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摘自:2018-08-12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 佛家說到我的不存在(無我--沒有外道說的我),如同昨天所說的,身心(五蘊身心 : )以外,沒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不存在與五蘊身心無關的常一自主的我)。 : 我只是很單純的,因為有身、因為有心(因為有五蘊身心)而被施設而有,僅此而已。 : 可是外道,他們說到我的時候,認為身心(五蘊身心)以外有個我(常一自主的我) : ,無始以來,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他們是這樣解釋的,採取很簡單的方式解釋。 補充:沒有常一自主的我、沒有常一自主的佛聖者--佛聖者是無常的,佛的心也是無常的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見悲青增格西 雖然像彌勒佛、阿彌陀佛等是無常的(凡是佛聖者,周遍是無常法)…。佛陀說無常 故苦,對此,我們會懷疑,無常哪裡有苦?而這一段就是在解釋「無常故苦」的情況。 我們要像此處所說的一樣思惟:我們自己是無常的。所謂無常法,是由因主宰的法, ,任何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它(果)的變化,如同化學實驗一樣,控制的因改變了,結 果也就不一樣。所以完全是由因在掌控,果自己無法改變什麼。 所以我們也是由因的變化而導致自己變化(比如,我們自己是成為人或成為畜生或成 為佛聖者,這些都是結果,我們自己會變化成什麼結果,都是由因導致的、由因主宰果的 變化的無常法),這是第一步....。 若影響的因素都是好的,如同諸佛也是無常,但是祂們都是善因、善緣,那也沒什麼 好畏懼的;但是主宰我們的因,多是不好的因素,造成的果就非常糟糕。 (註:佛菩薩的心也是無常法,例如,菩提心、空正見都是意識都是無常法,菩提心是 愛他勝過愛己的意識,空正見是了解空性智慧的意識,由菩提心與空正見的意識,以此為 因,相違十二緣起支的無明緣行,由此產生結果能成為解脫的聖者;然而,凡夫的意識是 具有無明我執煩惱的意識,以此為因,即由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產生結果純大苦聚。) 簡單說來,無常就是一種因素的變化導致果的變化的情況,因素如果是很可怕的因素 ,果自然就很糟糕,更何況這樣可怕的因素還遍滿宇宙。 總之,要用這樣去思惟"緣法的悲心"。 >>>>> [1] 大悲心是佛菩薩的身語意當中意識的心所法,分為: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 所謂緣法大悲,如本文提到,是指思惟無常之後生起的大悲。透過思惟有情眾生的無 常,是被無明煩惱所主宰的無常,了解眾生這樣的無常而生起的大悲心,稱為緣法大悲。 若是無緣大悲,指內心意識思惟無自性(空正見)的智慧,結合了解無我的智慧而對眾 生生起的大悲,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內義相同,結合了解無我的智慧生起的大悲心。 [2] 我們的身語意,和佛的身語意,差別在哪?我是無常法、佛也是無常法,差別在哪? 佛的內心已斷除無明煩惱(煩惱涅槃了,沒有煩惱了),而凡夫眾生內心充滿煩惱,因 為未斷除無明我執故有許多貪嗔煩惱,由此為因,產生的結果,周遍是苦諦所攝,如本文 說無常法是由因生果由因主宰的法,凡夫眾生的無常屬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為因的無常。 格西提到,因素如果是很可怕的因素,果自然就很糟糕,更何況這樣可怕的因素還遍 滿宇宙。意思是說,凡夫眾生的無常,周遍三界的無常都是無明緣行為因,導致的行苦。 苦諦的行苦,凡夫眾生不論苦受、樂受、捨受,都具有行苦(無明緣行為因)本質。例 如欲界有苦受、樂受、捨受,色界初禪至三禪只有樂受與捨受、沒有苦受,色界四禪至無 色界非想非非想只有捨受、沒有苦受也沒有樂受,但都是觀受是苦的被苦諦的行苦周遍。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7184653.A.4F0.html ※ 編輯: cool810 (61.71.1.164 臺灣), 02/06/2024 12:22:03
proton63 : 聖嚴:色界的眾生是在禪定中,只有壞苦和行苦. 02/06 13:32
proton63 : "色界初禪至三禪沒有苦受" 的經典依據為何? 02/06 13:32
這個在版上po過N次了,聖嚴法師說色界眾生只有壞苦和行苦,意思就是色界眾生沒有苦受 若版友懶得翻我以前po文,再重複一次如下,直白地說長期以來p網友的提問都是基礎太差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三苦中,最主要的是行苦,我們應該反覆思惟行苦的過患。要了解行苦的過患,就要 多多思惟煩惱的過患。所以只看行苦,沒看到煩惱的過患`,是沒有用的。班禪法幢說到: “畜生本欲離苦苦(苦受),外道也欲壞苦(樂受)離,業與煩惱所生蘊(行苦),此乃佛教所 示義”。如果只想遠離苦苦(苦受),其實不只是人,所有的動物也都想要離開苦苦,所以 遠離苦苦的這種厭離心,不是佛教不共之說。至於想遠離壞苦(樂受),外道也有,像四禪 以上的外道,他們認為有快樂的感受就會有散亂,會影響禪定,於是厭離快樂的感受而追 求捨受。四禪以上(色界第四禪至無色界)都是捨受,沒有樂受。所以遠離壞苦(樂受)也不 是佛教不共之說。厭離行苦(厭離由無明緣行而導致行苦的取蘊),才是佛教不共的法義。 (註:因為推文洗掉文末補充,明天我再把文末補充另文po一次,很多人看ptt習慣是直接 按end只看到最後幾行,現在按end只會看到推文,故明天會把消文補充另發才能利益之)
proton63 : 問了笨問題,請忽視。 02/06 14:02
※ 編輯: cool810 (61.71.1.164 臺灣), 02/06/2024 14: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