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SNU_960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p=2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p=3  他要西方人投資中國不再當「計盲」  摘自:商業周刊第 934 期 作者:江佩蓉 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瑞士漢學家勝雅律體悟到計謀使用的巧妙, 以此參透萬物表象,處處皆機會,世事皆智謀。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 卻讓三十年前隻身在台灣的瑞士留學生勝雅律(Harro Von Senger), 飛過大半個地球,花了一萬個日子鑽研。 勝雅律是法律學者,早在一九八八年, 他就以德文完成了西方社會第一本與「三十六計」有關的書籍《智謀》(Strategeme), 被翻譯為十二國語言。 前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讀過《智謀》後, 還曾親筆致信勝雅律,指透過他對計謀的分析,確實能更深入地觀察人們的行動。 最近,勝雅律進一步以《三十六計的管理智慧》, 詮釋三十六計和現代管理的關係。 在華人圈,談三十六計和商場管理並不是新鮮事。 過去十五年來,華文圈八十本和三十六計有關的書籍, 就有五十餘本是在談三十六計和企業管理。 但勝雅律一直是其中僅見的西方面孔。 「即使是中國人,幾乎沒有人能像勝雅律一樣,把三十六計研究成一門學問。」 曾與勝雅律有過師生緣分的台大法律系教授馬漢寶表示。    文革時期親身體驗 「順手牽羊」學習思考方式 更特別的是,真正吸引勝雅律鑽研三十六計,竟是中國大陸文革。 一九七五年,文革後期,勝雅律獲得瑞士公派獎學金到北大歷史系就讀, 他更身歷其境體驗到,在中國社會裡,「計謀」比法律還好用。 在北京期間,為了學習中文,勝雅律每天到北大的牆上抄下大字報, 但是,卻有一圈又一圈的人牆圍著他,數十雙眼神盯著他的背影, 不斷問著:「你抄這些是想做什麼?是不是有什麼陰謀?」 「感覺自己很像是活在一部推理小說裡,每天被懷疑是不是特務。」 勝雅律原本信仰的法律體系,在這裡完全行不通。 他問人民公社裡的幹部對法律的看法,卻換來一陣哄堂大笑, 「法律概念在這裡沒有用!」 勝雅律因而開始注意《人民日報》與《紅旗雜誌》上所刊載的文章。 他發現,從鄧小平到周恩來, 「沒有人是因為犯『法』被定罪,被判刑的理由往往和計謀行使相關。」 他回憶當時用來批鬥的罪名,都不是法律名詞,而是計謀的行使。 例如,鄧小平引用馬列主義的名稱, 卻刻意地隱去其中關於階級鬥爭的精華,用的就是「偷樑換柱」計。 文革期間在中國,讓勝雅律真正認知, 中國社會中,計謀的使用更勝於法律概念, 唯有學習中國人計謀思考的方式,才能與中國人互動。 用三十六計來看兩岸企業,勝雅律也有和一般人完全不同的觀察。 例如,勝雅律認為,台灣的台塑集團能有今日規模, 關鍵在於王永慶衝破日商「關門捉賊」策略。 一九五○年代,王永慶建立台灣第一間塑膠原料製造工廠,每月產能一百噸, 但銷售量只有產量的五分之一。 當時,王永慶想要透過削價競爭殺進國外市場, 卻因運費成本過高而不敵日商的包圍和競價,坐困愁城。 為了擺脫此困境,王永慶建立下游工廠,把原料賣給自己, 進行塑膠製品銷售,建立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模式,終於突破日商重圍,找到一線生機。 勝雅律觀察,因為計謀掌握與使用的能力,讓這些市場參與者獲得優勢, 因為這份古老的中國智慧,讓這些企業能不落俗套地思考。 對既定規則產生懷疑,並且創造產生出自己的新優勢。 他同時以大陸的華為(Huawei)科技為例, 以較簡單、價格便宜對手百分之四十的路由器(routers)搶進市場, 在兩年間將市占率由三‧八%提升至八‧二%,這便是「順手牽羊」。 雖然「順手牽羊」在國語是負面詞彙, 在勝雅律的詮釋中,「羊」卻代表機會, 「順手牽羊」,是一種掌握先機的策略。 他認為,這也是中國企業的長處, 善於尋找市場龍頭不感興趣的領域,乘勢成長茁壯。    系統分析重新歸類 「反客為主」創造破計策略 勝雅律認為, 所謂的「計」,是一種出奇制勝的「策略」, 是一種機智而令人意外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而計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全觀式思考方式, 這種觀察方法可以讓人以更銳利的方式來看世界。 「三十六計的計名,提供一套懷疑的方向。」他強調, 這樣的方式將能給予西方管理者觀察計謀使用的資源, 並且創造出識破計謀的策略。 「計謀學」有兩個層次:積極的使用,可以出奇制勝,找到新的利基。 消極的防範,可以警惕管理者,做到「防人之心不可無」。 由於中國人從小便受到「計謀」的教育,因此在事物觀察與計謀行使上駕輕就熟, 但是這種思維在西方卻未曾被有系統的理解與教授。 因此,勝雅律將三十六計條目重新歸類, 依照策略使用的情境重新區分為掩飾計(如「瞞天過海」)、 佯裝計(如「無中生有」)、揭發計(如「打草驚蛇」)、 乘機計(如「以逸待勞」)與逃避計(如「金蟬脫殼」)五種。 勝雅律認為,對西方管理者而言, 研究三十六計,深入瞭解計謀學之後, 將可以事先識察到計謀的存在,並且預先想出突破的策略。 「懂得計謀分析,才能夠避免「計盲」,上了當還不自知, 這樣的分析智慧對於管理者在制訂策略上是相當重要的。 「他比中國人還重視中國的傳統!」輔大副校長胡僑榮說。 勝雅律則強調:「三十六計大大地豐富了我的生活。」 即使自己出版的法學研究書籍比計謀學更多, 但卻是計謀學的研究讓他站上世界舞台,以漢學家身分活躍著。 提到漢學兩個字,他仍一如十九歲那年, 在父執輩家中第一次與中文遭遇時,眼中閃耀著求知的光芒。 勝雅律小檔案 出生:1944年 學歷:蘇黎世大學法學博士、    1971至1977先後在台大法律系、東京大學法律系、北大歷史系留學 經歷:於留學期間開始計謀學研究、2001年起成為瑞士軍事參謀學院講師 現任:德國佛萊堡大學漢學系教授、瑞士洛桑比較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自:商業周刊第 934 期 作者:江佩蓉  轉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p=2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232&p=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6.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