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rit-po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movie.yatta.com.tw/topic_talk.php?id=5455 提及「搖滾歌劇」(Rock Opera)一詞,恐怕人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 Pink Floyd在1979年的經典迷幻專輯〈The Wall〉,以及三年後由英國 名導亞倫帕克(Alan Parker)搬上大銀幕的同名電影《迷牆》。但若 要真正回溯其原始源頭,則得要回推到〈The Wall〉的十年之前,The Who在1969年驚天地泣鬼神的經典專輯〈Tommy〉,以及1975年改編而成 、即將在金馬奇幻影展上放映的同名電影《衝破黑暗谷》,才是搖滾歌 劇此一類型的真正開天闢地之作。 同樣在諸子百家爭鳴、反戰嬉皮百花齊放的六零年代呱呱墜地,雖不如 其他同輩樂團如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一般聲名顯赫,其 大名即便不是搖滾中人亦如雷貫耳;然而若光論團中樂手演超實力素質 之整齊,The Who無疑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主唱Roger Daltrey厚重中帶著嘹亮的高音嘶吼,貝斯手John Entwistle 流暢急促的貝斯聲線,吉他手Pete Townshend大量運用Feedback及Power Chord所交錯重擊出的一道道琮琤吉他音牆,乃至於被譽為搖滾史上最偉 大鼓手的一代鼓王Keith Moon,那如浪頭般不停迎面襲來的層層疊疊鼓 音;當後世樂評在列舉評比搖滾樂史上最偉大樂手榜單的時侯,The Who 四位創始團員的名字從來不會缺席。 The Who不僅影響了無數後世重量級樂團,如Led Zeppelin、The Clash 、Queen、U2、The Jam等,其樂風起源雖被歸類為Mod與節奏藍調,然 而他們破壞力十足的叛逆精神也贏得許多早期龐克樂團加以效法,如The Stooges、The Ramones乃至於Green Day皆然,間接推動了龐克樂的蘊 釀成形,也讓The Who贏得了「龐克教父」的美譽。 從他們舞台上爆炸性的招牌演出風格:英國國旗的大膽服飾設計、大車 輪的彈吉他動作、演唱會上大量堆疊Marshall音箱以創造出轟耳音牆、 演奏到高潮處不禁忘情地用吉他砸毀音箱鼓組;到舞台下諸多酒醉鬧事 的荒唐事蹟:性喜用炸藥爆破下榻旅館的廁所、將傢俱電器丟出高樓、 駕駛高級禮車衝入游泳池,因而遭到許多旅館禁止出入;The Who台前 台後的無數傳奇故事從此改變了搖滾樂的面貌,至今也仍為搖滾樂迷所 津津樂道。 The Who不僅率先將合成器Synthesisers納入搖滾樂的世界,更以專輯 〈Tommy〉一手帶動了搖滾歌劇的風潮。除自身再於1973年推出第二張 搖滾歌劇專輯〈Quadrophenia〉,並於1979年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大銀 幕之外,舉凡Pink Floyd的〈The Wall〉、大衛鮑依的〈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Lou Reed的 〈Berlin〉,無數後世經典搖滾歌劇都是吸吮著The Who〈Tommy〉的奶 水而茁壯成形。 就連日後創作出「艾薇塔」、「貓」、「歌劇魅影」等無數知名歌舞劇 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當時都曾 倣效〈Tommy〉在1970年譜下一張搖滾歌劇專輯〈Jesus Christ Super- -star〉,請得Deep Purple主唱Ian Gillan獻聲,一舉攻下Billboard 排行榜冠軍後,才以歌舞劇形式重新搬至百老匯上演。 迥異於一般音樂專輯,每首歌曲均可各自獨立聆聽;所謂的「搖滾歌劇」 就如同傳統歌劇一般含有故事主線、角色乃至於台詞,甚至歌曲與歌曲 之間亦可彼此呼應對話、起承轉合,透過貫穿整張專輯所有歌曲中的主 題,在狂暴怒吼的搖滾音符中,以敘事形式呈現出人生在世浮沉起落的 喜怒哀樂百態。 搖滾歌劇首度於世間呱呱墜地,其實是在1966年The Who的第二張專輯 〈A Quick One〉之中。長達九分鐘的專輯標題曲「A Quick One, While He's Away」由六個段落所組成,描述一名少女在情人失蹤之後,投入他 人懷抱的出軌情史,最終情人返鄉而少女向他坦白自己的不貞,而獲得 對方的原諒。短短九分鐘內,曲調峰迴路轉一再變奏,宛如故事般高潮 起伏。而這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前衛歌曲,其創新敘事體裁便成了日 後The Who創作〈Tommy〉的靈感來源。The Who創作首腦Pete Townshend 便稱這首歌為一齣迷你歌劇,同時也是〈Tommy〉之母。 〈Tommy〉的中心概念來自於印度靈性大師梅賀巴巴(Meher Baba)的 教誨及親身啟蒙經驗,描述一名男孩湯米還在襁褓之中,父親就已在戰 場上喪命,未曾得見父親一面。然而湯米幼年時親眼目睹一樁不幸悲劇 ,導致他封閉自己的心靈,成了一名目不視物、耳不能聽、口不能言的 自閉男孩,與外界斷絕了一切接觸。到長大成人之間,目盲耳聾啞語的 湯米受盡了一切虐待侵犯,卻逐漸在封閉心靈的高牆中窺見了一絲曙光 ,進而獻身投入悟道志業,尋求苦難人生的唯一救贖。 藉由心靈從禁錮到解放之間的開悟教化,〈Tommy〉中大量納入宗教寓 言與隱喻符碼,在此同時卻也窺盡人性中所潛藏的惡意與欺瞞,在耳中 聽來優美無比的旋律間實則隱含謀殺、用藥召妓、虐待毒打、性侵犯、 宗教斂財等驚世駭俗的情節,至善與至惡看似強烈對立、卻又彷彿其間 界線模糊不清,大膽題材直教當時世人聽了目瞪口呆。〈Tommy〉推出 至今雖熱銷出逾兩千萬張唱片,當時卻也被BBC及數間美國電台下令禁 播,其題材之爭議性由此可見一斑。 即便撇開劇情不談,光是聆聽〈Tommy〉的音樂而不知其字裡行間文義 ,亦是一場狂喜莫名的聽覺饗宴。「Pinball Wizard」、「Go to the Mirror」、「I’m Free」、「Christmas」等曲目即使抽將出來獨立聆 聽,均是足以留名搖滾史的經典名曲;而「Cousin Kevin」、「Fiddle About」潛藏在悅耳音符之中的不祥災厄氣味,更是教人不寒而慄。尤 其貫穿整張專輯、在不同歌曲中反複出現的一段旋律「看著我、感覺我 、觸碰我、治癒我」(See me, feel me, touch me, heal me),既道 出了主角湯米躲在軀殼中自我封閉的內心真意,也為整張專輯奠定了首 尾呼應的基本調性。 而前奏曲「Overture」、「Sparks」、間奏曲「Underture」,整張專 輯中幾乎毫無主旋律的三首樂器獨奏曲(長度五分多鐘的「Overture」 中只有短短不到二十秒的主旋律)中,更可從中聽得The Who傲視當世 的獨到樂器功力。開場曲「Overture」將整張專輯中六首主要歌曲的重 點樂句,重新捏塑成一曲天衣無縫的連貫樂章,開門見山地引領出整張 專輯的調性;「Sparks」在重擊貝斯聲線與清脆吉他刷弦中交錯譜出迷 幻樂音;長達十分鐘的間奏曲「Underture」中,一代鼓王Keith Moon 更將鬼斧神工的鼓技揮灑得淋漓盡致。 然而也因〈Tommy〉的野心實在太龐大,劇情主題糾結纏繞、角色眾多 繁瑣,歌詞又多是由眾角色的第一人稱去敘述,卻全都是出自The Who 主唱Roger Daltrey一人之口,難以辨別每首歌中單一角色的身份背景 ;聽眾若非潛心埋首研究歌詞字裡行間所暗藏的意圖,實在無法看清整 個故事的全貌。而自1971年的歌劇版、1972年的交響曲版之後,終於在 1975年催生出電影版《衝破黑暗谷》,讓始終不解其意的樂迷得以真正 踏入〈Tommy〉的黑暗世界。 有別於〈The Wall〉的電影版《迷牆》,全片盡可能將對白台詞控制在 最小限度,選擇以音樂意象為主、影像敘事為輔,在Pink Floyd迷幻樂 音間插入大量充滿隱喻符碼的前衛影像,實驗色彩極為濃厚;〈Tommy〉 則打從一開始就是多以對白形式寫就,也讓改編電影《衝破黑暗谷》顯 得更具音樂劇色彩,全片皆由演員親口傳唱而無傳統對話,看在觀眾眼 中也更加容易進入劇情內容。 片中請得The Who主唱Roger Daltrey親自出演全片主角湯米不說,飾演 主角母親的女演員更是大有來頭。影歌雙棲的女主角安瑪格麗特(Ann- Margret)曾五度摘下金球獎、兩度入圍葛萊美獎,更因本片演出而贏 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有趣的是,她雖在片 中飾演Roger Daltrey的母親,現實中安瑪格麗特卻只比他大了三歲而 已。 而除主角群之外,片中驚鴻一現的客串陣容更是充滿驚喜。「吉他之神」 艾力克萊普頓在片中化身為一名牧師,抱著吉他高歌傳教;靈魂歌后蒂 娜透納則穿上大紅皮衣,扮起用藥的妓女Acid Queen;樂壇天王艾爾頓 強則飾演一名彈珠高手,一邊在設計成彈珠台的鋼琴上放情彈奏,一邊 與主角湯米對戰;其中尤屬影帝傑克尼柯遜的現身獻唱最教人驚喜無比 。而The Who其他三名團員也在片中不時穿插現身演奏,時而上演他們 最招牌的砸樂器戲碼,甚至鼓手Keith Moon還同時客串了邪惡戀童癖叔 叔一角,對飾演主角湯米的樂團主唱Roger Daltrey不停上下其手。 為更貼近電影體裁,片中歌曲在劇情、歌詞與編曲中都作了大幅修改, 不僅更動了湯米童年悲劇的關鍵轉折點,原專輯中皆由主唱一人所演唱 的主旋律,在片中則改由各個演員親自開口獻唱。為此整張電影配樂都 得重新編曲及錄音,曲序大幅調動不說,樂團更另外為本片特別譜寫了 數首新曲。這也是《衝破黑暗谷》與Pink Floyd的《迷牆》最大不同之 處──前者的歌曲為重新錄音編曲,賦予電影一番新意,為首次觀看電 影版的樂迷帶來不少驚喜;後者則是原封不動地套用專輯中的原始錄音。 本片導演肯羅素早期是以拍攝藝術、音樂紀錄片起家,日後也拍出了無 數知名作曲家的傳紀電影,舉凡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艾爾加、馬勒、 戴流士、史特勞斯、德布西等無數古典樂大師,都曾是肯羅素鏡頭下所 關注的對象,筆下甚至寫出了多部以作曲家不為人知的性生活為主題的 小說,也讓他被譽為古典樂作曲家傳紀片中的頭號能手。《衝破黑暗谷》 則是肯羅素少見以搖滾樂為題材的電影,而緊接著本片之後,他又拍了 一部以李斯特的傳紀電影《Lisztomania》,同樣請到The Who主唱Roger Daltrey演出主角李斯特,The Beatles鼓手Ringo Starr更跨刀飾演教 宗,造就了水火不容的搖滾樂與古典樂之間難得的攜手合作。 【文/Quiff】 -- │ http://movie.yatta.com.tw/亞達電影館臉書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YattaMovie │ -- ※ 編輯: Quiff 來自: 118.169.169.83 (03/27 21:50)
darthvader:不得不推這部,電影與專輯概念結合得非常好。 03/29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