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rossStrait 看板] 作者: divina (callas) 看板: CrossStrait 標題: 繁簡問題3 時間: Fri Nov 28 02:18:14 2003 德文改革和漢字改革隨想(摘要﹒下)                 ﹒彭小明﹒ (續上期cm9904a) ◇ 多數人和少數人問題   許多主張簡化和廢止漢字的人都說,漢字維系著古代文化,只是少數人的需要 。這種說法有根據嗎?多數和少數,是歷次政治運動的口頭禪。文革大批判式的定 義:“多數,廣大革命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少數,一小撮吟風弄月的地主資產 階級份子”,今天恐怕沒有人再敢拿出來套用。   人類為基本溫飽花費的時間總的來說將越來越少。工余的閑暇將越來越多。近 年中國大陸和台灣都相繼施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德國工會要求每周三十五小時工作 制。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神生活的內容,概括地說就是哲學(宗 教)、科學和藝朮。文化的課題越深邃,就越離不開古代的文史哲。換言之,今天 我們還有很多人從事不得不從事的職業勞動,正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仍然缺乏自由 的表現。人類工具的進步(包括電腦的應用)正在使得我們越來越可能擺脫自然界 的束縛,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解脫出來,從事更加雋永的文學、藝朮、哲學的探索。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慕利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發表對同事的期望說:“改行做詩人 吧!”我們應當仔細品味這詩一般的警句。   跟毛澤東的人群划分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中,中產階級的人數最多。上 層的精英人物是少數,啼飢號寒的人几乎沒有,貧窮沒有文化的人也是少數。廣大 的中間階層男女,職業活動以外,精神生活相當廣泛,與德國的律師、醫生、教師 、官員交談,話題可以廣闊馳騁,外語、文史、宗教、美學、哲學、歷史和國際政 治。這種趨勢還在不斷擴大,德國的大學入學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畢業和研究生人 數也在遞增。最近各大學罷課學潮洶涌,教育經費不足,課堂人滿為患也是原因之 一。德國的全科目高中都開設獨立的拉丁語課程(相當于國內的文言文課程)。很 多大學科目沒有拉丁文基礎不得入學,否則必須補修拉丁文。“人民普遍地具有高 度精神文明”,才是現代化的根本意義。現在國務院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干部( 林炎志)將漢字改革提高到現代化的高度上去(《語文與信息》九六年第四期)。 應該說,現代化絕不是人人都會進入網絡玩游戲的“現代化”,而是大多數人民將 共享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精華的現代化。   中國的國民教育一時還難以達到德國今天的水平,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文字現 代化,也絕不是臨渴掘井,而是為子孫后代的精神文明奠定堅實的基礎。希望不要 到了將來的某一天,大多數人民都有能力、有條件共享高度文明的精神生活時,抱 怨我們這一代人已經把他們攀援古代文化寶庫的繩梯砍斷了。 ◇ 德國人的傳統文化觀   魯迅曾經抱怨西方人恨不得中國永遠是他們觀賞傳統民俗的博物院。可是歐洲 人也確實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據說希特勒的沖鋒隊有過焚書行為,但是象紅衛兵 那樣大規模破壞文物的行為倒也沒有,炮火和轟炸則另當別論。納粹政府甚至也沒 有廢止舊德文的哥特體字母,五十多年前德文的書籍、身份証件都是用這種字母印 刷的。戰后才改用拉丁字母。新舊字母一一對應,沒有后遺症。   戰后許多建筑都按原圖紙恢復了舊觀,城市中很少美國式的鋼筋混凝土高層樓 房。特別文物建筑都有規定,不得任意拆遷改建,為保護文物景觀,道路不得貫通 ,必須繞行。舊城建筑保持傳統風貌,然而內部設備都盡量現代化。   為什么不徹底清除戰爭廢墟,改建高樓大廈?為什么還要維持小街小巷,小門 小院,曲徑通幽?明明是后工業化社會,卻努力保持傳統的中歐文化氛圍?這就是 德國人的精神。技朮上十分務實,文化上相當保守。如果漢字是他們的祖傳文化, 他們會棄置不顧嗎?   九七年第三期《語文與信息》發表了《資訊時代談國粹》(王伊萬),把古裝 、古建筑與漢字相提并論。現在中國人不穿古裝,不住古屋,為什么死抱住漢字不 放?問題提得直截了當。恰恰是漢字不能與古裝和古屋相提并論。服飾和建筑不論 是實用價值和美感價值都有時代性,也較容易獲得替代物。可是漢字不同。除了書 法本身的美感以外,漢字承載了古代思想文化的精華。几乎找不到替代手段。清代 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莫若毀人之史。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在嘗試,限定漢語的用詞,規定一批詞語的拼法、分寫格式或者輔助記號 ,然后推行拼音文字,把漢字全部讓給古文專業工作者去對付。這種有限的文字編 一本通俗講話大概可以應付,可是別說是什么歷史專業刊物,就是一本通俗的人文 雜志都沒辦法應付。通俗的描寫也離不開漢語成語,如果失去漢字的紐帶,拼音無 法表達出漢字文言的意蘊,成語就會逐漸失去生命。例如守株待兔的株,破釜沉舟 的釜。如果連這樣的成語也難以保留,漢語文學語言將失去很重要的表現力。   另一位署名Philip Zhang的先生在《語文和信息》第四期里談到 中文內容儲存比英文慢,萬一戰爭爆發,爭分奪秒怎么辦?這個問題有點冷戰時代 的味道。從人類文化的角度來看,戰爭的勝負總是一時的,而民族文化的延續是千 百萬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戰敗的傷痛,還可忍受,猶有轉敗為勝 的希望,自毀文化的心痛是無可悔及的。   德文的文法比英文復雜。冠詞、名詞、形容詞、代詞都有相應的陰陽中三性、 單、復數和“主屬與賓”四格變化,動詞單、復數人稱六種變位和多種虛擬語態, 另有大量動詞是可分離動詞,分寫或連寫表達相同的意義。德文的自動檢驗文法就 困難得多,機器翻譯也會慢一點,儲存和傳輸到非德語程序去之前,務必先轉換成 一般英文拼寫,去除變音字母。德文已經是拼音文字,按照Philip Zha ng先生的想法,德文應該怎么辦呢?   中國人不必妄自菲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文字,每種文字都有不便檢索和 不便標准化的問題。借助漢語拼音方案漢字已經跨入了電腦網路,多研究如何應用 中文網絡,兩岸如何方便地利用中文信息,而不要在進一步簡化漢字、廢止漢字方 面去挖民族文化的牆腳了。 ◇ “識繁寫簡”才是歷史通則   余秋雨先生在台灣的講話中說某些簡化字“來自歷代草書和行書的簡筆”很有 學朮價值,卻沒有具體論証。放著几千年的官方文獻,碑帖、字書、方志不作証據 ,倒拿一些民間寫本來說理,難道不覺得反常?民間寫本之類倒是可以証明另一個 結論:“識繁寫簡”才是歷史通則。而且不僅是中國,至少使用拉丁字母和基里爾 (俄文)字母的國家都是如此。國家官方文字長期穩定,讀書報看文件主要是讀正 楷(繁體),自己手寫,總是書寫體(簡體),而且是連筆帶草。畢恭畢敬寫字的 總是在校園里。老師教,學生寫,一筆一畫,練習基本功,臨摹書法,參加考試, 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從文化傳統的意義上說,繁體的筆划多一點,對學生認識和 體驗民族文化未必不是好事。過了高年級以后,學生的字也逐漸連草起來。進入社 會以后,只有職業刻字的人、專業制作展覽和標語的人,才畢恭畢敬地寫正楷字。 人們寫報告,填報表,都不再按筆划書寫,而是不同程度地簡化起來。雖然“是” 字沒有簡化,我們寫一個日字,下面橫它兩三個彎,“明”字也沒有簡化,我們寫 一個日字,右邊寫它兩三個彎。就是它倆的簡化字。民間的速記系統就是這樣傳承 下來的。官方的文獻、欽定的銘文,科舉的規范都是嚴格的正楷,基本上都不簡化 。文人的書信、詩稿,出土的古代民間墓藏器皿或墓碑簡化字,都說明一個問題: “識繁寫簡”歷來如此。歐美國家的學校也教手寫體,但決不廢止正楷。中國大陸 的錯誤是硬把這些民間非官方的簡化字立為官方文字,廢止正統的楷體字。簡化字 成為學校文字,青少年后代的基本文化訓練跟古老的文化無端地失去了直接聯系。   拉丁文是德國知識分子的基本功底。中國古文相當于東方的拉丁文。中國的一 些知識家庭我行我素,正在培養自己的孩子學習古文,學習繁體字。   各省市自治區的中學里語文課都有一定份量的文言文。可是這些課文都用簡化 字排印,左起橫排,不倫不類。既然要學古文,就要提供正確的古文。用繁體字, 右起豎排。畢竟歷年和歷年,里巷和里巷,后宮和后宮意思不一樣,將門之后多指 男性,后妃則專指女性。(網絡中繁簡同時列舉有困難,讀者可以聯想達意)。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能不能在社會上提倡一種識繁寫簡的風氣,成為 下個世紀中國知識界的風雅時尚呢? ◇ 漢字能夠恢復繁體系統嗎?   簡化錯了。能否恢復繁體舊制呢?很遺憾,几乎不可能。當今出身中國大陸的 青少年,非經特別訓練,一般很難閱讀繁體字書刊。能正確分辨簡繁,并正確書寫 繁體的青年更是鳳毛麟角。全國兩千多個縣(市),每個縣要尋找一、兩位五十歲 以下、能規范地書寫繁體的知識分子充任培訓教師已是難于上青天的事情。閱讀繁 體字還比較容易,正確書寫繁體字,成年人很難重新學會。全國文盲這么多(一九 九二年百分之十五,即一億八千萬),如果要恢復舊制,全國大部份中小學校教師 豈不又成了半文盲?國家靠誰去普及文化教育?能用簡體字掃除文盲就是國家民族 的幸事了。象英國這樣的蕞爾小邦,改“英制”度量衡為公制,所用的投資已近乎 天文數字。中國地大人多,又是更改全部文字系統(而非只改度量衡局部),試想 ,所有圖書館、印刷出版系統、國家檔案、人民身份証件、教科書、辭典、貨幣… …都要改舊換新,耗費更非今日之國力所堪承擔。而時間越久,恢復舊制就越顯得 渺茫。對此,漢字文化派提出“識繁寫簡”的意見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補救。   另外,希望香港的中文教育還能保持繁體字體系。所幸《香港基本法》并沒有 規定必須按中國大陸制度改變教學體系,甚至連教學語言也未作具體規定,(其實 應該規定包括普通話)。台灣則更沒有必要跟隨中國大陸在簡化漢字的道路上亦步 亦趨,《漢語拼音方案》比較成熟,而且已經跨出國門,獲得國際承認。台灣官方 全部使用拉丁字母的“注音符號第二式”其實跟漢語拼音方案已經非常接近,即使 暫時不能統一,也應考慮仿效德、瑞、奧那樣,把拼音規則統一起來。港台的漢字 則不宜再極左地強行改為簡體。不如一國兩“字”,維持現狀。   漢字統一,或許可以討論一個折衷方案:港台的官方文獻和一切印刷讀物繼續 維持繁體,同時在中學教育階段適當引入簡體字,作為書寫體。這可以說是一種對 歐美國家的書寫規范的借鑒。德國小學(四年級畢業)教學正字法,用正體(印刷 體),到了中學階段(五年級起),教學唯一一種手寫體,這種手寫體,也是法定 的標准寫法,日后成人的書寫變體都將以此為基礎。   如果能夠達成這一妥協,則可以把港台民間傳承的俗字規范化起來,在書寫上 跟中國大陸文字統一,統一在識繁寫簡的基礎之上。中文的書寫簡體,不宜過早地 引入教學,可以考慮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階段,大概教學一兩個月就可以了,學 生自己會逐步自如使用。而且兩岸通過協商還可以進一步為簡化方案中沒有簡化、 或簡化得不甚合理的部份,商定更加合理的簡化書寫形式。如果將來某一天,統一 后中國的知識界想要恢復規范化的正體字,國力也可能承擔相應支出的話,從台灣 省征召青年知識分子志愿者(大約五千人),深入大陸各地城鄉,幫助培訓師資, 重新普及“識繁”,規范“寫簡”。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現在很難預料。 (全文完) □ 寄自德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55.123.196
jimmyduh:全系列借轉到China板 謝謝 <(_ _)> 推 203.73.251.67 11/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