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 https://lowestc.blogspot.com/2018/11/2018ipcc15c.html 2018台達媒體沙龍紀實:IPCC重磅報告問世,「1.5°C」世界步步逼近 "IPCC專家強調,包括再生能源、建築能源效率、電動車、碳封存與碳捕捉、土地管理、 生質能源作物、造林植樹等各種減碳方案,都須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推動,而且最遲 2030年前,全球排碳量就得開始往下掉,才可能止住地球的發燒狀況。" 文/王振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照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10月8日,剛慶祝成立30週年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隆重推出被外界 譽為自《巴黎協定》誕生後最重要的氣候變遷證據──《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 (Global Warming of 1.5°C),探討地球升溫1.5°C與2°C之間的差異,作為12月在波蘭 召開的COP24氣候會議決策參考。 與IPCC特別報告發表同一時間,台達基金會當天策劃了2018年第二場「台達媒體沙龍」, 不僅現場連線直播位於南韓松島的記者會畫面,並提供同步翻譯服務,更透過管道獨家取 得報告中「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內容,幫台灣民眾跟上最新 的國際氣候動態。儘管舉辦時間選在週一上午,當天依舊湧入近50名來自輿論媒體、研究 社群及企業界的意見領袖,一同到場收看直播、熱烈交換意見。 圖:IPC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封面,以藝術畫作傳達全球升溫趨勢。 重點解析,1.5°C環境衝擊遠超乎想像 事實上,這份備受矚目的特別報告,跟《巴黎協定》很有淵源。 2015年COP21催生的《巴黎協定》,一度被視為氣候陣營的勝利。當時關於該將全球溫控 目標設定在哪的爭執頗多,因此最後寫道:「全球升溫應控制在2°C內,但可朝1.5°C努 力」,因為對處於極端氣候最前線的島嶼國家和脆弱地區來說,1.5°C才是足以生存的底 線。事隔三年,如今IPCC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不僅回應了島嶼國家訴求, 也被視為施壓各國加強減碳行動的強力說帖。 報告開宗明義地宣示,當地表均溫上升較工業革命前超過1.5°C時,地球環境就會出現巨 大、且難以恢復的變化,這個時間點極可能發生於2030~52年之間。在升溫1.5°C的情境 下,中緯度地區的極端熱浪會比目前的高溫再高3°C。北極海本世紀就可能出現「夏月無 冰」情況;一旦升溫跨越2°C後,每十年至少會出現一次無冰狀態。 海洋生態方面,升溫1.5°C將使現存70~90%的珊瑚礁消失,假使升溫2℃,99% 的珊 瑚礁都可能滅絕。水資源在1.5°C的情境下,全球會有一億多人面臨用水危機;2℃的話 ,這個數據會提高將近一倍。至於最敏感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控溫1.5°C的 碳預算只剩4200~5800億噸,以近年全球每年排放約420億噸的進度來算,人類所剩的搶 救時間愈來愈短了。 圖:台達基金會針對《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部分簡報重點摘要。 若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下,2030年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得較2010年水準降低 40~60%;並於《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本世紀中(2045~55年)達到零排放。「工 業」部門排放量要比2010年減少75~90%。「建築」部門的碳密集度則要下降64%,且同 步將「電力化」比例拉高至55~75%(前提為電力系統達零排碳)。「交通」部門的責任 更為吃重,各種交通工具使用低碳能源的比例,要由2020年的5%倍增到35~65%。 過往,各種評估控制升溫不超過2°C的科學報告,多將全球實現零排碳的時間點設定在 2075年左右,相較之下,《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建議的時間點(約2050年)明顯提 早許多。因此IPCC專家強調,包括再生能源、建築能源效率、電動車、碳封存與碳捕捉、 土地管理、生質能源作物、造林植樹等各種減碳方案,都須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推動, 而且最遲2030年前,全球排碳量就得開始往下掉,才可能止住地球的發燒狀況。 專家解讀,能效、交通、能源同步並進 為追蹤報告進度,2007年開始聯繫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基金會,這次特別派出特 派員詹詒絜,從前一週就到南韓松島蹲點,並透過國際氣候社群的NGO夥伴爭取到入場機 會,在現場密切觀察《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審核過程,成為全場唯一的台灣參與代 表。 此外,台達基金會也在現場採訪到三位國際專家,從不同角度解讀這個報告的內容特點和 重要程度。如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資深顧問Dr. Manfred Treber認為,交通部門 想在本世紀中達到「碳中和」的話,代表2030年就得全面禁售內燃引擎車輛,同時提升大 眾運輸系統的使用率,對各國政府來說難度很高。去年曾造訪台灣的綠色和平 (Greenpeace)全球執行長Jennifer Morgan則分析,關鍵策略在於「減煤」,同時要有更 好的大眾運輸和能源效率,同時也要看如何投資金流的動向。地主國南韓政府的談判代表 魯東雲(Dong-Woon Noh)教授,更強調「電力去碳化」的重要性,呼籲既有能源系統應盡 快擺脫化石燃料! 為對應台灣本土狀況,當日台達簡報也引用科技部年初發表的《台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 》內容,並邀請到本土專家協助解讀。 圖:除第一時間轉譯國際報告,台達也邀請兩位本土專家: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 陳泰然(中)、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左二),到場協助講讀。 被封為「梅雨專家」的前台灣大學副校長、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泰然觀察,位於亞熱 帶、地小人稠的台灣,的確有比全球升溫速度更快的傾向,相關氣候風險值得重要。中央 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則提醒,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不只「節能減碳」(減緩);還包括「 調適」,對許多處於暖化最前線的地區來說,這種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的智慧更值得重視 。台達發言人暨企業永續發展資深協理周志宏則分享台達自身作法,如通過科學基礎目標 倡議組織(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審查,提出2025年碳密集度比2014 年下降56.6%的減碳目標,為加快交通部門走向低碳,最近台達更宣示加入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發起的「EV100」國際電動車倡議,運用各種企業資源協助氣候行動。 活動尾聲,台達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對著幾乎塞滿會場的參與者們說道,「我們沒有選擇 A或是B方案的權利,只能通通採取,而且每件事都要做到!」沒錯,面對IPCC提出的地球 升溫1.5°C最後警告,我們非得加快減碳的腳步才行。 圖: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製作的升溫1.5°C與2°C情境比較圖。 【參考資料】 IPCC《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 1.5°C報告SPM決策者摘要(英文) SPM中文翻譯等資料下載 影片:IPCC媒體沙龍直播 《台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 【延伸閱讀】 2018台達媒體沙龍紀實:電動車大浪來襲,台灣怎接招? 2018/7/13 台達媒體沙龍 引領高品質環境報導 詹詒絜 2017/7/10 「2013 台達媒體沙龍-解讀聯合國第五份氣候變遷報告」系列活動 2013/10/19 -- 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lowest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3.196.174.25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cophilia/M.1541412790.A.8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