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分析:中國打壓外商補貼本土 釀產能過剩惡果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V2VLXi https://bit.ly/3X4NkfF 圖為位於廣州市的廣汽埃安工廠正在組裝新能源汽車。(中新社提供) (圖:中央社) 中國電動車、太陽能與鋰電池出口不斷擴張,歐美國家紛質疑中國「產能過剩」,分析指 出,中國以罔顧民生和打壓外商的手法,並大舉補貼製造業,才造成如今產能過剩,而對 他國構成威脅。 紐時報中文網今(15)日報導,約10年前中國官方頒布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 力促中國在10個先進製造領域以本土產品取代進口。 這個戰略的運作由監管機構限制中國家庭投資選擇,於是民眾只好把大量的錢存入銀行, 儘管存款利率很低,如此才能方便金融機構把資金以低利率,貸給新創公司和其他企業。 據中國央行統計,中國工業淨貸款由2019年的83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6730億元)增至去 年的6700億美元;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則估計,超過99%的中國上市公司於2022年皆獲得中國政府的直接補貼。 另一方面,中國更壓低工廠工人的薪資,以提高本土製造商的競爭力,同時中國禁止勞工 籌組獨立工會爭取權益,否則警察可逕行逮捕。 此外,中國官方打壓外商以扶植本土製造業,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以電池為例 ,中國最初生產電動汽車電池遠遠落後於西方,對此中國官員心知肚明。 於是中國政府在2011年即告知外商,想要使中國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電動車時,獲得與國產 車款的相同補貼,必須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合作夥伴,導致外商不得不就範,因為沒有 補貼,通用和福特等外國車企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 韓國當時在電動車用電池的生產取得領先地位,於是跨國車商施壓韓國供應商在中國建廠 ,但隨後中國官方又宣布,即使在中國製造電動車,也得使用中國業者生產的電池才能享 補貼。 這個政策導致包括韓國現代在內的外國車企,棄用韓國製造商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電池,轉 向寧德時代等本土業者議約,致使目前全球大部分的車用電池來自中國。 據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公布的報告,中國鋰電池出口 額已由2019年的130億美元驟增至去年的650億美元,當中近2/3出口歐洲和北美。 過剩產能使得當今全球製成品的1/3來自中國,超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英國生產 的總和,而來自這些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於整個中國經濟的10%,引發中國貿易夥伴的擔 憂,呼籲中國減少出口增加進口。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34.1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716012719.A.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