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etectiv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頁好讀版:https://vocus.cc/article/64b6a938fd89780001b5070f 他是嫌犯、被害人、兇手、作者,也是偵探──《第八位偵探》 所有謀殺案都必須包含四個要素: 1. 多名嫌疑犯 2. 一名或多名被害人 3. 一名或多名偵探 4. 一名或多名兇手 出版社編輯茱莉亞拜訪退休數學教授格蘭,預計重新出版25年前他曾經發表的推理小 說《白色謀殺》:作品由七篇短篇小說集結而成,每回都有不同的嫌疑犯、被害人、兇手 及偵探出現,各自獨立成章,本為衍生自研究論文〈謀殺謎案的數學結構〉,藉以探討偵 探小說中的排列組合,是數學遊戲中有趣又熱門的主題。不僅可以定義範圍、圈選集合、 條列真相,亦能透過窮舉法與排除法縮小可能性,是個從推理辯證之外,更具有邏輯演繹 的科學考究。 針對故事情節中出現的不正常矛盾,像是作者蓄意為之的伏筆,卻又在結束時未詳加 說明,說是思慮未周尚情有可原,但是每篇都有的小瑕疵彷彿像麵包屑一樣的彩蛋吸引著 讀者,從流逝略過的時序、黑白顛倒的強調、悖離死因的敘述等,剛巧與當年名為伊莉莎 白˙白的謀殺案有驚人雷同之處,似乎在暗示著某種線索與人物關係?按圖索驥就能揭發 兇手的給讀者挑戰書?抑或受不了良心譴責而編纂成書的犯罪自白?還是受盡威嚇利誘不 得已才隱晦的傳達真相?百思不得其解的茱莉亞,為了洽談後續出版事宜需進行的增刪修 訂,順便會一會避人耳目在海角一隅低調過活的前作家,到底涉及案件到什麼程度,便啟 程開始了偵探與偵探間的對決。 這是本作中作的小說,七則短篇都是基於實驗性質所寫的文章,諸如嫌疑犯可能與被 害人重疊、偵探有可能是兇手、被害人可能是嫌疑犯,而兇手不見得僅是嫌疑犯的子集合 ,連同被害人、偵探亦有可能是嫌疑犯的子集合等,考慮到極端情況的被害人擔任偵探、 全體被害人皆是嫌疑犯與偵探等都幻化為作品呈現給讀者,是一種示範性強烈與鑿刻感甚 重的撰寫方式。依照此邏輯條列的話絕對不只有七篇可以寫,畢竟取聯集的結果基數有多 大,可能性就會成等比級數開枝散葉,這在講求嚴謹定義的數學上並未按照順序逐步討論 ,而是採用跳躍性的後期設定,有違學者的專業與堅持。由於格蘭的視力欠佳,手邊亦無 25年前自費出版的書籍原稿,疑點都是委由茱莉亞口述確認。在逐步核對的過程中,教授 都是用年代已久顧左右而言他,以一時失察當藉口,不然就是削足適履等理由推託搪塞, 絲毫未有蹙額顰眉或ring a bell的神情出現。茱莉亞尊重格蘭教授的原意,未意圖評價 或褒貶作品本身,因為不同年代的經歷與社會現象,產生的創作原動力自然不盡相同,而 且核心緊扣推理小說旨趣,悉遵既有設定與提供線索,整體而言瑕不掩瑜,只好費盡思量 進行小量改稿,並用自己的方式密謀布局陷阱,等著獵物一步步踏向名為真相的奈落之底 。 若被害人死於自殺或意外,兇手歸屬於自己,所以不會存在無法被定義的結果,當然 同時也包括在嫌疑犯及凶手的集合項目中,將會畫出以己為名的多個同心圓。而在孤島上 所有人都死亡的狀況,更是四要素全部畫在一起的多個高度重合圓,致敬阿嘉莎˙克莉絲 蒂的《一個都不留》,可供讀者在閱讀小說的詭計中,品嘗不同面向的思維型態。印象深 刻之一的是兩人對峙狀態,是嫌疑犯亦是偵探,兇手非己即彼,而要貫穿劇情始末或增添 懸疑感,可故意在空間上、時間上,甚至動機上操作,兇手是誰還在未定之天,常常透過 三言兩語就可像黑白棋一樣全盤皆墨,這是否在諷刺市面上鋪陳不足,或力求意外性而喪 失張力的作品呢?另外沒有規定後期昆恩問題與不可靠敘事者詭計的禁止使用,作者便可 利用身為偵探的角色誤導案情與讀者,這就是偵探涵蓋兇手與嫌疑犯的類型,某部熱銷作 品中的心理治療師即是如此。比較弔詭的是,要將已死的被害人以偵探的方式探究案情, 必須透過靈魂出竅、時間軸置換、虛擬空間等較特殊的設定才能實現,甚至有在特定時空 輪迴中找兇手的電影,只要能說服讀者就會是種新奇的觀賞體驗,不斷激發出作者的靈感 ,不受自然法則的疆界約束,這就是突破傳統窠臼的數學之美,趣味橫生。 集體謀殺的共犯彼此作偽證,確實是較難突破的哨點,這個只能從枝微末節的蛛絲馬 跡另闢蹊徑,或是尋找口風較不緊、利害得失較輕的人下手,往往就在一個裂口蹦開後, 樹倒猢猻散,不是撇清責任就是裝被威逼利誘,以實務面來說就是賽局理論的囚徒困境。 另一種罕見的連續殺人案,是因緣際會下出現的各自獨立事件,被誤為同批嫌疑犯、兇手 ,陰錯陽差才混為一談。根據書寫方式,謀殺謎案可能割捨掉的角色似乎是偵探,因為可 利用旁白或自白的方式呈現,這在早期稱為偵探小說現今稱為推理小說的類型中,無疑是 重磅一擊,剝奪了享受破案情節的暢快感。其實,這套定義尚有缺點可議,像是沒有被匡 列在內的嫌疑犯,怎樣想破頭都不會有結果,例如史上最早的犯罪小說《莫格街兇殺案》 。 茱莉亞的計策奏效,將原本的七則短篇變為結局迥異的另外七則故事,像水墨大師簡 單揮毫幾筆畫作就調性丕變,讓格蘭教授支吾其詞,娓娓道來目的,是倒吃甘蔗到很末尾 才嘗到甜頭的第八位偵探。最後的爆點則是自己與教授的身世,遺憾多於芥蒂、欲振卻又 乏力。著作與多年前的《白色謀殺》究竟有何關聯?深埋久遠的記憶,筆跡透露出猜忌與 殺意。 首發於讀墨.閱讀最前線 之前寫的《不便利的便利店》書評經出版社遴選贈與作者親簽版及相關周邊 https://imgur.com/UtbKly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226.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etective/M.1691028623.A.135.html ※ 編輯: Addidas (150.117.226.131 臺灣), 08/03/2023 10:11:57
tontontonni: 推,感覺很有趣 08/03 21:31
tontontonni: 很少歐美的心得 08/03 21:31
kitedolphin: 但我猜桶尼看完這本會罵爛 08/03 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