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2] 十善業道遮止十不善業道—我們身語意當中,身三、語四、意三,合共十種不善業道 : 每一種不善業道,各自都有--自作、教他作、讚歎、隨喜--四種分類,10x4=四十法 : 與十不善業相違即十善業,十善業道依自作、教他作、讚歎、隨喜,亦合共四十法。 補充:增上生十六法 摘自:2019-03-31 達賴喇嘛尊者與台灣四眾弟子視訊《中觀寶鬘論》台北國父紀念館 善業是由身語意來造作的,惡業也是由身語意來造作的,所以身語意所有的作為都要 善觀察,觀察的時候需要正念和正知,以正知讓我們知道什麼改做、什麼該說、什麼該想 ,以正知去瞭解,以正念去防護我們的心不要亂想、防護我們的語不要亂說、防護我們的 身心不要亂做,總之傷害他人的行為都不應該做,如果是幫助他人的行為那就應該去做。 既然是如此的話,什麼是不該做的呢?什麼是該做的呢?在此說到了增上生十六法。 聖天菩薩在《四百論》裡面說到了:“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 者。”這是《四百論》裡面說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修心者修行的次第:一開始是“先遮遣非福”,這種傷害他人的非福業、惡業先要遮 遣;這部分做好了之後“中應遣除我”,這意思是說看到了諸法皆無有自性,導師釋迦牟 尼佛所說的四諦十六行相里面的滅諦的內容好好的去深入瞭解,為了能夠獲得解脫而去思 維空性;“後遮一切見”,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如果要斷除的話光靠空正見是不夠的,必 須要依靠強大的福報為後盾來支持這個空正見,才有辦法斷除所知障。 通常我們搭配著《廣論》的次第的話,“先遮遣非福”指的是下士道,“中應遣除我 ”指的是中士道,“後遮一切見”指的是上士道。 (註:上士道行者是發菩提心的士夫,發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結合空正見,稱為一切 種最勝空性,一切種最勝空性不僅能斷除煩惱障也能斷除所知障,成就佛果一切種智。) 8、不殺不盜取,不邪淫妄言,離間粗惡語,綺語正防止。 9、遠離貪欲心,瞋恚及邪見,此十白業道,翻此為黑業。 在這十善道之上,還要做到下面的六法: 10、不飲酒淨命,無害意敬施,供應供修慈,略說法如是。 增上生的因緣為了能夠圓滿,要做到(第十一法)“不飲酒”, 你們有辦法不飲酒嗎?尤其是你們在家人真的做得到嗎?哈哈、哈哈!我的比丘戒的 傳戒和尚林仁波切有一次在達蘭薩拉傳居士戒的時候,一位來自後藏的老人家在仁波切座 前接受傳戒,林仁波切跟他說:“你不應該喝酒。”這位老先生於是摸著後腦勺為難地說 :“這很困難啊!”林仁波切就說:“沒關係,喝一點點可以,不要喝醉酒就行。”這是 非常善巧的一種引導!喝醉酒的話,既浪費錢也會導致發酒瘋亂打人,喝一點點沒關係, 不要喝醉酒跟別人打架,哈哈、哈哈! (第十二法)“淨命”指的是不邪命 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以阿諛奉承的方式、以諂媚的方式而去做出邪命的行為。 (第十三法)“無害”,在十惡道裡面已經講過的內容這當然是一定不能有了,除此 之外的非十惡業的其他損害的行為也都不要去做。 (第十四法))“意敬施”,佈施的時候是以一種尊重的心態而去為他人佈施,不應 該以小瞧或輕視他人的方式去佈施,應該要感恩對方可以讓你累積福報促成這種的善因緣 ,因以尊重心來佈施。 (第十五法))“供應供”,以尊敬心去供養應供的像是父母、上師等。 (第十六法)“修慈”,對所有人修慈。 在十善道之上,而去說到了不飲酒、不邪命、無害、敬供施、供應供以及修慈這六法。 11、若唯苦逼身,決不生善法,未除損惱他,益他亦非有。 12、施戒忍光明,正法大坦途,若棄習苦行,如牛行險道。 13、趣生死曠野,劇苦眾生樹,煩惱蛇纏身,長遠於中行。 十惡業的過失是什麼呢?(就是下面14-18句): 14、殺生壽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邪淫多怨敵。 15、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粗語聞惡聲,綺語言失信。 16、貪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邪見生惡執,飲酒心狂亂。 17、不施感貧窮,邪命逢欺誑,驕生卑種族,嫉故少威德。 18、由忿形貌醜,不問智者愚,此果在人道,先當往惡趣。 所以“增上生十六法”好好去修行的話,會獲得增上生的善果(十善業道加上六法, 不僅遠離三惡趣且堪能學法的法器,例如也有很多人遠離三惡趣得人身,但卻不堪學法)。 >>>>> [1] 龍樹菩薩《中論》第24品:「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鈍根者聽聞空性不但不能正確了解,反而毀謗業果而自害,如不善捉毒蛇反被蛇咬。 [2] 《雜阿含經》:「假使有世間,正見(業果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提到,成辦增上生(不墮惡趣)且堪能修持正法(修持空 性)的法器,應行持十六法,即──十善業道遮除十不善業的十種──加上,應遮飲酒、 邪命、身語損害他等三種,以及,應行供養應供的如父母三寶、布施恭敬、慈心等三種。 [3]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法語: 「有些人會輕視十善法,覺得只該學高深的密法,談論高深的見解。如果沒有暇滿人 身,墮入三惡道,根本沒有什麼機會可以修善,而十善法就是得善趣身的基礎,少了 十善法,一切可能都成為空談。」 (佛教行者不但不違性戒,且更在十善業道遠離三惡趣的基礎上進一步希求三乘菩提)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8049863.A.8F6.html ※ 編輯: cool810 (61.71.1.180 臺灣), 02/16/2024 12:47:08
dakudai : 隨喜!阿彌陀佛! 02/16 21:36
kissung : 隨喜~五戒十善,修行の根本 02/17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