩動物園,以行動錄音室設備為Staff Benda Bilili錄下了第 一張專輯〈Tres Tres Fort〉。 電影《搖滾吧!比利利》與Staff Benda Bilili的樂曲一般,雖將剛果 當地的貧窮與犯罪橫行的殘酷景象盡收眼底,親見無家孩童們當街乞討 、甚至不惜淪落為扒手的當地社會問題,電影的每一幅景象、歌詞的字 裡行間卻絲毫不怨天尤人、搥胸頓足。 在團員們滄桑粗獷的嗓音中,一一唱出他們是如何以紙箱為床、在街頭 上討生活,探及了他們身上的小兒麻痺殘疾,也坦然一述孩童們為求溫 飽而加入民兵團助紂為虐的無奈社會風氣;然而即便在團員們生命最是 走入低潮之時,一家大小全都在公園空地上露宿為家,他們的神情語氣 之間仍然絲毫不見灰心喪志,只是依舊侃侃而談工作對家庭、對生命的 重要性。 不像那些被寵壞了的西方搖滾巨星們,這群生長於街頭最底層、平日靠 賣香煙為生的無名音樂家們口中從不曾吐出「搖滾樂能拯救世界」之類 的空泛音樂狂言,他們視音樂為腳踏實地的正經工作,也是脫離貧窮、 遠離犯罪的唯一解決之道。而他們指尖流瀉而出的美妙音符,也跟他們 一樣生於街頭、長於街頭,從不過份好高騖遠,細膩道出了那些淪於貧 賤卻始終抬頭挺胸的真實生命故事。 這部紀錄片雖是由兩名出身富裕歐洲社會的法國白人掌鏡,拍攝一群身 患殘疾剛果黑人音樂家的奮鬥歷程,卻絲毫不帶外來者由上至下的剝削 或窺奇色彩,沒有利用被拍攝對象的窮困出身來販賣廉價的哀傷,也不 曾試圖強作解人,去為剛果的貧窮與犯罪等難解社會問題找到每一個答 案。導演們除了為灌錄唱片而替團員們居中牽線之外,始終作為旁觀者 冷靜地站在一旁,以精簡俐落的鏡頭捕捉團員們日常的生活景象,將其 穿插在Staff Benda Bilili的動人音符之間,天衣無縫地交織成一幅來 自街頭的生活寫實畫。 從扒手與乞丐充斥的剛果炎熱街頭,一路來到掌聲環繞、冰天雪地的歐 洲舞台,《搖滾吧!比利利》捕捉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無名樂團的崛起發 跡史,更是面對生活困境依然不垂頭喪氣,在社會不公、先天殘疾之前 依然樂觀推著輪椅向前行的無比勇氣。 寫實指數:☆☆☆☆☆ 勵志指數:☆☆☆☆☆ 催淚指數:☆☆☆☆☆ 悅耳指數:☆☆☆☆☆ 2010台北金馬影展 時間:2010年11月04日~11月18日(~25日) 地點:國賓微風影城、國賓長春影城、台北新光影城 【文/Quiff】 -- │ http://movie.yatta.com.tw/亞達電影館臉書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YattaMovie │ -- ※ 編輯: Quiff 來自: 220.136.122.165 (11/15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