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aulyung (黑山豬)》之銘言: : 生態不是一定要錢,你不要忽視了,傳統破壞生態的工法不是不要錢,而是要 : 以後子孫去還錢,除非你子孫不住被污染的地方,這點台灣日本美國都學到教 : 訓。 : 美國耗用生態最嚴重,過去白人耗用最多,但是現在討論這個沒有意義,中國 : 自己怎麼避免比較重要。 : 中國長江就是因為大耀進跟之後的濫砍變成黃河,已經出現後果了。要避免其 : 他更嚴重的後果,生態考量就很重要。不過中國好像已經在做了,有沒有懂得 : 大大幫忙解說一下。 : 另外生態工法不是你想像的那麼花錢,反而是更省錢也更符合中國小農的民情 : ,像是提倡堆肥有機農業,開發山林避免推土機的開發而是梯田一般,居住, : 農田,保存林帶,一層一層的間雜,請你看一本書叫做生機花園,裡面對於如 : 何兼顧土地開發與生態系統敘述很清楚。 講到生態,容我插一下話, 「生態工法」跟「生態永續發展」是兩碼子事, 生態工法,只能盡量有限度地減低人類的開發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太大的干擾, 但是開發行為本身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干擾, 況且生態工法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有效或正確。 而生態永續發展的考量,則是必須全盤地評估開發行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利益總和, 倘若一個開發計畫僅僅對人類有利,或對生態環境、生態資源有害, 則該計畫就必須重新評估規劃,甚至喊停。 中國的農業問題,主要是生態永續發展的問題,而不是生態工法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之父--Edward O. Wilson 於《生物圈的未來》一書中, 提到了中國的農業危機,該段文章全文引述如下,供大家參考: 中國大陸的農業危機 中國大陸是環境變遷的焦點,也是人口壓力的最佳範例。 2000年,中國大陸的人口已經達到12億,佔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統計專家認為,到了2030年,中國大陸的人口數目很可能會達到16億。 在1950到2000年之間,中國人口增加了7億,超過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的全球人口總數。 這些快速增加的人,充塞在長江和黃河流域中,面積只有美國東部大小。 反觀美國人在差不多起點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在地理上真是得天獨厚。 在美國的人口爆炸成長期間,也就是從1776年的200萬人,成長到2000年的2億7000萬人, 這些人口得以分散到一片空曠的肥沃大陸上。 過剩的人口,像浪潮般湧向美國西邊,填滿了俄亥俄山谷、大平原, 最後來到太平洋沿岸谷地。 但是中國人無處可流動。 西邊有沙漠和高山的地理屏障,南邊又遭到不同文化的抵抗, 他們的農民只能在祖先耕作了數千年的土地上,越來越稠密。 事實上,中國成了一個最擁擠的大島,一個放大了的牙買加或是海地。 中國人民既聰明又富創造力,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 今日的中國,與美國並列世界最大穀物生產國家。 這兩國生產的穀物中,有極大的比例成了全球人口的主要熱量來源。 但是中國龐大的人口數目,卻使得它所生產的穀物產量瀕臨消耗殆盡的邊緣。 1997年,一組科學家曾向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報告, 預測在2025年時,中國每年將需要輸入1億7500萬噸穀物。 如此推算,到了2030年, 每年穀物輸入量應為2億噸—相當於中國目前全年輸出穀物的總量。 這個模型的參數只要有一點點小變動,就可能令該數值上下波動, 但是,在計畫這麼重大的策略時,過度樂觀可能會是件危險的事。 1997年後,中國事實上已經開始一個省級的應變計畫,想要大大提升穀物出口能力。 中國政府自己也承認,這個計畫雖然成功,但可能很短命。 該計畫需要開墾更多邊緣土地,提高每公畝環境的損害度, 同時也會讓中國寶貴的地下水更快枯竭。 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報告, 中國糧食生產量一旦下跌,都可以向世界五大穀物出口國尋求補充, 這五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洲、及歐盟。 但是,這些主要生產國的出口量自從在1960到1970年代驟然攀升後, 1980年代又開始減少,回到目前的水準。 以現存的農業能力來看,這個出口量似乎不太可能大幅提升。 美國和歐盟早已把先前閒置的農地移作他用。 澳洲和加拿大受限於降雨量,主要依賴旱地農作。 阿根廷很有擴張潛力,但是因為面積有限,它頂多每年只能再增產1000萬噸穀物。 中國極為依賴地下水及大河川的水來灌溉。 這方面最大的障礙又是地理: 中國的農業三分之二位於北方,但是五分之四的水資源卻在南方,主要就是長江流域。 灌溉以及民生和工業用水已經淘空了北方的水源,包括黃河、海河、淮河及遼河。 再加上長江流域,這些地區生產了全國四分之三的糧食,並供養9億人口。 1972年開始,黃河流域經山東省的河道(遠達省會濟南那般內陸的區域), 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乾涸,並且從那兒一路乾枯到入海口。 1997年,黃河停止流動達130天,然後斷斷續續開始流動,之後又再度停止。 令該年的枯水期高達破紀錄的226天。 由於山東省通常生產全國五分之一小麥,以及七分之一玉米, 黃河出狀況所造成的影響可不是一點點。 1997年,中國單單作物的損失就達到17億美元。 同時期,北方平原的地下水位也在急速下降中,199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都降低1.5公尺。 從1965年到1995年間,北京市的地下水位就下降了37公尺。 面對黃河盆地長期水源不足的問題,中國政府已著手修建小浪底水壩, 它的規模僅次於長江三峽大壩。 官方希望小浪底水壩能解決黃河的週期氾濫以及乾旱問題。 此外,他們還計畫興建水道,把長江的水抽取到黃河及北京市,因為長江幾乎從不乾涸。 這些計畫也許能、也許不能保駐中國的農業和經濟成長。 但是有幾項可怕的副作用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首先,根據研究,黃河上游黃土高原的淤泥(它們使黃河成為世界最渾濁的河流), 有可能在小浪底水壩完成30年後,塞滿它的集水區。 中國已經令自己陷入一個困境: 必須把低地領土不斷設計、再設計成一個超大的水力系統。但這並不是最基本的問題。 最基本的問題在於中國人口實在太多了。 再加上中國的人民格外勤奮以及拼命往上爬。 結果原本已高得令人喘不過氣的水資源需求,還在快速增加之中。 到了2030年,單是民生用水就要增加不只四倍,到達1340億噸, 而工業用水更僵增加五倍,成為2690億噸。 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直接而巨大的影響。 中國境內617個城市中,已有300個面臨水資源短缺。 中國農業承受的壓力也變大了,同樣面對許多國家都有的兩難處境,儘管嚴重程度不一。 在工業化過程當中,國民所得會增加,於是一般人消費的食物也會增加。 同時,他們消費的糧食還會朝能量金字塔頂端的肉類及乳製品移動。 這麼一來,穀物先通過家畜、家禽,而不是直接食用, 則每公斤食物所提供人類的熱量便減少了,於是每人平均消費穀物量就更高了。 水的供應量始終維持不變,或至少變動不大。 但是在自由市場上,農業用水卻難敵工業用水。 1000噸的水能產出1噸的小麥,價值約200美元, 但是同量的水在工業上的產值卻高達14000美元。 因此,已經缺乏水源與可耕地的中國,隨著工業化和貿易愈見繁榮之際, 水也變得愈來愈昂貴。 農業成本相對升高,而且除非農業用水獲得補助,糧食價格也會跟著升高。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甘付巨大的公共成本,來興建三峽大壩以及小浪底水壩。 理論上,富裕的工業國家並不一定要在農業上自給自足。 因此理論上中國也可以向世界五大穀物輸出國購買不足的糧食。 但是很不幸的,中國的人口數目太多了,世界產量剩餘的糧食不足以供給它的需求, 要解決這項問題勢必引發世界糧價的波動。 看來,單單是中國就可以攪動穀物價格, 令較為貧窮的開發中國家無法解決自己的糧食需求。 目前世界穀物價格下跌,但是只要世界人口突破90億或更多,局面勢必翻轉。 資源專家同意,這個問題不能完全以水文工程來解決。 同時還必須將糧食由穀物轉移部分到水果和蔬菜,因為後者比較是勞力密集的, 使得中國更具競爭力。 此外,還可以採用以下措施來共同解決: 更嚴格節約工業及民生用水; 使用灑水及滴水灌溉來栽培蔬果, 比起傳統的淹水及溝渠灌溉,這些方式比較不浪費水資源; 另外,透過土地私有化,加上補助及價格自由化,都能增加農民節約用水的誘因。 然而,為支持中國的成長而被分攤到環境上的附加稅, 雖然幾乎沒有登入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但卻已增強到具毀滅性的程度。 水源污染是最明顯的指標。以下的估算,值得深思。 中國的大河總長約5萬公里。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其中80%已不適魚類生存。 黃河的許多河段等於是死河, 裡頭滿是鉻、鎘以及其他來自煉油廠、造紙廠和化學工廠的毒物, 不只不適合人類使用,也不適合灌溉。 各種細菌疾病以及有毒廢棄物污染造成的疾病,變得日益流行。 中國可能起碼有辦法養活自己到本世紀中,但是根據中國自己的數據顯示, 即便加速轉向工業化以及超級水文學工程,中國也只能很驚險地與災難擦身而過。 這種極端的困境,使得中國格外脆弱。 一場戰爭,國內政治動亂,大乾旱,或是作物疾病, 都能讓中國的經濟體崩潰。 而中國的龐大人口數,卻會使得其他國家無力伸出援手。 中國值得密切觀察, 不只是因為這名不穩定的巨人有能力撼動世界, 同時也因為中國已走上其他國家最後勢必要走上的路。 如果中國解決了自己的難題,這一課將可以運用到其他地區。 美國也包括在內, 因為美國的人民正以超快步伐走向人口過剩以及土地和水資源的耗費。 -- 中國的生態問題不只是農業而已, 只是在這個「誰來供養中國」標題下, 拿出這段關於中國農業文章以供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2.7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