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補充:──《現觀莊嚴論》皈敬頌(禮讚偈):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 由於要調伏攝受他人的緣故,所以對於他人所相應的法類,自己本身必須要先了解, : 並且在了解之後,如實的去實踐。為什麼呢?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所欲求事之方 : 便,此為至尊慈氏所宣說故。如果菩薩他能夠了知三乘道(也就是大乘、獨覺乘以及聲聞 : 乘這三乘道)的話,「即是成辦菩薩所欲求事之方便」,這是成辦菩薩他所想要做的這件 : 事情最主要的方法。而這一點是至尊慈氏,也就是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皈敬頌 : 」當中,他有如此的提到,對於三種不同的所化機,菩薩如果想要利益他們,就必須要以 : 三種不同的法類來利益。這個時候對菩薩本身來說,他必須要先了解對方相應的法為何? : 不僅在了解之後,而且他本身要如實的去實踐這些法類,他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 : 調伏什麼樣的有情。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洛桑卻佩格西 「聖慈氏」就是至尊彌勒。《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在《現觀莊 嚴論》正行之前,寫了三智的禮讚文禮讚三智:基智﹑道智﹑相智。(…略…) 「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又由各各自證之智,於般若波羅蜜多有 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於(般若)薄伽梵母 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且先讚般若波羅蜜多,如 其所有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略…)   《現觀莊嚴論》的四句禮讚偈:   「諸求寂聲聞由遍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智佛宣此 種種眾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   第一句詮說「基智」功德﹑第二句詮說「道智」功德﹑第三句詮說「相智」功德﹑最 後一句向三智敬禮,這樣正好是「先讚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勝士夫若要從事某件大事,或寫某部論著時,都會先向殊勝境作讚揚﹑禮敬。向誰讚 揚﹑禮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論》直接禮讚的對境只有「大悲心」,並沒有直接禮讚佛 ﹑菩薩,意義上是有禮讚,但沒有直接禮讚。《中觀根本慧論》﹑《對法俱舍論》﹑《釋 量論》這三部都是直接禮讚佛世尊。《釋量論》和《對法俱舍論》的禮讚方式很類似;《 中觀根本慧論》則有點不同,禮讚偈說:外道師雖有眾多的說法,可是沒有一位如同世尊 ,由宣說「緣起﹑八不」之法,引導所化機前赴解脫道,以此禮讚佛世尊。在此禮讚三智 ,等於是禮讚佛的相智。所以禮讚的對境各有不同。   在此禮讚的殊勝對境是三智。至尊彌勒禮讚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顯示自己 的行為隨順勝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勝士夫。第二﹑為使所化機對三智起淨信故,因為於 三智生起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倘若禮讚三智,其餘所化機將對三智 生起淨信,自然會趣入三智作聞﹑思﹑修,依著聞﹑思﹑修將可慢慢引導他們邁向佛果。 至尊彌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禮讚三智。   禮讚的對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聖者心續中才有,凡夫的心續中 沒有。基智在所有聖者的心續中都有,凡是聖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續中才 有,小乘聖者的心續中沒有;相智只在聖者佛的心續中有,菩薩也沒有。   基智是什麼呢?基智是現證無我﹑現證四諦之慧。「現證四諦之慧」是現證四諦﹑無 常十六行相之慧。基智在聖者佛﹑聖位菩薩﹑聖位聲聞﹑聖位獨覺的心續中都有。基智是 主要證得解脫的方便。道智只在大乘聖者心續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慧 ,大乘聖者心續之道,全都是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之道」與「道智」同義。相智是佛地 之智,只有聖者佛才有。基智﹑道智﹑相智,這三者簡稱三智。   聲聞﹑獨覺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脫,他們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獨自解脫 而已。如果修持基智的話,基智可以正確的引導他們邁向聲聞﹑獨覺的解脫地,不需要道 智和相智。總之,要證得解脫,一定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而基智正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 之智,若好好依著基智修持,必定能斷補特伽羅我執;一旦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即證得解 脫。因此基智可以引導聲﹑獨聖者邁向解脫地。   聖位菩薩是追求利他為主?還是追求佛果為主?以追求利他為主,並不以追求佛果為 主,因為要證得佛果,必須利他;聖位菩薩為了究竟利他,必須證得佛果。因此聖位菩薩 以追求利他為主要,追求佛果為次要。聖位菩薩既然以追求利他為主,依著道智即可究竟 利他。聖位菩薩修持道智,可以究竟達成利他,因此道智是聖位菩薩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責任最主要是轉動法輪,為弟子說法。轉動法輪說法的無上增上緣﹑無上的方便 ,就是相智,因為為他人說法,自己必須先了解,了解是由相智了解的,手腳是不能了解 的;自己了解後,還要有「欲為他宣說」的利他心,若無利他心則不會對他人宣說,而欲 作宣說的心﹑動機,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離苦﹑說法饒益他人﹑引導他人邁向解脫地的 心,都是相智。所以說法者是相智,欲說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說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 此佛以相智為增上緣而轉動法輪。   三乘的修行都含攝在三智中。基智引導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道智引導菩薩眾行 究竟利他行;相智轉動法輪為弟子說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攝在三智中,因此三智的 功德,非常殊勝﹑卓越﹑無量無邊。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無量無邊﹑殊勝卓越的功德,因而若於三智生起淨信,那是獲得一 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為有這樣的必要性,所以《現觀莊嚴論》的禮讚偈,云:   「諸求寂聲聞由遍智導趣最寂滅」→向基智禮讚。   「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向道智禮讚。   「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向相智禮讚。   「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先讚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藏文是「解脫」意義的字句很多,例如,「寂」是解脫; 「最寂滅」也是解脫。   第一句「諸求寂聲聞由遍智導趣最寂滅」是禮讚基智。禮讚的方式有三:第一禮讚修 行基智者﹑第二禮讚基智本身﹑第三禮讚修行基智的果報。   「修行基智的所依」是誰呢?諸求寂聲聞。字面上雖直接講聲聞眾,但間接也包含獨 覺眾。為什麼含有獨覺眾?因為聲聞﹑獨覺都是追求解脫的補特伽羅,不是指聲聞﹑獨覺 阿羅漢,是指尚未證得解脫﹑在「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聲聞﹑獨覺阿羅漢已得解脫 ,不須再追求。   「由遍智」,遍智就是一切智﹑基智。在「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是希求解脫者, 要尋求解脫,必須透過某個方法才能得到,方法是什麼呢?是一切智(遍智)﹑基智,由 一切智求得解脫。   「引導趨入最寂滅」由一切智引導「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由修持一切 智故,一切智將引導他們證得解脫。「最寂滅」是他們追求的果報;「一切智」是方便; 「諸求寂聲聞」是所依補特伽羅。所以這是由「所依﹑方便﹑果報」三種角度作禮讚。總 之,第一句的意思是:「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由方便「一切智」引導邁向解脫。」   第二句「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禮讚道智。如第一句,禮讚的方式,也有三 :所依﹑方便﹑果報。所依→修行道智的補特伽羅﹑方便→道智﹑果報→修持道智的結果。   「諸饒益眾生者」是菩薩的名稱,因為諸菩薩眾唯作饒益眾生事者,所以「諸饒益眾 生者」是指菩薩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依道智為方便,能成辦世間的眾利益。唯作 饒益眾生事的菩薩眾,以道智方便,將能成辦世間有情的眾利益。   菩薩如何成辦世間有情的眾利益呢?由行布施﹑修忍辱﹑說法﹑對小乘者宣說小乘法 ﹑對大乘者宣說大乘法。總之,依眾生所需而作利益世間有情事。怎能如此呢?因為他心 續中有道智的關係,由道智激發做這些事。譬如,做好事﹑壞事都觀待於心,我們若有一 顆善心的話,善心自然會激發我們做善事;如果有強烈的瞋恚心,瞋恚會激發我們生氣﹑ 做壞事;若有強烈的助人之心,自然會激發做好事;菩薩也是,菩薩的心續中有強烈的證 空慧﹑菩提心﹑大悲心﹑道智,由之激發起做利益眾生的事,例如行布施﹑修忍辱﹑說法 等,菩薩甚至連呼吸都在利益眾生,這些全仗道智的恩惠所賜。   一般說:基智是證無我慧﹑基智是道﹑基智是聖者心續之智,這些都是稱讚基智,但 若稱讚「基智是引導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的話,則沒比此更好的稱讚了。 對道智的稱讚也一樣,雖然稱讚道智是最重要的,或說其他的讚詞,但若稱讚:「道智是 菩薩利益世間最好的方便」的話,則沒比此更好的稱讚了。   第三句「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讚頌相智。藏文「ㄎㄤˊ」是相智的意思; 藏文「仰大登巴」是真正具足的意思;藏文「圖南」指真正具足相智的諸能仁﹑諸佛。「 真正具足」是指「方便」; 「能仁眾」是指「所依」,具足相智者; 「宣說此種種眾相 法」是指「果」。   藏文「ㄎㄤˊ」是總稱,可用在任何地方,中文是「其﹑誰」的意思,這裡的藏文「 ㄎㄤˊ」是指「相智」的意思。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在此藏文的「ㄎㄤˊ」是指相智 :第一原因,因為在此是禮讚三智的階段,而且已經禮讚基智和道智了,剩下的是相智, 所以可以了解,在此的「其」是指相智。另外一個原因,藏文「圖南」是能仁眾的意思, 心續中真正具足的是「能仁眾」,既然是「能仁眾」,所以「其」字是指「相智」。   藏文「南巴坤滇」是「具一切相」的意思,是指「所詮—經典內容」。藏文「那措」 是「種種」的意思,是指「能詮—經典」。所詮具足一切相故,能詮方作種種宣說。什麼 是「所詮具足一切相」?指所詮內容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大乘﹑小乘﹑聲聞 ﹑獨覺﹑菩薩等眾多的法。因為所詮的內容具足一切相,因此能詮的經典作種種宣說。整 個意思是:能仁(諸佛)既然真正具足相智,遂依相智為方便,為各不同的所化機,以能 詮的經典宣說種種所詮具足一切相之法;宣說各種法,有:小乘法﹑大乘法﹑密咒法﹑上 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等。佛是依於相智為方便而宣說各種法,因為佛已真正具足相智故 ;要言之,這是讚頌「相智」。   第一句講:有學位的聲聞﹑獨覺二眾要抵達解脫地,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方法的, 依著基智為方法即可抵達。第二句講:諸聖位菩薩眾要利益世間,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 方法的,依著道智為方法即可成辦。第三句講:諸能仁眾(佛)要為所化機轉動法輪宣說 佛法,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著相智為方法即可宣說。從這三句可知這是稱讚 三智的無量無邊﹑殊勝功德。   前三句已經禮讚了三智的無量無邊﹑殊勝卓越的功德;最後一句(第四句)「聲聞菩 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是敬禮聲聞﹑獨覺﹑菩薩,偕同眷屬眾之佛母。「佛母」是「 三智」,有:聲聞﹑獨覺之佛母,菩薩之佛母,還有被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圍繞之佛 的佛母。這是第四句的敬禮。「偕同」是指佛俱有聲聞﹑獨覺﹑菩薩等眷眾,佛在中央, 四周圍繞著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   這裡是向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圍繞的佛的佛母致敬禮。為什麼不是向聲聞的佛母 ﹑獨覺的佛母﹑菩薩的佛母敬禮呢?佛是主要者,聲聞﹑獨覺﹑菩薩眾是圍繞著佛,向主 要的佛的佛母致敬禮,附帶的可以了解是(等於是)向圍繞在佛旁邊的聲聞﹑獨覺﹑菩薩 眾的佛母頂禮。   「先向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只有這句,就表達重點要義了。若約攝起這 四句禮讚偈的意義,就是「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是敬禮先行如實讚頌三智 功德為前行之佛母。如果不加廣解這四句禮讚偈,只指約攝起這四句禮讚偈的要義,就是 這句話:「先向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   「諸求寂聲聞由遍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智佛宣此 種種眾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這是《現觀莊嚴論》的禮讚偈。下面是《 明義釋》的解釋:   「如是云云。此頌是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具偉大殊勝功德」…   「此頌」指《現觀莊嚴論》的禮讚偈。以此偈頌,詮說此(三智)具足之功德,極為 殊勝卓越。總之,以前述的禮讚偈詮說三智的殊勝功德。   「聞此頌後,諸隨信行者,初即於此不起懷疑,立生淨信」   既然禮讚偈詮說了三智的殊勝功德,聽到禮讚偈「其他所化機眾」指前面提到「欲令 他等…生起最極淨信」的「他等」就是其他所化機眾,這可以分為「鈍根﹑利根」兩種。 鈍根者是隨信行者;利根者為隨法行者。鈍根者只要聽到一些感動的言詞,就會馬上生起 信心,利根者會對所聽到的動人言詞,不會馬上起信,會先觀察該法,之後才生起信心。 聽到至尊彌勒在禮讚偈讚揚三智的殊勝功德,鈍根者(隨信行者)會馬上﹑毫無質疑地生 起信心。   「諸隨法行者,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 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   「諸隨法行者」是利根者,會先作觀察。怎麼觀察?至尊彌勒在禮讚偈的第一句說: 基智可以引導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要被引導至解脫地必須要斷除我執,要斷除我執 必須證得無我。利根者是這樣作觀察的。第二句說:依著道智可以成辦利益世間事,要成 辦利益世間事必須要有證空性慧。第三句說:世尊依著轉動法輪宣說種種法,相智必須是 「能了知一切法之智」。   利根者會觀察:基智確實是了悟補特伽羅我無生嗎?道智確實是了悟道無諦實成立嗎 ?相智確實是了悟諸法無諦實生嗎?   觀察時,「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透過離一異等之量﹑正 因,作觀察的正因有很多,「等」字包括:成立基﹑道﹑相三者無生的道理,基智的所緣 是「基」﹑道智的所緣是「道」﹑相智的所緣是「相」。成立起基﹑道﹑相無生,例如「 有法—基﹑道﹑相三者,勝義上應是無生,離一異之體性故」,可以舉出很多理由來成立 。所以依著所謂「離一異自性」等眾多理由,了知基﹑道﹑相無生的道理。   「全然了知基﹑道﹑相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了知「基﹑ 道﹑相無生」已,於禮讚偈詮說的不見有違害,至尊彌勒說的是真實的,見到沒有違害, 才生起淨信。   以上是「諸隨法行者,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 道﹑相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   至於「基﹑道﹑相無生」比較複雜,今天沒有時間解釋。簡言之,聽到禮讚偈後,《 現觀莊嚴論》的特定所化機:鈍根者會馬上﹑毫無質疑地對佛母生起信心;利根者會加以 觀察,不會馬上起信,會觀察至尊彌勒說的到底是不是正確?合不合理?以眾多正理加以 觀察後,見到至尊彌勒說的並沒有違害,才生起信心。《現觀莊嚴論》是為兩類特定所化 機宣說的。   到此已經講解了《明義釋》的禮讚偈和《現觀莊嚴論》的禮讚偈。《明義釋》的禮讚 偈,所禮敬的對象是般若波羅蜜多,主要是指果般若波羅蜜多。一般而言,般若波羅蜜多 分為四種:果般若波羅蜜多﹑經教般若波羅蜜多﹑自性般若波羅蜜多﹑道般若波羅蜜多。 在《明義釋》的禮讚偈是禮讚「果般若波羅蜜多」。《現觀莊嚴論》的禮讚偈是直接禮讚 三智,間接禮讚八事,因為三智的修行全部含在八事當中。所以禮讚偈雖然直接禮讚三智 ,但間接是禮讚八事,也是禮讚整部論的論義。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9699978.A.CF0.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2/28/2014 07: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