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再讀楞伽經筆記(二十三) 原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 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 那個時候,大慧,大菩薩又請求佛陀說:「希望您為我解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 自性」,因為我和諸菩薩在覺悟這個道理後,就能遠離「有和無」的分別,很快地得到無 上正等正覺。」 原文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慧。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 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 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翻譯 佛陀說:「仔細地聽,我將為你解說。大慧,「空」就是「錯誤地計著自性」這個文句的 意義。大慧,為了有人執著在「錯誤的計著自性」的緣故,才會為其解說「空、無生、無 二、無自性」。大慧,簡略地說「空性」有七種,就是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 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和彼彼空。 原文 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 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翻譯 什麼是相空?就是「一切事物各自的相、共同的相是空的」,因為它們是輾轉地積聚,互 相對待而成立,因為將它們不斷地分解或推論,最後並沒有事物存在,因為自己的、他人 的和共同的相都不生起,各自的相、共同的相沒有生起,也沒有停留安住,所以稱為一切 事物自相空。 原文 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 行。是名無行空。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云何一 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云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 得自證聖智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 翻譯 什麼是自性空?就是「一切事物的自性不生」,這就稱為自性空。什麼是無行空?就是「 五蘊原本就是涅槃,諸「行」都不存在,這就稱為無行空。什麼是行空?就是「五蘊是由 業和因緣結合而生起的,遠離了「我」和「我所」」,這就稱為行空。什麼是一切法不可 說空?就是 「一切事物都是「錯誤地計著自性」,並無法用言說去描述」,這就稱為不 可說空。什麼是第一義聖智大空?就是在得到「親自證得的智慧」時,一切見解的過失和 習氣全部都離開了,這就稱為第一義聖智大空。 原文 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 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 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 。汝應遠離。...... 翻譯 什麼是彼彼空?就是「事物在這裡而不在那裡」,這就稱為彼彼空,譬如鹿子的母親所捐 造的精舍中,並沒有象、馬、牛、羊等,我說那個精舍是空的,並非沒有比丘眾,(編: 而是沒有象、馬、牛、羊)。大慧,並不是表示精舍沒有精舍的自性,不是表示比丘沒有 比丘的自性,不是表示其他地方沒有象、馬、牛、羊。大慧,一切事物各自的、共同的相 ,於事物本體之外的其他地方求取,是無法得到的,所以這就稱為彼彼空,這些就稱為七 種空性,大慧,這個彼彼空,在空性中最粗,你應該要遠離。 思考 .大乘佛法偏重於理論的理解、觀察,目標是「法無我」;小乘佛法則重視佛法的實踐, 其目標是「人無我」。想要成就,則必須「解行並重」,理修和事修同時具備。本文中提 到的「空」是對當機者──大慧菩薩所說,所以偏向於理論的理解。 所謂「相空」就是「無相」,這裡所說的「無」,其實是指「非有非無」的空性;我們之 所以會錯認一切事物有自相、共相是因為對事物的錯誤執著,因為有六識的分別,而以為 一切事物是真實存在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無我、人、眾生、壽者 相。無相的最高境界是「無無相」,若說「一切事物無相」,那這個「無相」還是一種相 ,所以連「無相」也要遣除,才是真正的「無相」。 所謂「自性空」是指「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一切事物都像是夢中所見,像是大海中的 海浪,像是海市蜃樓。如果我們從夢中醒來,吹拂海水的風停止,或者造成折射的空氣冷 卻之後,才能發現:原來一切事物了不可得,雖然我們無時無刻感知著一切事物。 所謂「無行空」是說「諸蘊本來涅槃」,這樣的說法屬於如來藏思想,就好像是說:眾生 本來就是佛。但是經文後面又說:無有諸行,這屬於般若思想,五蘊(包括諸行)並沒有真 實的存在。兩句話在一起說,也就是「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概念。 所謂「行空」,經文說:「諸蘊是從業和因緣和合而起」,「業」是過去所造作的因緣, 所以「行空」可以理解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沒有一個我在主宰諸蘊的生滅」。 所謂「一切法不可說空」是說「一切法其實就是真如實相,言語道斷,不可思議,不生不 滅」,即無生法忍的境界。 所謂「第一義聖智大空」則是親自證得神聖智慧時的境界,這時就能離開所有因「見解」 而生的過失和習氣,類似藏傳所說的「自顯即自解脫」。 所謂「彼彼空」是說:雖然在此見到某事物存在,但並不表示在其他地方某事物也存在, 反過來說,在此沒有某事物,並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沒有。 以上是修習大乘佛法應該要理解的「空性」,那麼,小乘佛法的空又是如何呢?小乘的目 標在「人無我」,有所謂「無常、苦、空、無我」的修行方法,即是:從一切事物皆是「 無常」開始修起,因為一切「無常」,所以一切事物皆「苦」,而藉由對「一切皆苦」的 認知,能息滅諸愛,破除「無明」,進入空(涅槃)的境界,然後得到「無我」的體驗和成 果。 延伸思考 .中道有兩種:在世間法中,有無之間(存在和不存在)可以用中道。而有和無,都屬於因 緣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與因緣法(世間法)相對的另一邊,則是出世間法,即真 如、空性,也就是有為法與無為法之間的中道。而中道本是為了解決二元世間法之間的矛 盾,例如:一切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然而更進一步,當我們證悟空性之後,在因緣法(包 括了有和無)與無為法(空性、真如)之間也有這樣的矛盾,例如:自性是有還是自性是空 ,因緣所生法即自性有的意義(編:存在與不存在都屬於一種自性有,這裡的「有」和有 無的「有」不一樣),而與因緣法相對的另一邊,則是自性空,即真如、空性;矛盾的產 生即是一切事物同時擁有「空有」兩種面向,所以必須使用中道,才能圓滿說明完整。再 舉一例:一切事物是因緣所生還是唯心所造?這時的因緣和代表空性的心是相對的,產生 了矛盾,一切事物同時是因緣所生和唯心所造,所以必須使用中道,這種中道,是有為法 和無為法之間的中道。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72.5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714695930.A.6C4.html
pizzafan: https://youtu.be/qEdlFdLkHnc 05/05 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