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rossStrait 看板] 作者: divina (callas) 看板: CrossStrait 標題: 繁簡問題2 時間: Fri Nov 28 02:16:12 2003 德文改革和漢字改革隨想(摘要﹒中)                 ﹒彭小明﹒ □續上期cm9903d□   根據這一經驗可知,簡化字和繁體字一樣也要同時記住音形義,十分有限的多 几筆和少几筆,對于適齡學童几乎一樣的容易,對于成年文盲几乎一樣的困難。簡 化字有什么好處?   或許簡化字節省了時間,方便了生產和生活?閱讀,繁體簡體一樣快。書寫呢 ?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請兩個成年實驗者,一個來自中國大陸,一個來自台灣, 年齡相同,中學以上教育程度也相同。聽寫同一篇通俗的文稿。不要求書寫規范, 只要能看懂,能跟上朗讀的速度,象平常做筆記一樣。結果是几乎一樣快。為什么 ?主要是中國文化界早有一套約定俗成的“速記系統”(行書和草書則是它的高級 藝朮典范),它沒有確切規范,卻也世代相傳。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很多是從這里選 出來的,被賦予了合法地位。在台灣民間社會它也長期傳承,可能摻雜了一些日本 簡化字罷了。兩岸知識分子閱讀、書寫几乎一樣快,簡化字有什么好處?   電腦輸入漢字成功,方法很多,非常明顯的結果是簡體并不比繁體快。一條命 令就可以讓簡繁兩體互相轉換。簡化字有什么好處? ◇ 簡化字有什么壞處?   簡化字方案歸并了異體字,只是減少了少量漢字,可是對歷史文化總量來說, 反而是增加了一大批簡化字。古代文獻不能拋棄,需要一套檢索系統,簡化字不能 使用這套系統,另搞一套檢索系統。結果在所有的正式圖書館都必須擁有兩套檢索 系統,管理人員和檢索者都必須學會兩種檢索方法。從北京、上海到美國國會圖書 館,無一例外。精力和經費的浪費無法統計。   簡化字胡亂尊重所謂的“群眾首創精神”,違背了漢字原有的音韻系列和偏旁 規則。例如“進”讀jin,繁體是誰字一半加走之。簡化成井字加走之。井字不 念jin而是jing。“這”字里面是言字,應該簡化成統一的言字旁一點一橫 再直向右勾,或者不用簡化,這字也不算難。可是卻簡化成“文”字加走之。不合 規范,增加了混亂。這類問題并非個別。 簡化字立民間不規范書寫形式為官方形式,首開惡例,造成各種不規范書寫在 社會上的惡性泛濫成災。   電腦漢字系統也裝備兩套漢字系統。繁簡轉換不能完全一一對應,同音替代的 詞就會出現錯別字。凡是用中國大陸國標碼輸入,又在海外印成繁體的文章出現了 一套特有的簡繁轉換錯別字。   簡化漢字造成了兩岸人民文化上統一的隔閡。數千年書同文的中國變成了不盡 同文。海外的中文學校很難統合在一起。   當代以后,中國(大陸)人普遍不再能直接閱讀歷史上一脈相承的漢字文獻。   毛澤東決定方向,周恩來主持簡化漢字工作,已是歷史的鐵案。中國的歷史文 化好象被毛澤東砍了一刀。從此出現了一道斷痕。從此以后,中國的歷史文化將會 划分成“今文”(簡體)和“古文”(繁體)兩大階段。分水嶺就是毛澤東的社會 主義時代。毛澤東誅殺功臣,迫害作家、藝朮家、學者,焚書毀廟之類的政績可能 會被人們逐漸淡忘一些,因為這些言行跟歷史上的統治者仍多類似,屢見不鮮。可 是草莽愚魯斫傷中國文化血脈的罪孽卻將隨著文化歷史的延續愈顯昭著。對于民族 整體而言,文化的毀傷當然比殺戮的血債更多痛楚,更多遺恨。 ◇ 有沒有絕對言文一致的語文? 德文改革的細節我們不必深究,但是這位日耳曼學教授批駁了改革派的種種規 則化的宣傳,列舉的都是有確定根據的實例。這件事說明,德文的改革還是無法達 到完全規范化的境界。要求達到言文一致是一種理想目標,但是期望達到完全一致 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許多身居海外,尤其是在美國留學或留美回國的知識分子繼續 要求中文完全地言文一致。他們為什么不反省一下,實際上在歐洲几大語文中,英 文是最不言文一致的。法文、俄文和德文都有相當嚴格的讀音、拼寫規則。英文的 規則常常是有法不依。法文的一些詞尾不發音,可是在對應的變化中可以讀出,也 幫助了記憶。而英文的例外,多半都必須特別記憶。英文中大量的不規則拼寫形式 其實跟漢字相當類似,人民從啟蒙之日開始連同讀音和字形一起儲存在記憶中。我 們自己學英文,也是這么過來的。英文的讀音規則不可靠,跟漢字的偏旁不可靠, 可以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距離。英文本身這樣言文不一致,為什么一些留美精英要 求另一種文化的中國語文非廢止漢字不可呢?作為補救,漢字已經言文一致地獲得 了漢語拼音輔助形式。是不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知識界在語言文化上過份親 近英美文化,無意中有那么點忘乎所以?(這里說的是無意識,絕不希望在討論中 出現民族主義的政治棍子。)   英文是德國學生的必修課。德文比英文“言文一致”得多,所以學生們抱怨英 文拼讀太不規則。大學生編出一些有趣的笑話,嘲弄英文的弊病。站在歐洲文化的 立場上,同樣是拼音文字,而且在言文一致方面比英文規則得多,憑什么說英文比 德文優越?平心而論,英文的國際地位除了它的政治經濟背景以外,還在于它的文 法發育比較成熟簡明,口語交際容易上口。而拼寫困難則是英文和漢字一樣的缺點 。   英文也有人提出過言文一致的改革,結果以失敗告終。是不是也不愿意損及文 化本身和歷史延續?專攻英美語言文字的中國學人或許能把個中原因告訴我們?   若說言文一致,漢語拼音大概是世界上最典范的拼音文字了。可是我們不難想 象,只要一旦廢止漢字,改用拼音,馬上就面臨科技、包括電腦新詞的介入。少數 民族的地名已經不按漢字讀音,而是名從主人。Huhhot─呼和浩特,對漢語 來說,已經言文不一致。科技借詞一來,哪里還有言文一致?全部照古代的拉丁語 發音,還是時髦地按英文發音?   說到漢字和化學新詞,記得魯迅先生認為不必為化學元素再造新字。如果連几 十個(現在是一百十几個)化學元素符號也學不好,那化學也一定是學不好的。我 們可不可以按照魯迅的邏輯再推演下去,如果連几千個漢字也學不好,那么要學習 中文也一定是學不好的。學哪一種語言不是起碼要記几千個單詞?   漢字與外文字母同時出現在電腦文件里,已經不成問題。外來科技新詞來不及 中文化命名,先用外文夾在中文里在專業領域內使用,如果這個詞廣泛被社會關注 ,再命名或者用拉丁字母縮寫。在德文里也是這樣。Sfro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FCKW冰箱制冷中介,DNA去氧核糖核酸,UFO不明飛行物,E-Mai l電子信件等等。在運用中總會找到譯名。漢語文有能力包容這些成份,為什么一 定要為接納外來成份而廢止漢字,傷及民族文化本身呢? ◇ 信息革命是什么意思?   《語文與信息》雜志一九九六年第四期刊登了昆明宣言,主張拼音和漢字都成 為中文的正式文字。正式文字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在某些領域不再使用漢字,僅 僅使用漢語拼音或改進過的新的拼音呢?意義不太明確。宣言之后的某些文章則公 開主張廢除漢字。中國人要參加信息革命,進入網絡世界。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用 漢語及其漢字進入網絡,還是國人都學會英語進入網絡?或者不再用漢字,只用拼 音文句進入網絡?用漢語拼音就能讓外國人也了解中國的信息了嗎?   國際電腦信息的網絡化并沒有消弭人類各種語言的障礙。德文也是拼音文字, 德國以外的人也能通過電腦閱讀德文的網絡信息,前提條件是他必須懂得德文,否 則沒有什么用處。信息高速公路并沒有摧毀巴貝爾塔(聖經中上帝讓人類語言分歧 的塔)。網絡中以英文為主要成份,德文和中文也可以占一席之地,德、奧、瑞三 國聯網,海峽兩岸、香港以及海外留學生也都可以聯網。我們可以進一步改進輸入 和檢索的規范,看不出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應該廢止漢字。   漢字詞界不清,檢索時可能把錯誤的搭配檢索出來,當然不方便。德文的電腦 中也有前面陳述的不方便,德國人卻不愿意廢止德文的字母。一位德國外交官告訴 我,他干脆在電腦中安裝德英兩種程序,德文程序往往會有點不對勁的地方。看來 并不是使用漢字的中國人特別有問題。英文在人機對話中因為“拼寫不規則,允許 相鄰詞的連讀”,相信也有很難解決的課題。中國人實在不應該對漢字太自甘暴棄 ◇ 漢字不斷地簡化嗎?   有人說,漢字在歷史上不斷地簡化,是客觀規律。(參看周有光《語文閑談》 第一八三頁﹔余秋雨,《華夏文摘》1997,cm9711c)這種論點有多少 根據?具有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文化還在發育成長,字形 復雜起來,不是在簡化,而是在繁化,以形成更多的漢字,表達日益增多的概念。 從小篆到隸書是脫離刀刻文字,走向筆墨簡帛文字的變化。筆划確實簡化了一些, 但是不一定是縮減筆划和改變結構的簡化,主要大概是“減少彎折,順從筆觸走勢 ”的變化。隨著紙的發明,從隸書到楷書,筆划的演變更難簡單地說是簡化或者繁 化,而是徹底地抽象化、筆划化了。也就是說,由于物質原因完全脫離刀刻甲骨, 經過鐘鼎、簡帛,成為筆墨紙硯的文化。同時出現的草書、行書,應該是隸書楷書 的藝朮(或急就)變體,是以隸書楷書的基本型為基准的寫意藝朮。從先秦到兩漢 ,漢字文化趨向成熟。“集”字的木字以上部分,原來重復三次(表示多鳥集合于 一棵樹木),后來簡化為一次,是抽象化。“私”字原來沒有禾旁,僅表示與族群 相對的個體,加禾旁增添了農耕社會的特征(繁化?)。陳和陣,原在篆書中是一 個字,用刀刻字,它們難分彼此,用筆墨就逐漸分離,不再通假(繁化?)。東漢 許慎的說文解字標志著漢字文化進入了成熟期。而隋朝發端的科舉制度是促成漢字 逐步穩定的重大因素。統一的考試制度需要統一的書寫規范,奉命唯謹的儒生決不 敢在書寫規范上向考官挑戰。經過這樣嚴格篩選考核的文官體系勢必促成全國文牘 的規范化和長期穩定。論者不以歷代官方文獻為証,卻拿出零散出土的一些古代民 間器皿和平民墓葬碑文的簡化字作為漢字不斷簡化的証據是缺乏說服力的。民間小 說中倒不乏相反的例証。相傳某書生科場失誤,試卷某字缺漏一點,按歷代科場通 例,凡試卷錯寫白字,考官一律棄置不閱。書生下場后不禁悔恨萬端。不料,書生 往昔曾經施恩于某人,此人知恩圖報,化作一羽小虫,飛近考官書案,悄然降落試 卷缺漏墨點之處,赫然化為一點。考官渾然不覺,一氣呵成,批閱終卷。考生終于 高中孝廉。   宋代出現了活版印刷。坊間刻本的印行使文人解脫了抄書傳閱的沉重負擔,由 刻書匠人承接為職業性行當。匠人的商業化勞動更加減弱了抄書活動中減省筆划的 要求。由此出現的印刷體更使漢字的基本形態標准化,而不是簡化了。   不用繁瑣的考証,只要看一看今天市面上常見的字帖就一目了然了。晉代王羲 之的真跡不傳,爭議太大,且看北朝(約一千五百年前)的魏碑拓本,楷書的字形 已經跟今天的字形相去不遠,唐代(約一千三百年前)的顏真卿、柳公權正楷,跟 解放初期、目前港台的字體几乎完全一樣。宋代(約一千年前)刻本《廣韻》字體 几乎就是我們今天的繁體字。這些字帖韻書就是歷代學童學習漢字和音韻的范本, 千年不衰。社會主義以前,官方文字何曾有過簡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持續發展,要求她的文字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由于技朮的進步 、文具的變遷,文字發生相應的變化,也有一定的承繼關系。由篆到隸,由隸到楷 ,大致適應了由刀到筆,由甲骨、帛簡到紙的過程。絕不是簡化兩個字可以概括的 。從遠古的甲骨文字到西漢的隸書,大概可看成是漢字文化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姑 且算他兩千年。從東漢逐漸出現楷書直到現代,應該屬于漢字文化的青春期和成熟 期,大約也是兩千年。童年的天真固然可貴,跟青春期的意氣風發卻不能同日而語 。在這個兩千年里,由于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紙(東漢),后來又發明了印刷朮,將 上古的文獻通過傳抄和刻印,傳承了下來(既有散失,也有保存)。中古的漢字文 化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由于文字的穩定,后世一直可以直接閱讀前代的文獻 。漢民族擁有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文化,其意義就在這里,正楷漢字的可貴價值也在 這里。在這兩千年里形成的楷書漢字是成熟的文字,仍然具有吸收外來文化能力的 文字。需要的只是調整(左起橫寫)和整理(刪除異體),而不是簡化。中國大陸 五十年代的漢字簡化并沒有迫切的物質原因(電腦文字處理還沒有開始),主要是 出于一種政治理想:共產黨要顯示黨維護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學習文化的權利,社 會主義的優越性可以迅速掃除文盲。不幸,五六年開始討論,到五八年公布方案, 當中發生了反右派的政治迫害運動,阻嚇了正常的反對意見。少數知識分子因反對 漢字簡化被打成右派,二十多年后才獲得平反。等到八十年代電腦開始普及時,大 錯早已鑄成。 □未完待續□ □ 寄自德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55.123.19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