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mploye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Jasy:十年政綱 http://10.iing.tw/2011/08/blog-post_20.html12/13 01:02
感謝Jasy提供的資訊,如果有其他候選人的資訊也麻煩提出來。 希望能把三位候選人的產業、勞工等政見都貼出來讓大家可以作為參考和討論。 【十年政綱】三、就業、產業、勞工 壹、趨勢與挑戰 台灣經濟發展除了仰賴國人努力,與國際環境亦緊密相關。早期台灣依靠先進國家開放市 場,快速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使得出口、就業和工資都快速增加;但其後國內外環境劇烈 變化,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取代四小龍的出口地位,造成大量對外投資 和產業外流,出口成長和經濟成長率下降,工資長期停滯,失業率上升,所得分配也因此 惡化。未來十年,各種國內外的情勢將急速轉變,台灣必須有新的思想和策略來因應,才 能面對新的挑戰。 台灣經濟在未來面對的重大考驗,首先是投入國際競爭的國家與人口持續上升,復以美國 以市場支撐全球快速經濟成長的能力下降,而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已累積相當的技術和產業 實力,這使得我國和開發中國家的關係,已由互補轉為競爭。台灣若只想持續扮演全球生 產鏈上的代工角色,將更容易被外國取代,而難有持續穩定的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趨 勢下,國家政策如何來支持產業和技術發展及充足的就業機會,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將是 國家發展的關鍵。 除了競爭模式的改變之外,另一重要的趨勢是全球資源的限制。能源缺乏已廣受注意,管 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抑制暖化也成國際議題;水、糧食、稀有礦物等資源不足的問題,也都 因為全球人口和所得的成長,而可能演變為國際爭議及發展的限制,造成價格與成本的上 漲。台灣在自然資源有限、能源依賴進口的條件下,也極需重新檢視現有產業結構,積極 調整轉型。 台灣的另一個嚴苛挑戰,則是全球化擴大了贏者圈及輸者圈的差距,造成失業問題和所得 分配的惡化。過去國家目標過度強調經濟成長率量化指標的追求,卻無法遏止失業率的持 續攀高、及所得水準的停滯;未來必須放棄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的策略,轉而更加重視內需 產業與就業效果,以及對經濟弱勢者的協助,以尋求更公平的社會分配及更優質的生活品 質。 面對各種趨勢變化,台灣經濟即將遭逢更大挑戰。編織口號、製造金融泡沫、甚至依賴中 國,都無法解決目前的困境,甚至將製造更大的危機。如何誠實面對,選擇正確的國家發 展方向,並採取相互呼應的周詳政策,攸關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永續。 貳、核心理念 經濟成長重要但非唯一,國家更要兼顧社會的公平和安定,以人民生活的幸福作為根本目 的。正確的總體經濟策略,應該揚棄以GDP成長為依歸的舊思維,在擘劃經濟與產業發展 方向的同時,應以建構高就業與高平等的生產性社會為核心,透過勞動政策提升產業發展 基礎,達成「創造就業、提高所得、安全勞動」的目標,保障人民生活和社會公平,並遏 止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社會兩極對立。 因此,過去以低工資、低成本、犧牲環境品質及勞動人權,來換取經濟成長的產業政策, 必須調整轉型。台灣應積極以知識創新,做未來國際競爭的根本,走向全方位、多元的創 新,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地位,以維持產業的競爭力。為改正全球化下的所得分配 惡化,除以知識創新與文化創意提高競爭力外,也應均衡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高科技產 業與傳統產業,特別應發展能運用各地特有資源及特色、就近滿足各地需求的在地經濟, 以創造多元且充足的就業機會,使全國勞動者在適當的職場獲得合適工作,並遏止工作低 薪化及保障經濟弱勢。 參、政策主張 一、 提升在全球體系的競爭優勢: 1.透過知識產業的創新研發、管理效能、人才培育、關鍵性技術的保護,打造有自主能力 、不受他國品牌控制、也不易被學習取代的產業,創造在台灣產業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2.協助產業在國內發展完整的生產鏈和週邊產業,透過產業群聚的相互支援提高整體競爭 力,並發展出技術群聚,避免關鍵產業受制他國,同時降低中國大規模磁吸效應的衝擊 。 二、 拓展多元外貿市場: 1.盱衡國際情勢,以2020至2025年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成立為目標,進行因應開放競爭 及結構調整的整備,同時積極展開和貿易對手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並適時推動加 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循序漸進融入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 2.促進出口多元化,分散市場風險;訂定中長期目標,加強開拓東協及新興國家市場,減 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三、 引導資金投資產業發展: 1.強化引導國內儲蓄資金轉為國內投資的功能,以改善台灣超額儲蓄但國內投資卻不足的 現象。政府基金可參與投資引導和鼓勵新產業的發展。 2.發展安定且能支援產業發展的金融制度,提供中小企業、新興產業及人民公平的借貸與 投資機會,鼓勵創業並創造就業。 3.防止泡沫經濟造成劇烈波動及衝擊,積極抑制非理性的泡沫擴張,不為求一時繁榮假象 而縱容房地產價格狂漲。 四、調整產業結構並促使升級轉型: 1.制訂明確的產業發展計畫,催生新興產業,以因應現有產業的萎縮及外移。推動策略性 的產業結構調整,配合新成長策略發展加值型服務業、優化製造業結構、並推動農業高 值化。 2.由政府公共投資計劃配合國營事業及開發基金投資,引導民間投資以提升未來生活品質 為導向的現代化基礎建設、教育及人力發展、研發創新、健康照顧、環境保護、新世代 產業、綠色發展等。 3.重新檢視現有產業結構,訂定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轉型計畫,發展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的技術,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並以節能、節水、減碳技術做為新產業發展基礎。 4.協助既有產業升級和維護其產業群聚,消除外國不公平競爭政策和手段,以避免國內生 產和就業受到快速衝擊而造成失業。 ,創造出新的經營模式和生活方式,並藉此特色進軍國際市場。 五、以知識經濟作為成長動力: 1.以自創的關鍵知識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地位,提升產業競爭力,並擴大在國內的 產業群聚和附加價值。 2.選擇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技術項目做為發展重點,加強技術領先產業的尖端和基礎研究 。 3.打造讓研發創新得以形成並茁壯的支援系統,並支持中小企業走向知識創新,發展其競 爭優勢。 六、以創新作為產業政策軸心: 1.發展「創新產業」,建立研究成果轉承機制及市場承接平台,使創新者的創意能夠轉換 為市場上的商品或技術,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鏈。 2.建構試驗平台及先驅科技基地,使台灣成為新產品開發的最好聚落。例如發展電子產業 試驗基地,建構以台灣為基地的實體運用環境;建立生技產業的承接及試驗平台,專注 於產品設計及市場需求。3. 鼓勵台灣服務業將其獨特經營模式及創意,特別是生活方 面的創新,轉化為可輸出或對外投資的創新商業模式,並以速度及管理能力在市場上取 得先機。 七、 結合產業發展的學術研究: 1.設定研發資源的投入目標,並鬆綁產學合作的法規限制,提升研發的品質及環境。 2.發展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在重要領域引進或孕育出領先世界的研究人才及團隊。 3.改善基礎教育,並配合未來重點科技及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並延攬其所需人才。 4.重新定位科技研究機構的角色,與企業共同合作發展前瞻性技術的開發,提升台灣企業 在特殊領域的競爭力。 八、發展在地經濟創造就業: 1.針對各地特有之歷史文化和資源,發展具有在地特色之產業,並維護既有產業,以使在 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照顧較難參與國際競爭的工作者。 2.對於適合就近提供服務之產業,應輔導在地發展,以促進地方經濟與就業,並減少不必 要之交通運輸成本。 3.都市規劃應利用既有文化歷史,營造城市特色及特有商店街、夜市和其他活動,以發展 觀光及促進小商店企業之生存發展。 4.農村應發展生鮮、有機、高科技及休閒農業,並引進藝術、文化、軟體、設計等無需在 城市工作的專業人員及退休人士,以豐富農村經濟、文化和服務,並提供人民更高質之 生活環境。 5.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支持和鼓勵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以及文史工作者投入在地經濟相關 研究,以促進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進而將部分在地經濟提升為具國際競爭力之產業。 九、貫徹人才強本的發展策略: 1.政府應擬定全方位的人才開發策略,整合資源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全面培養各部門發展 所需優質人力及專業人才。 2.以生活環境、良善法令制度、行政效率、人力素質、服務業品質及產業群聚等在地優勢 ,建構能吸引國際人才、技術及企業流入的環境;並配合國家發展需要,修改移民政策 ,鼓勵專業人才移入。 3.提供誘因鼓勵人才出國留學,並提供具體協助及獎勵措施,引導人才回國就業及創業。 4.提供獎勵或補助,加強產學合作之人才培育機制,以充裕產業發展所需專業人才。 十、提高國民就業能力,重建技職教育體系: 1.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加強教育與就業接軌;重建技職教育體系,結合科學及技術的訓練 ,使其符合產業及社會發展需求。 2.豐富終身學習機會,使勞工的知識與技能配合技術與產業發展而提升及轉型。 3.教育應培養學生之創新、創業及文化創意能力。 十一、促進工會組織自由化,保障勞動環境安全: 1.推動工會組織真正自由化,通盤檢討改進行政權對於工會的管制,並全面建立企業內勞 工參與管理模式,推展真正具有效用的公司治理模式。 2.建立嚴密勞動條件檢查機制,落實勞動檢查,並將職災保護相關法規整合,職災保險單 獨立法,並簡化救濟程序,保障勞工基本勞動條件及安全工作環境。 十二、遏止工作低薪化: 1.基本工資應定期合理隨物價與生產力調漲,以提升工作貧窮勞工家庭的基本生活水準; 時薪基本工資應高於月薪基本工資所對應的每小時工資,增加常態僱用的誘因。 2.制定勞動基準法派遣專章,保障非典型勞工之勞動條件,並使其享有與正職勞工同等或 更高的保障,避免企業利用勞動彈性化的方式剝削勞工。 3.外勞政策應回歸補充性與暫時性原則,並配合產業的升級及長期照顧體系的建立,逐步 減少產業及社福外勞。 十三、協助相對貧弱者發展: 1.創造相對貧弱人民適任的工作機會,發展不受外國廉價勞工威脅的內需產業,以降低景 氣波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於弱勢者的傷害。 2.依據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輔導萎縮產業的人力資源轉至其他產業,降低失業和所得分 配惡化的威脅,並協助新興產業充實人力。 3.增加職訓機會及誘因、強化就業服務,以提升貧窮家庭內有工作能力的失業成員的就業 能力,促使其重回勞動市場。對於在經濟不景氣時有長期失業高風險者,優先提供就業 機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249.221
ViperII:很好 沒提到怎麼處理現在的亂象 12/13 20:44
※ 編輯: morrischen2 來自: 59.112.250.180 (12/15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