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onsieurNick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銘言: : 想請教各位師兄師姐們,今年抽到「解脫自在,出三界!」這支籤,請問是什麼意思呢? : 請問是離世的意思嗎?若是也無妨,人生無常,早些準備才不會麻煩到家人好友。 不確定原PO是在什麼情境下抽了這個籤,又在內心引起了什麼漣漪。 確實已如底下推文所述,「解脫自在」境界相當高,不是輕易可達成。 如果原PO是在困境中,或許無視此籤,直接用最大的勇氣面對一切即可。 底下說一下我個人對「解脫自在」的理解。 先引一段《哈姆雷特》當中著名的段落: 死了,睡去了, 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 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 都可以從此消失,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 死了,睡去了; 睡去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 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 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如果自殺了就能解決一切煩惱,那真是太好了。 但怕就怕自殺之後還有噩夢。 在佛教的論述下,單純的死亡並不代表解脫,死後並不能就了結一切。 因為個體的執念並未消除,從而噩夢也仍會繼續下去。 但我的理解,這個執念不是一堆雞湯文說的好像很輕鬆愉快的放下的放下。 這是由粗到細一大堆整體構成生命信念的執念。 粗而重的,身體產生狀況所造成各種難以忍受的痛或癢 (四大不調:是我們對身體構造的執念), 細而深的,例如隔壁的屁孩吵鬧讓你不寧, 乃至內心莫名的波濤湧動讓你或喜或躁。 你對各種生活中舒適感的攀著(例如習慣了一杯咖啡讓你舒爽,斷卻後難耐), 對各種人生際遇的掛念難忘, 要說「放下」,也許有些還「看似」簡單(不在乎你愛的你恨的), 但有些涉及生命的根本執著的,就不容易了。 如果「解脫自在」只不過是在人間世的自由自在, 那就不必佛教了反正任何一種世俗教法即可, 你做個好公民也可以, 甚至歡樂自殺也可以, 哪還需要這許多修行? 修行勢必涉及超越此世超越物理限度(或說是看穿幻境)的內涵, 才有其獨特之處。 像那種只想要最無痛的死的,都算不得自在:至少死前他還會怕痛。 看過一個描述, 說有人在森林小屋發現骷髏,以及日記本。 日記本記載了這人在決定餓死前安穩祥和的一天天, 沒有怨恚,沒有無奈,就是記錄他斷食至死之前每天的體驗。 這人是否解脫當然難說,但至少他在耐飢餓這點上能「自在」了。 這已經是許多人做不到的了: 甭說是耐飢餓,甚至還要貪圖味覺享受呢! 說一下「出三界」。 在佛教的論述裡,把生命分成三個層級: 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就是我們與我們所知的一堆生命現在的存在,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時不時會發情, 而這些都可以有由粗到細各式精緻程度不同的感受。 (像我不是美食家可能只要放了一大堆糖份就吃了很爽, 可是某些味覺敏感的傢伙可能非得調配到恰當比例才喜歡,等等。) 欲界比人類還更上層的, 是一堆欲界天眾,包括據說彌勒所在的第四層天兜率天, 他們可能感受比人類更精緻,但也尚未能完全自在。 欲界最高層,是魔王所在, 也就是這些欲望享受最精緻卻也最難以脫離, 還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希望其他生命脫離的傢伙。 再往上,色界,這個「色」(rūpa)指的是形體, 也就是在這個層級的生命還擁有形體, 但已經沒有欲界的各種欲望。 (所以他們也就不再有男女相:已經沒有戀愛欲了。) 沒有這些相對較粗的欲望,自在的程度也更高了些。 (想想如果你不吃不喝都無所謂,不會覺得更自由嗎?) 但他們的一部份執念還是未全消除。 更厲害的是無色界, 意思是在這層的生命根本就是個抽象存在, 連形體都不需要。 就是一組強大的意念在那裡而已。 但即使是這種境界的生命,仍然有所執,仍然未達解脫。 要能夠「出三界」, 也就是要能連最抽象細微的我執都放掉, 那是很深的境界了吧。 不過先不提那麼深的境界。 至少最普通的自在,是在這個身體之下的生死自在。 不是因為貪戀而生,不是因為怯懦而死。 這個層級至少許多戰場上的阿修羅們做得到吧。 當猶豫軟弱的哈姆雷特終於完成了他的復仇之旅,手刃仇人, 也發現在這過程中已經毀滅太多,他已沒什麼可貪戀的了, 於是從容自殺。 這一刻或許他是自在的吧。 (當然這只是莎士比亞創造的故事,但很寫出些人的感受。) -- Immer mit den einfachsten Beispielen anfangen.                     David Hilber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47.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45004195.A.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