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果我是法官且情況明確,我會豪不猶豫裁決處死。 但問題一我非法官,二來我亦非標準善良的佛子。 但今日廢死界的聲音, 我懷疑佛教或耆那(甘地,表面上是印度教但他其實耆那色彩深)影響不大。 是西方法學界預防理論壓過應報理論的論述(可自行google,不多說)。 但這些流行的論點是否真經得起考驗 我很懷疑 假如太壓抑應報論 造成人人訴諸私法 下場很恐怖 但我對法學不懂也不多提 只說個也與宗教有關的 據說俾斯麥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不怎麼重視人類的生命,因爲我相信彼世。 I attach little value to human life because I believe in another world. 這句話是英國外交家Edward Malet報告給維多莉亞女王的, 充作俾斯麥性格可怕的證據之一。   其實這句話有趣的地方反而在於某種辯證性: 通說是,對彼世的信仰會讓人們重視此世應愛人,但這句話卻反其道而行: 既然彼世另有審判,那麼人命在此世其實也就不必太在乎了。 我個人很欣賞俾斯麥這句話(假如他說過這句話而不是被英國人塞的)的豁達。 --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ru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77.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44676147.A.51D.html
luciful3 : 南無觀世音菩薩 02/12 22:38
MrTaxes : 俾斯麥也以同樣價值看待當時自己的生命嗎? 懷疑... 02/13 11:17
看來是一體對待的。 不懼死,但也不輕易求死吧。為的是他的理念。(這當然還是有所執了) 就像德國鬧革命時,俾斯麥勇於挺身對抗, 不齒於法國的路易十六向群氓屈服還遭處死,反而欣賞英國的查理一世力爭之後方死。 俾斯麥《思考與回憶》當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在面對革命派暴民的威脅時,新繼位的國王威廉一世心生猶豫時, 俾斯麥好不容易見到了國王: 當我請求他允許我報告他不在時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他打斷我的話說: 「這一切將會怎樣結束,我完全精確地預料到了。有朝一日,在歌劇院 廣場,在我的窗戶下面,有人先把您的頭砍下來,稍後就輪到我了。」 …… 當他沉默時,我就簡短地回道: 「後來呢,陛下?」 國王回答說: 「後來嗎?咱們都得死!」 我接著說: 「是啊,我們都得死,可是我們遲早得死,難道我們不能死得更莊嚴些嗎? 我本人在為我王陛下的事業的鬥爭中,和陛下(您將用您的鮮血保證上帝 恩賜的您的君權)是在斷頭臺上還是在戰場上,為上帝恩賜的權利而英勇 地獻身,不同樣是光榮的嗎?陛下不必考慮路易十六,他是在軟弱的情緒 中生存和死去的,在歷史上沒留下好印象。相反,查理一世拔出刀劍保衛 自己的權力,鬥爭失敗之後他不屈地用自己的鮮血鞏固了自己的王權信念, 這難道不會作為一種高尚的行動永留史冊嗎?陛下必須戰鬥,決不能投降, 必須反擊暴力,雖然這樣做會有生命危險。」 本著這種精神,我說得愈多,國王就愈振奮,從而進入了為王權和祖國而手 執武器戰鬥的軍官的角色。無論在戰場上還是遭到謀刺時,對於個人所遇險 境,他都表現了少見的,在他也是很自然的無畏精神。他身上高度體現了一 位理想的普魯士軍官的典型:在履行職責時,只要一聲「命令」,便會毫無 畏懼、奮不顧身地迎著必然的死亡之路前進。可是,當他必須為採取行動 而自負責任時,他懼怕上級和世人的批評勝過死亡;以至由於懼怕受到訓斥 和聽到譴責,而損害了他作出決定的能力和正確性。同我會見之前,他一路 上自己問自己,他是否能夠頂住王后的非議和公眾輿論,堅持在和我一起 選擇的道路上走下去…… ...als ich um die Erlaubnis bat, die Vorgänge während seiner Abwesenheit darzulegen, unterbrach er mich mit den Worten: "Ich sehe ganz genau voraus, wie das alles endigen wird. Da vor dem Opernplatz, unter meinen Fenstern, wird man Ihnen den Kopf abschlagen und etwas später mir." ... Als er schwieg, antwortete ich mit der kurzen Phrase "Et après, sire?" — "Ja, après, dann sind wir todt!" erwiderte der König. "Ja," fuhr ich fort, "dann sind wir todt, aber sterben müssen wir früher oder später doch, und können wir anständiger umkommen? Ich selbst im Kampfe für die Sache meines Königs, und Eure Majestät, indem Sie Ihre königlichen Rechte von Gottes Gnaden mit dem eignen Blute besiegeln, ob auf dem Schaffot oder auf dem Schlachtfelde, ändert nichts an dem rühmlichen Einsetzen von Leib und Leben für die von Gottes Gnaden verliehenen Rechte. Eure Majestät müssen nicht an Ludwig XVI. denken; der lebte und starb in einer schwächlichen Gemüthsverfassung und macht kein gutes Bild in der Geschichte. Karl I. dagegen, wird er nicht immer eine vornehme historische Erscheinung bleiben, wie er, nachdem er für sein Recht das Schwert gezogen, die Schlacht verloren hatte, ungebeugt seine königliche Gesinnung mit seinem Blute bekräftigte? Eure Majestät sind in der Nothwendigkeit zu fechten, Sie können nicht kapituliren, Sie müssen, und wenn es mit körperlicher Gefahr wäre, der Vergewaltigung entgegentreten.“ Je länger ich in diesem Sinne sprach, desto mehr belebte sich der König und fühlte sich in die Rolle des für Königtum und Vaterland kämpfenden Offiziers hinein. Er war äußern und persönlichen Gefahren gegenüber von einer seltenen und ihm absolut natürlichen Furchtlosigkeit, auf dem Schlachtfelde wie Attentaten gegenüber; seine Haltung in jeder äußern Gefahr hatte etwas Herzerhebendes und Begeisterndes. Der ideale Typus des preußischen Offiziers, der dem sichern Tode im Dienst mit dem einfachen Worte "Zu Befehl" selbstlos und furchtlos entgegengeht, der aber, wenn er auf eigne Verantwortung handeln soll, die Kritik des Vorgesetzten oder der Welt mehr als den Tod und dergestalt fürchtet, daß die Energie und Richtigkeit seiner Entschließung durch die Furcht vor Verweis und Tadel beeinträchtigt wird, dieser Typus war in ihm im höchsten Grade ausgebildet. Er hatte sich bis dahin auf seiner Fahrt nur gefragt, ob er vor der überlegnen Kritik seiner Frau Gemahlin und ob er der öffentlichen Meinung in Preußen mit dem Wege, den er mit mir einschlug, würde bestehn können... ※ 編輯: khara (114.37.202.46 臺灣), 02/13/2022 13:37:38
MrTaxes : 我找到幾篇佛教與廢死的文章了 02/13 19:55
MrTaxes : https://www.taedp.org.tw/story/1393 02/13 19:55
MrTaxes : https://www.tahr.org.tw/news/206 02/13 19:56
呵呵。反正廢盟啥都可以拿去作藉口。 當然啦,我只是個不虔誠的傢伙,在這宗教問題上沒啥好說的。 但我個人的感覺是: 1)真正對法學界有影響力的,是西方流行的理論,恐怕不是佛教。 2)我個人其實經常對可愛動物比對人類更有愛。 但這是個人情感問題。 小狗真摯的親密互動,比起許多冷漠的乃至惡意的人類要令我高興得多。 但我個人(強調個人,且非宗教立場)仍覺得, 在不得不然的情況下,「為了人類的私利」(不用高舉太多正義大旗), 社會上容納不了的流浪動物,給他們一個善終是必須的。 而比起可愛的狗勾來說可惡得多的人, 在欠缺有效感化手段的情況下,我認可人道處份——讓他們回歸自然。 但這裡畢竟是佛教板,上面說了一堆與佛教無關的個人論述,還是回到宗教。 理想上確實如果有辦法感化,那當然該盡力。 但就連釋迦牟尼都有他沒辦法感化的眾生,奈何? 所以現實上其實與不得不替可愛動物們結紮乃至安樂死相同, (查 簡稚澄。她很愛動物,但現實考量下仍不得不幫動物安樂死) 在各種估算之下(包括很現實的充滿銅臭味的:成本考量), 某些意義下我以為死刑似乎是可以的。 當然,佛教理論有業報,所以就沒勇氣承擔下這個業報寧願擺爛? 但死刑是得盡量限制,給能自新的人以機會。 (可是能否自新說真的很難判斷且很吃社會經驗,法匠們能判斷嗎?)
MrTaxes : 另外我覺得俾斯麥的彼世應該是基督教末日審判的觀念 02/13 19:59
MrTaxes : 而歐洲的王權和教會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02/13 20:05
MrTaxes : 所以當他捍衛王權的時候,應該是確信在彼世有獎賞的 02/13 20:07
MrTaxes : 極端伊斯蘭的恐怖分子,不惜自己的生命去製造恐怖攻 02/13 20:08
MrTaxes : 擊,也是相信死後會有很多獎賞,所以不惜自殺攻擊.. 02/13 20:09
是的。 俾斯麥當然是基督教文化裡的人。不過他可不是宗教狂人。 他與教宗對抗,可有一堆教徒詛咒他下地獄了,但他不怕。 他的理念很單純:維護普魯士正統王權,建設德意志帝國。 這是個偉大的心靈。
MrTaxes : 而佛教其實也算是應報理論,只是應報的實現不一定在 02/13 20:13
MrTaxes : 現世,而有可能在來世。 02/13 20:14
我懷疑佛教的果報與應報理論有關。 畢竟那不是神裁而是某種機械論。 但這我不敢多說。至少我自己不太認可太走主觀的唯心論的路線。 (我個人的理解是,純從解脫法的立場來說, 是向著解脫道便謂善,偏離解脫道便謂惡,那這很可以黑白二分。 但世俗層面則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糾結,根本是講理講不清。)
MrTaxes : 而預防理論有一個觀點是人之所以犯罪有一部分是因為 02/13 20:18
MrTaxes : 社會環境造成的,因為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各種不 02/13 20:19
MrTaxes : 友善的對待或壓迫,造成心態上的扭曲成為犯罪的根因 02/13 20:21
MrTaxes : 所以對於改善社會問題重於對個人的制裁.. 02/13 20:25
這方面那些個愛玩弄理論的傢伙論述得可多啦。我多說些啥也沒用。 但環境已然如此之下, 那已經心靈受創的人,既已無法復原(在今天的醫療限制下,連憂鬱症都難治) 讓他抱著扭曲的心態在這軀殼受困, 是否不如給他個痛快呢? 以及,如你提問時所說, 理想的預防理論是人人都有善良的心靈如王婉諭般。 (我個人對她是有很多意見啦,但我承認能原諒兇手確實是善良的。) 那這樣大家都願意給犯錯的人再一次的機會。 可是現實呢? 不說宗教上的應報(而且我懷疑非基督宗教的觀點來看未必認可有裁決), 人世上,讓造惡者逍遙(如果低調認罪也罷,但有些還真是囂張), 許多普通人內心只怕會積不能平吧? 而且廢死論者高唱極刑恐嚇無效論,也說得太絕對。 當「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成為共識的時候,是否也造成了些效應? 有一本Thomas Sowell的《知識份子與社會》 也對一部份高舉政治正確大旗的偉大論述提出反論。 我不完全贊同他,但他對許多數據提出質疑是很可參考的。 歸根結柢, 這是個世俗的問題,未必得與宗教掛勾。 然後理想上當然人民素質佳且精神疾病的研究臻於頂峰,是能盡量避免極刑。 理想上。 ※ 編輯: khara (114.37.226.60 臺灣), 02/13/2022 21:34:42
repuslin : 是的,佛教徒重點應該依循著解脫法門的智慧而行,朝 02/14 14:24
repuslin : 向解脫法門方向的為善,背離解脫法門方向的為惡,諸 02/14 14:24
repuslin : 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02/14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