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脫離輪迴在佛經上的說法是稱作證得無生法忍 但能證得無生忍的菩薩位階在佛經上有兩個說法 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菩薩修行 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也說無生法忍爲圓教初 住菩薩、或別教初地菩薩所證。 在討論的時候,先釐清各自引用的傳承比較好。 ※ 引述《FHShih (ROAD)》之銘言: : 剛好找到了這篇 (雖然不是我記憶中那段,但也貼一下) : 格西解釋初地菩薩依靠"菩提心與空性慧" 得以轉變苦諦身 成意識身故 : 使得初地菩薩 能夠不再入輪迴的理由 : 這也是初地菩薩能夠同時化百身、趣往百佛國、親見百佛陀、利益百有情 的原因 : <華嚴經> :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 : 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 : 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 : 為眷屬...] : 這種功德因"菩提心+空性慧" 長劫的累積 所以不會只看單單"空性慧"的部分 : 這兩者會有所不同 : ---------------------------------------------------------------------------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洛桑卻配格西講授 第三講 : (節錄) : 當現證空性的時候,他能夠入於大乘見道,於此同時入於初地,或者可以說獲得聖者地, : 或說從此以後能夠成為僧寶、獲得僧寶,或者說獲得法寶。獲得法寶或者成為聖者位, : 都是在獲得見道、獲得初地以後開始。 : 在入道的同時一定要發起菩提心,在菩提心以前,必然生起大悲心。 : 這就是大悲心對於生菩提心初重要的道理。....見道位時才會現證空性。 : 「此菩薩持勝歡喜」,在剛獲得初地的菩薩時,會「持勝歡喜」。 : 也就是這時候,他會獲得殊勝的歡喜,這是前有未有的歡喜。 : 為何是前所未有的歡喜呢?在加行道乃至世第一法在相續當中還存有苦諦。 : 這時候,不僅在身、心之上,都還有苦諦的存在。 : 等到獲得初地的時候,他的身體能夠轉為意識體性的微細之身, : 所以,在身之上的這種苦受的感覺,以及精神上的痛苦都已經消除了。 : 因此,在這時候,他又能夠斷除見道所斷,由此來說,這時他內心獲得殊勝的歡喜。 : 當獲得聖道位以上,他就能夠將原先的苦諦之身,轉為是殊勝微妙之身, : 所以,他不會再因為苦諦之身而帶來自己的苦受,所以, : 不管是在身、心二者都不再會有些許的苦,這時候,他修布施的話,他的捨心是非常強大的 : 。除此以外,由於 : 他不再有苦諦之身,所以,他也不必再投生於輪迴當中, : 他在結生相續投生於何處已獲得自在。 : 他能夠觀待哪一個地方對教法和有情有幫助,而能夠投生於彼處, : 或者是在此生還對於教法和有情有幫助,他能夠繼續的安住、繼續的住世。 : 所以對於聖者菩薩來說,假設真的對於教法和有情有幫助的話,他就能夠恆久的住世。 : 菩薩之所以在獲得見道、獲得初地,透由在見道無間道和解脫道獲得意識身—— : 他的身假設原先是加行道,他到了見道的時候,他能夠轉為是殊勝的意識體性身。 : 也就是他已經排除所有的苦諦之身,轉為無漏之身, : 這完全是因為他長久以來修持菩提心和空性慧二者所攝的緣故,才有這個能力。 : 所以,我們說:聲聞和獨覺他在獲得涅槃以後,必須要捨掉他的身體,或捨受, : 進入死亡以後,之後他所獲得的身才能夠是無漏之身,或是意識體性身, : 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菩提心的緣故。 : 沒有菩提心的修持,縱使獲得涅槃他必須經歷死亡,才能夠捨掉原先的苦諦身, : 再重新獲得殊勝的意識身,或無漏身。 : 菩薩由於他長時間修持菩提心和空性慧,因此,他能夠在當生透由無間道和解脫道, : 然後轉為是殊勝的意識體性身,或轉為無漏身。 : 因為在獲得見道以前,他已經經歷了資糧和加行道,因此, : 可以說明他已經累積了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要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 : 這時候他才入於見道。在第一大阿僧祇劫時,他累積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 福德資糧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菩提心;智慧資糧,最殊勝的就是空性慧。 : 所以,他透由菩提心以及空性慧,使他的福德及智慧之力能夠在獲得見道位的時候, : 捨掉先前的苦諦之身,然後,獲得殊勝的意識體性身,或者無漏身, : 這完全是因為他在前面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時候,由修持菩提心和空性慧之力, : 他才有這樣的福德和智慧能夠在當生轉變他的身。 : 所以,如果要尋求為什麼的理由和原因的話,除了菩提心以及空性慧二者以外, : 沒有其他的理由。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a_-7UR69w-5c4J_9_3KhzBJXDo-wyjC/view : ================================================================== : 除了這個角度 記得之前還聽過法師講 關於 菩提心+空性慧 : 如何削弱俱生煩惱障的開示 也是另一個角度 講說初地菩薩可不入輪迴的理由 : 有找到再貼了 -- Sent from PTTopi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4.90.2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50168147.A.0C0.html
FHShih: 阿彌陀佛 :) 04/17 12:05
soulism: 般若經的十地和華嚴經的十地的定義不一樣. 04/17 13:34
soulism: 還有忍和證,在般若經菩薩不能證只能是忍. 04/17 13:36
soulism: 在後期大乘經,菩薩不需要忍而不證. 04/17 13:38
proton63: 我引用的傳承 菩提道次第略論。其他人可自舉經證。 04/17 13:46
Uguar: 這東西太複雜了,會不會真有人做整理寫成論文 04/17 14:41
Uguar: 太複雜的事情太難啃了 04/17 14:43
Uguar: 首先要釐清各個名詞的定義,比如菩提心的定義 04/17 14:44
Uguar: 很多名詞的定義本身就模糊,討論一大堆模糊的心理境界名詞 04/17 14:45
Uguar: 其實不論做出甚麼結論....就只是個結論 04/17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