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artialArt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心意六合拳拳史辨析(下) 關於達摩的身世經歷,歷代文獻記載甚豐,雖然矛盾之處頗多,但均未提達摩精通武功 拳法之事。 前邊我們曾經提到,達摩是奉行「頭陀行」的苦行僧。所謂「頭陀」,是梵語的譯音, 意思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法,用苦行鍛煉心智,尋求解脫的一 種方法。達摩的法孫那禪師及其弟子慧滿尚且是「一衣、一缽,但蓄二針;冬則乞補, 夏便通捨,覆赤而已。往無再宿……常行乞食」,更不用說達摩了。也就是說,達摩是 遠離人煙,露宿林間、山洞,「常坐不臥」的,他的弟子經常是「循擾巖穴,言問深博 」,其飲食也是依靠弟子們乞食而「給供諮接」的。他根本沒有住過少林寺,更不用說 在少林寺內傳授禪宗之法或者創造少林拳法了。而且,少林寺雖然建於魏太和二十年 (496年),但是真正成為一座禪寺卻是在宋哲宗時代的事了。以前少林寺一直是一座 律寺,直到宋元祐四年(1089年)才由河南府尹韓縝迎請曹洞宗義青大師的大弟子報恩 禪師來少林寺傳法,並使少林寺「革律為禪」,變為一座禪寺。 另外,我們知道,達摩的禪法叫「南天竺一乘宗」,其真法是「理入」與「行入」。理 入就是明白成佛的大道理,必須拋棄一切障礙,捨偽歸真,凝心壁觀,洞徹「二無我」 (人空、法空)的真諦。行入又分為四個層次,即「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大意是:修行很苦,但這是往劫的業報,必須甘心 情願,不能有所怨恨;而人生榮辱、貧賤或者富貴皆宿因所構,緣盡還無,不必喜怒, 得失隨緣,心無增減;世人長迷,貪戀名利、美色,天天在追求,但「有求皆苦,無求 乃樂」,三界皆苦,只有跳出這個輪回的怪圈,才能解脫;能悟到真理,六根清靜,無 憂無慮,就可以「理事兼容,苦樂無滯」了。比如其「報怨行」的內容是:「初報怨者 ,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 怨訴。經雲:『逢苦不憂』,認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這裡 很明確地提出甘心忍受人生的一切苦痛,對外來的任何壓迫與矛盾,都應該「逢苦不憂 」,逆來順受,不要有絲毫的抵觸。大家可以想象,一個「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 牆壁,可以入道」(達摩語)的佛教大德,世事避猶不及,哪裡還會無端介入?一個 「行住坐臥,純一直心」的有道高僧,怎麼會有閒心去發明一大堆與參禪入道毫不相干 的拳法?創拳涉俗,非但有悖禪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況且,在達摩以後的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沒有懂得武功 的記載和傳聞。特別是大弘禪宗的六祖慧能,面對前來追殺的惠明和尚,也是以說法降 服其心,而並非以武功打敗他。 事實上,少林武術起源於達摩的說法,是從明代才開始的,在此之前沒有任何有關達摩 傳教武術的記載,只是有一些練氣養神的功法,托達摩之名傳世。比如宋真宗時代的張 君房總編了一部道教類書籍《雲笈七籤》,內中收了一篇《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 訣》,就是這一類東西。 真正言及少林武術與達摩有關的書籍,最早的是明代天啟五年(1624年),天台山紫凝 道人宗衡偽托達摩之名編寫的一部《易筋經》。其中載有兩篇宗衡編造的序言,一篇是 唐初名將李靖所寫,序於貞觀二年,另一篇是南宋初年名將牛皋所寫,序於紹興十二年 。 其中李靖的序言說:達摩死後,留下一個鐵箱子,僧徒們開箱後,發現內存《洗髓經》 與《易筋經》各一部,都是用天竺文所書。《洗髓經》被慧可取走,已經失傳; 《易筋經》雖然存於少林寺,但只能看懂一小部分,於是僧徒們便「各逞己意,演而習 之,竟成旁門,落於技藝,失修身之正旨。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技而擅名,是得此經之 一斑也。」 明清以後,達摩創立少林武術之說已成泛濫之勢,非但少林派拳法的拳師、僧徒高舉達 摩大旗,就連許多自稱內家拳的流派也混跡其中,搖旗吶喊。達摩已經不再囿於創立少 林武術,其他各門各派也都被收入囊中。直到民國廿六年(1938年),吳圖南編寫的 《國術概論》中《少林拳史略》等節,亦稱「五拳之法,導源於達摩禪師之十八羅漢手 」,又列出了少林拳術的傳承表「跋陀-惠光-達曇-達摩-惠可」,將與達摩毫不相 關的跋陀列為達摩的師祖,可笑之極,草率之極。而在1988年10月出版的《新編少林寺 志》中,依然明晃晃地寫著「達摩來到少林寺,他主張『壁觀』坐禪……創造了十八手 ,這便是少林拳的雛型。」不僅如此,就連現在的許多正式學術著作以及各種媒體的報 道,但凡涉及少林武術的,也大多宗行此說。難道這些人真的不知道達摩與少林寺以及 少林拳法無關嗎? 如此看來,許多人非要把達摩與少林寺以及少林寺拳法扯到一塊,恐怕是「醉翁之意不 在酒」。而少林寺裡的和尚也非要將少林拳法捆在達摩大師的大腿上,除了標榜武學正 宗、歷史悠久之外,恐怕也是為自己的「不務正業」尋找開脫的籍口吧。 當然,由於心意六合拳後來的確是在少林寺中形成並流傳後世,據說在其命名的時候引 用了佛經《俱捨論》中的「心意識體一」的學說,強調練拳也應該像參禪一樣,使思想 、感覺、行為貫穿一體,純一直心,不執不迷,必然可以勘破拳學真理,得到超乎尋常 的功夫。 這樣來看,如果說心意拳法在創立過程中,曾經受到了佛家教義的啟發,於拳法中融貫 了禪法,拳禪合一,有所助益,倒也說得過去。從這一方面來理解,說我們繼承了禪宗 乃至達摩修煉的某些思想與方法或許還可以,但如果以此為據認定心意六合拳乃為達摩 所創,未免牽強附會,自欺欺人。 四、心意六合拳乃是明末清初的武術高手姬際可大師所創,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歷史 了。 實際上,無論是持何種觀點的心意六合拳門人,都不會否認自己的拳法是從姬際可先生 那裡傳遞而來。無論是民間的傳說還是拳史資料,都將最初傳授心意六合拳的人明確指 向姬際可先生。 有關姬際可傳授心意六合拳的最早記載,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南新安長理溝進 士王自誠所撰之《拳論質疑序》,序載:「拳之類不一,其端不知創自何人,惟六合出 於山西龍鳳姬先師。先師明末人也,精槍法,人皆以為神。而先師猶有虞焉,曰:『吾 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刀兵消伏,倘遇不測,將何以御之?!』於是變槍 為拳,會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拳名六合……然得姬老師之真傳者,惟其南山鄭 氏一人焉……余幸得學於鄭師,以接姬老師之真傳……」 我們沒有有關王自誠的更多的材料,在雍正年間的進士名錄上也未有王自誠之名,或許 自誠只是他的字或者別名。從時間上看,王自誠應該是心意六合拳的第三代弟子,他在 文中稱,其師為鄭老師,可是沒有具體說出鄭老師的名字,為歷史留下了懸案。不過在 這裡王自誠很明確地提出,心意六合拳是山西姬龍鳳先生「變槍為拳」而創立的。但是 ,關於姬先生的名字,民間的寫法有「隆風、隆鳳、隆豐、龍峰、龍鳳」等等,還有的 將「龍、鳳」視為兩個人,不一而足。關於姬先生的籍貫,王自誠說是山西,而傳說中 為「山西蒲州諸馮人氏」。那麼,在歷史上的山西蒲州,是否真的存在一位姬龍鳳(抑 或隆風、隆鳳、隆豐、龍峰)先生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形意拳門人孫業民先生首次在山西省永濟縣張營公社尊村大隊的 姬氏家族中發現了一本《姬氏族譜》,此譜原有六冊,末冊已失,尚存五冊,宣紙三十 二開本,系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由姬氏第十四世孫姬光壁等所寫,現藏於姬氏第十九世姬 蘭廷老人手中。其譜第二冊載有姬氏九世名「際可」,並有旁注:「技勇絕倫,老年破 流寇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神槍』,訓次子,字龍峰,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 之。」可見,當地的確曾經存在過一位武功高手,該人姓姬,名際可,字龍峰(而非 「隆風、隆鳳、隆豐、龍峰、龍鳳」)。 那麼,現在的「山西永濟張營尊村」是否就是古代的「山西蒲州諸馮」呢? 據考證,永濟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古稱蒲板,亦稱蒲州,乃是舜帝故裡(舜也是諸馮 人氏)。漢始置縣,清朝改稱永濟。諸馮在蒲州西緣,昔諸馮為裡治,相當今之鄉鎮 (現為張營鄉),故稱諸馮裡。龍峰在世時,其故裡稱北義平村,後稱宗村,龍峰故後 始稱尊村。由此可見,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張營鄉尊村」就是古代的「山西蒲州諸馮 裡北義平村(宗村)」,而在這裡生活過的武功高手姬際可(字龍峰),就是我們心意 六合拳的祖師無疑了。 不過,即使現在我們已經明確了姬際可就是心意六合拳的祖師爺,可是依然有一個很關 鍵的問題需要考證——那就是姬際可的師承。以我們對於拳法的認識和經驗來看,任何 一個人都不可能沒有繼承地憑空造拳,特別是像心意六合拳這種拳風獨特,拳理深奧的 上乘拳法,更不可能是某位天才毫無根據地感悟而來。那麼,姬際可究竟師事何人?屬 於哪一個拳術流派呢? 眾所周知,自民國以後,世人都將從心意六合拳發展而來的形意拳定性為「武當內家拳 」,在拳理上大多理解為道家法統。但事實上形意拳的道家特色是在清末才形成的,而 在此之前並沒有人將心意六合拳視為「武當內家拳」,甚至與之相反,將其稱為: 「少林外家支派」。 在山西民間流傳的《戴龍邦﹒心意六合拳重訂本》墨本中,自稱其拳是「少林外家支派 」。而在山西派心意拳大師車毅齋先生的墓碑上也有:「戴氏祖傳心意拳少林外家支派 ……」等明確記載。這就不得不使人聯想到姬際可先生與少林寺的某種淵源關系。而且 ,在心意六合拳前輩以及尊村的老年人口中都有一個傳說:姬際可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 武功卓著,為訪天下豪傑,在明天啟五年(1624年)至河南嵩山少林寺,與武僧切磋武 技,從古剎山門三進三出,安然無恙,被少林寺聘為武術教師傳授心意六合拳。姬公逝 世之時,少林舉寺哀悼頌經,並刻碑立像而載之。這就是說,現在少林寺內傳承的心意 把,就是姬際可當年的遺技。 這裡,問題便出來了。 俗話說:「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武術之盛,至少可以推溯到唐朝。在唐武德四年 (621年)四月二十七日,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瑒等十三位僧人,暗 中聯合(車□)州司馬趙孝宰等人,裡應外合奪取(車□)州城,生擒王世充之侄王仁 則,歸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皇帝後,「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曇宗領受 「大將軍」,特許少林寺演練僧兵,自立營盤,不戒酒肉,稱為「五葷和尚」。從此少 林寺尚武之風大振,形成了為歷代統治者服務的傳統,這種傳統到明朝發展到了高潮。 或許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濠州皇覺寺出家八年,對佛教「情有獨鐘」。所以,明朝 建立以後,對佛教是十分尊崇的。少林寺作為天下名寺,當然也受到皇家的格外重視。從以下資料中,其況可見一斑。 (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少林寺住持松庭子嚴(1321-1391)做了河南府僧綱司 的都綱(從九品),主管一府僧務。這年冬天,又被周王朱(木肅)請到開封,為國母 孝慈皇後馬氏資悼冥福; (二)洪武二十六年(1393),仁山毅公(1340-1405)奉周王令旨出任少林住持, 仁山先後受到周王、晉王頂禮。永樂三年五月,仁山被舉為參加全國佛教法會的高僧; (三)成化十九年,太監陳某奉旨到少林寺侑齋,因缺住持領眾,經鎮守河南的欽差太 監蘭忠等舉薦,命性成為住持; (四)弘治二年(1489),周惠王朱同鑣在開封舉辦法會,請少林住持可仙升堂說法, 大加賞賜; (五)嘉靖乙未(1535),靜庵悟榻出任少林住持,不久被徽王府聘為主香火院。今少 林寺門前牌坊上的楹聯即為徽王府浦城王朱載□所書; (六)萬歷壬辰年(1592),無言正道(1547-1609)任少林寺住持,周端王朱肅溱曾 請道公至開封說法,並請他為其子看病。另外,先後有八位王子追隨道公出家為僧,居 住在「八王子院」。因其在少林寺本院之南,又稱「南園」; (七)萬歷十年(1582),皇太後曾特賜少林寺精工刻印的佛經637函,貯於寺中,供 人閱讀; 由此可見,少林寺在姬際可那個年代與皇家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其社會地位當然也是 非常高的。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各朝各代中,尤以明王朝最為保守,等級觀念最為森嚴 。可以想象,在封建社會那種極端講究尊卑關系的狀況中,傳說中的那個二十來歲,而 且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姬際可,即使武功高強,要進少林寺傳授拳術,想來也是不太可能 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明代是少林武術發展的高潮階段,少林武術的體系與風格早已形成 ,寺內高手如雲,全國各地的官兵與地方武裝爭相聘請少林武僧前往執教,連大名鼎鼎 的戚繼光都曾經邀請少林武僧訓練士卒。其時少林武事之盛,名聞天下。我們僅僅尋找 幾篇在姬際可出生與成長的萬歷至天啟年間的游記與詩作,就可以看到當時少林武事的 盛況: (一)王士性《嵩游記》(約作於1585年前)雲:「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 賜曇宗官,僧各習武藝俱絕。」 (二)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約作於1608年)雲:「午刻,少參君招飲溪南方丈中 ,觀群僧角藝。」 (三)袁弘道《嵩游》(作於1609年)雲:「曉起出門,童白分棚立。乞觀手搏,主者 曰:『山中故事也。』試之,多絕技。」 (四)萬歷十七年進士、曾任河南巡撫的程紹曾寫過一首七律《少林觀武》,詩雲: 「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剛強勝有降魔力,習慣輕攜搏虎能……」 (五)天啟年間的禮部侍郎公鼐的《少林觀僧比試歌》中雲:「震旦叢林首嵩少,比丘 千余盡英妙……」 由於少林寺武僧武功卓著,天下馳名,所以從正德到天啟,明政府經常征調少林僧兵為 國家效力。鞏固邊防、平息叛亂、抵御倭寇、鎮壓農民起義,無不有少林僧兵充斥其間 。因此,少林和尚們除了朔、望之外,連經也不念,佛也不禮了,練武之風達到極盛。 從現在少林寺塔林遺存的塔銘石刻上,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少林和尚為國效力的「 熱情」與榮耀。 (一)在塔林中現存有「三奇友公和尚塔」,立塔者是河南府儀衛司千長李臣及其友公 和尚的弟子洪仲、洪良等人。上有兩塊塔銘,一塊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立的,銘 文說:在明武宗正德年間,因達延汗入侵,山陝邊防吃緊,武宗皇帝親自下令征調少林 僧兵防守邊鎮,以加強軍備。另一塊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六月立的,銘文說:由 於三奇和尚鎮守山陝有功,明政府又委派他統征雲南少數民族貴族叛亂雲雲。 根據文獻記載,「友公三奇和尚」就是少林寺大名鼎鼎的「三奇周友」(?-1547), 他在正德年間「蒙欽取宣調」,鎮守山東、陝西布政使司(省)轄下的堡塞,屢立戰功 ,御封為「都提調總兵」。他亦曾奉命統征雲南,討伐叛蠻。所謂「三奇」,就是立了 三次奇功。明朝永樂以後,將軍功分為三等,即奇功、首功、次功。周友獲得三次奇功 ,可見其英勇善戰,武藝高超。 「三奇友公和尚塔」的塔額曰:「敕賜大少林禪寺,敕名『天下對手,教會武僧』。正 德年間蒙欽取宣調,鎮守山陝等布政邊,京御封都提調總兵,統任雲南烈兵扣官,賞友 公三奇和尚之壽塔。」這位友公和尚號稱 「天下對手,教會武僧」 (皇帝敕名),有 僧俗弟子一千多人。塔銘說他:「僧俗徒眾千外余名,山東並南北隸直、本省睢、陳、 規德、鈞、許等州,監扶、西遂、堰、郟、襄、寶、汝、寧、兩蔡、裕、鄧、魯、雀, 無不有教。」他在少林寺的傳承有:弟子洪仲、洪良,法侄洪轉、洪佑,法孫普清,重 孫廣記、廣順等,皆為著名武僧。 (二)在明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建立的《少林寺竺方參公和尚塔銘》、萬歷二十三 年(1595年)《豁免糧差碑》,以及萬歷元年(1573年)、萬歷九年(1581年)立的石 碑中,分別記載了嘉靖年間明政府征調少林僧兵鎮壓北京附近的霸州劉六、劉七起義, 山東青州王堂起義以及河南柘城師尚昭起義的事件。 在竺方參公的塔銘中說:「師諱周,其名曰參,號竺方……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上司明文調用截殺,領僧兵五十名,征師尚昭。趕賊兵,運大智於沙場,戰雄兵於頃 刻不過,盡忠於國,叢林見得忠義……」這位竺方周參「自幼習武,精究六韜」,十五 歲入少林寺,拜悟空和尚(即扁囤和尚)為師,「習學演武,名播四海,武亞諸方。」 可見這也是一位名冠天下的武術高手。 (三)在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賜少林禪寺都提舉征戰有功順公萬庵 和尚塔銘》,以及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建立的《敕賜祖庭大少林禪寺恩祖征戰有功 大才便公(大才普遍,1542-1624)本大和尚塔銘》。說明這兩為和尚為朝廷征戰有功 ,得到了嘉獎,其中萬庵同順(1535-1618)被任命為「都提舉」的官爵。 (四)在塔林中,還見到兩塊關於為官府充當武術教師的塔銘。一塊是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二月建立的《敕賜祖庭大少林禪寺莊嚴圓寂親教師就公天竺和尚之塔》;另 一塊是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賜少林禪寺授教師武公本樂(本樂宗武 ,1578-1618)和尚享壽四十一之塔》。這兩個和尚雖未提到征戰有功,但也是為國陣 亡。從這兩座塔均為皇上敕建的狀況來看,兩人一定武功都很高超,極受官府的重視。 由以上資料可以得出結論:經過長期的戰爭鍛煉,少林武術當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 平。非但得到朝廷的重視,更是聲勢顯赫,弟子如雲,高手濟濟,幾乎到了天下景仰的 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少林寺的武僧們再虛心,也決不會向一個寺外青年求教。 那麼,如果姬際可二十歲時(天啟五年)果真去了少林寺,而且真的一住就是十多年, 如果不是去傳藝的,那他究竟干什麼去了?根據各方面情況分析,我認為合理的解釋只 有一個——學藝去了!或許正是因為姬際可曾經在少林學藝,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心意 六合拳,才有了後來的「少林外家支派」之說。 一九九四年五月,我曾與鄭州的心意拳同道李新民先生專程赴嵩山少林寺,拜訪少林心 意把傳人德建和尚。在少林塔林,我們分別演示了各自的心意拳法,他所演練的少林心 意把動作雖然與我們演練的拳法動作並不十分相同,但是從其基本構成來看,依然能看 出相承一源的血脈痕跡。而且,我們發現白衣殿南北兩面山牆上的少林武僧練武壁畫, 其手型、步型、身型等均與心意六合拳的動作何其相似,卻有別於現在寺內外流傳的少 林拳動作,這說明什麼問題呢?根據文獻記載,這兩幅壁畫一幅是湛洛和尚指導僧徒比 賽心意拳,另一幅是湛舉和尚指導僧徒比賽六合拳,據說這兩幅壁畫已經有七百歷史了 。一曰心意拳,一曰六合拳,難道真的是一種巧合嗎?更有甚者,千佛殿中古代寺僧練 武踩出的腳窩依然,而據記載這些腳窩即為練習心意把所致。從技術方面來看,心意六 合拳的練習與發力方法正好與此相吻合。 如果進一步從拳理上來看,心意六合拳所遵循的「十法摘要」,也就是少林拳法所遵循 的「十法秘要」,兩者一模一樣,但明顯有別於所謂「武當內家拳」的技術要求。而且 ,既然是「摘要」,就一定是從哪裡摘錄而來。那麼它究竟是從哪裡摘錄來的呢?合理 的解釋或許只有一個,從少林寺的拳譜中摘錄來的。與此同時,我們又發現:少林心意 把並沒有「十大真形」之說。如果是姬際可將心意六合拳傳給寺僧,就不可能遺漏作為 心意六合拳一大重要特征的「十大真形」。而且,少林心意把並不具備「化槍為拳」的 技術特征,而在心意六合拳中卻自始至終都充斥著「化槍為拳」的技術形態,如果少林 心意把是從心意六合拳變化來的,就一定不會出現這種不可解釋的反常現象。 再進一步來看,姬際可創立心意六合拳是所謂的「化槍為拳」。那麼,他的槍法淵源在 哪裡呢? 我們知道,少林以棍法聞天下,其名更甚於拳法。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說:「諸藝宗 於棍,棍宗於少林。」那麼,有人說,棍是棍,槍是槍,少林棍法與槍法何干?實際上 ,產生這種疑問,是由於對古時的少林棍法缺乏了解所致。根據明代在少林寺學習「夜 叉棍」十余年的程宗猷在他寫的《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闡宗》中所繪「棍式圖」,當時 的少林棍為「長八尺或八尺五寸」,可見並非我們現在所常見的棍法,而是一種大棍。 在《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或問曰:「人動稱少林棍, 今觀圖訣,俱是槍法,何也?」余曰:「諺雲『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 法,七分槍法。兼槍帶棒,此少林為棍中白眉(白眉最良)也。」由此可見,少林的所 謂棍法,稱為槍棒法或許更加合適。 經過考證我們發現,明代少林寺的槍棒法主要有兩大源流。一是程宗猷所學的「兼槍帶 棒」的大棍法——「夜叉棍」系統;一是由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所傳的所謂「劍經」— —「五虎攔」系統。 程宗猷(字沖斗)是少林寺俗家弟子,在少林寺學習「夜叉棍」十余年,嘗著有《少林 棍法闡宗》(萬歷四十二年刊)三卷。他在該書中說:入寺後,先從師於洪紀,「梗概 初聞,未憚厥技」。後師事八十多歲的洪轉,洪轉「棍法神異,寺眾推崇」,宗猷乃 「日得聞所未聞」。最後,宗猷從學於廣按。廣按「法門中高足,盡得轉師(洪轉)之 技而神之。」 我們知道,洪轉是三奇周友的法侄,在武功上盡得周友真傳,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武僧。 他在萬歷初年已八十余歲時,著有《夢綠堂槍法》一卷,總結了三奇周友的槍法(即少 林槍棒法)。這是中國古代十分著名的槍法論著,被清代槍法大家吳殳收入其槍法名著 《手臂錄》中。 那麼,三奇周友的槍法從何而來?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的序言中說,他這一支的 棍法,是哈麻師「以拳棍授」而來的。這也就是說,洪轉的槍法是扁囤和尚從哈麻師那 裡學來的,而洪傳總結的又是三奇周友的槍法。由此推測,三奇周友一定是扁囤的弟子 了。 這位扁囤和尚,是少林寺裡的一位神秘人物。據《少林寺志》內的《扁囤和尚碑》記載 :「扁囤禪師者,號無空(即悟空),禹州陳氏子。年逾二十,投少林寺,禮梵僧哈麻 為師……」 梵僧,明朝時往往指西藏僧人,而非印度僧人。「哈麻」,明人亦往往專指臧傳佛教噶 瑪噶舉派中黑帽系的「大寶法王」。如果扁囤和尚真的是「禮梵僧哈麻為師」,很可能 是拜在了當時前往京師而暫住少林寺的黑帽系「大寶法王」、八世活佛彌覺多吉(1507 -1554年)的門下。而如果真的像程宗猷說的那樣,是哈麻師「以拳棍授」而來。那麼 ,他這一支的棍法,豈不是來自於西藏的武術體系?!按常識分析,此時程宗猷離扁囤 的傳承時間並不久遠,他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除非他有意說謊)。 少林寺內的另一支槍棒法技術,來自於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1503-1580年)。俞大猷 是當時的武學名家,先後從師於棍法大師李良欽、《趙注孫子兵法》的作者趙本學,以 及劉邦協、林瑛等人,皆為一時之武術名流。他本人更是集諸位大家之大成,著武學巨 作《劍經》,流傳後世。 俞大猷早聞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由北雲中奉命南征時 ,曾專程訪問少林寺。在觀看了上千位武僧的表演之後,他直言不諱地對方丈小山宗書 說:「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於是,小山方丈挑選了兩位身 強體壯的年輕僧人宗擎與普從,隨俞大猷南行,三年苦練,學得真傳。此後,兩位僧人 回到少林寺,將所學技藝傳給寺眾,所學最深者達百人。 俞大猷所著雖名為《劍經》,講的卻是一切兵器的運用法門,並不專注於一法。我們說 ,天下拳法雖有許多門派,但是真傳的技術卻是大同小異的。兵器的用法也是一樣,雖 然有各種不同的器制,但是其內在的變化運用,則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戚繼光(1528 -1587年)在評價《劍經》中所講的「短兵長用之法」為「千古奇秘」。又說:「不惟 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 由此看見,明代在少林寺流傳的槍棒法主要為以上兩支。至於說俞大猷認為少林棍法 「真訣皆失」,未必是真實情況。因為以三奇周友的事跡來看,他決不是浪得虛名的人 物,他所傳遞下來的武功棍法決不可能「真訣皆失」,很可能當時俞大猷所見的,是少 林寺武僧有意安排的「花活」表演,以娛俞將軍的眼目而已。而且,少林寺和尚是很會 結交權貴的,此舉很可能是小山方丈有意結交俞大猷的手段。因為從以後宗擎赴京專程 拜會俞大猷,討得《劍經》及贈詩;普明赴京向俞大猷匯報「十方禪院」的建造情況, 並且說明此次進京是專程請俞大猷為「十方禪院」賜文勒碑,以垂不朽等情況來看,少 林寺和尚是很擅長「社交」的。 到了姬際可入少林寺學藝的時候,正是少林寺槍棒法發展達到鼎盛的當口。我們可以推 論,姬際可肯定是下了大功夫學習少林槍棒法的(當然也同時學習了少林寺的鎮寺拳法 心意把)。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姬際可所謂的「化槍為拳」,准確的說,應該 是「化少林槍棒法為拳」,也就是將少林槍棒法的運用變化原則,轉化成徒手的拳法格 斗之中。而「化槍為拳」的原因,也絕不是所謂「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 ,刀兵消伏,倘遇不測,將何以御之?」的理由這樣簡單。真正的原因,是由於滿清入 關後,嚴禁民間習武與藏有武器,姬際可是不得已而「化槍為拳」的。由此我們也可以 得出結論,姬際可創立心意六合拳的時間不是明朝末年,而是清朝初年。 當然,對於我的推斷還是有一些人會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認為心意六合拳是姬際可在其 中年時創立的,而此時他曾在少林寺參加反清復明斗爭,並將心意六合拳傳給了寺僧。 事實上,無論是北少林(嵩山)還是南少林(泉州),都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反清復明 的事件。所謂南少林由於反清復明被焚毀之說,乃是晚清武俠小說《萬年青》的杜撰。 而所謂北少林由於反清復明被焚毀之說,乃出於民主革命家陶成章(1878-1912年)的 《教會源流考》,也是為了鼓舞「驅逐韃虜」的熱情而信筆寫就的,並無歷史根據。 嵩山少林寺當時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明末農民起波及河南,少林寺為明政府效力,積 極投身到鎮壓起義的行列。崇禎十四年至崇禎十七年(1641-1644年),登封礦工李際 遇領導礦工及農民四、五萬人起義,扎營在少室山天險之頂「御寨」。(見乾隆《登封 縣志》)由於當時少林寺武僧處處與農民軍為敵,李為消滅這一肘腋之患,「乃佯與結 納,日以金啖主僧……」。一日,李乘寺僧「齋沐焚誦」之際,「率數百人,裹甲以入 ,徑至經堂」,把在場寺僧全部殺死。(見《中州雜俎》)從此以後直至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朝河南官員張思明因祭祀中岳來到少林寺時,少林寺依然是「法堂草深 ,宗徒雨散矣」,「已積四十余年矣。」(見張思明《重建慈雲庵碑記》)同年,在張 的倡議之下,遂開始整修重建少林。從康熙到道光末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清政府對少林 寺特別重視,多次整修,擴大規模。康熙皇帝曾為寺院親書匾額;雍正皇帝也曾親覽整 修寺廟的圖紙;乾隆皇帝更是親臨少林,詩、匾、聯同舉,迄今猶存。可見民間傳言是 不可信的。 姬際可的生卒時間為萬歷三十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02-1683年),其中年時剛好是少 林寺「宗徒雨散」、「籐蘿塞戶」之時,姬際可此時來少林傳藝之說根本無從談起。而 少林寺重建之日,姬際可已然去世,又何來少林舉寺哀悼頌經,刻碑立像而載之?若果 然有立像之碑,現在哪裡?所以,我覺得發掘歷史必須以實物或者活體為對象,要言之 有據,而不能憑空臆測,更不能輕信傳說。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推論:心意六合拳是少林武功的發展與完善,是姬際可 先生在掌握了少林寺槍棒法與心意把拳法精髓的基礎上,通過其一生的總結、實踐與提 高而創立的一個完整的拳學門派。該拳派的大約成型於康熙初年,其後又經過歷代先師 們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它比較完善的拳理、拳法體系。其高超的技法與精辟的拳學 理論,對中國近現代拳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心意六合拳依 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五、從「四把」看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的血緣關系。 「四把」是心意六合拳中唯一一趟連環演練的拳法套路。近代以來,對「四把」的解釋 有很多。有人說「頭、肩、肘、手」謂之四把;也有人說「上三把加足下一把」謂之四 把等等。更有人編造出上中下三路四把套路來,實在是夠熱鬧的。實際上,「四把」就 是四把,由於心意六合拳習慣上將一個拳勢稱為一把,所以,所謂「四把」,就是四個 心意六合拳常用的拳勢而已,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意思。這一點,我們只要對照一下形意 拳中的「四把」就能一目了然了。 在對照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考察一下形意拳的由來以及河南派馬學禮心意拳一支的傳遞 情況。 1、按照傳統的說法,姬際可先生創立心意六合拳之後,將其傳授給了安徽貴池曹繼武 與河南洛陽馬學禮。然後由曹繼武傳授山西祁縣戴龍邦,形成了後世的「戴氏心意拳」 。戴龍邦又傳直隸(河北)深州李洛能,李在山西太谷教拳時,將戴氏心意拳改稱為 「形意拳」。 據山西派心意拳傳人考證:「戴龍邦,字爾雷,生於清康熙五十五(1713)年,卒於嘉 慶七(1802)年。戴龍邦自幼習練家傳長拳與丹田功法,後隨父在安徽池州經商時得遇 心意大師曹繼武,並拜之為師,習藝十年歸晉後,與其子戴文雄(二閭)將祖傳之丹田 功法與曹繼武所傳之心意內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心意拳內家功法 ,丹田功法亦由此而大成。」 但是,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論證過曹繼武並非心意六合拳傳人,而戴龍邦也應該按照家譜 寫為戴隆邦(字興國)。不過,由於我們這裡並不是考證形意拳的歷史,所以不想過分 詳細地深究其中的真偽。至於戴隆邦究竟從哪裡學來了心意六合拳?其老師是究竟是李 政,還是岳家軍大將牛皋的後人牛希賢,我們都不想深究。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無論 戴的老師是誰,都應該肯定他是學到了姬際可拳法的真髓。否則,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 戴氏弟子李洛能改「心意」為「形意」,而使形意拳名滿武林。更不可能有郭雲深弟子 王薌齋改「形意」而為「意拳」,縱橫天下的盛況了。從這裡也就同時印證了過去許多 心意六合拳門人所講的,所謂「姬際可教拳,對內教『心意』,對外教『形意』……」 雲雲,是毫無根據的「妄貶」之辭。 2、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姬際可拳法特色的,應該算在回民之中流傳的心意六合拳。因 為回民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文化上與漢人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不大容易運用中國傳 統的道學、哲學與武學思想與方法來改造心意六合拳。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原傳的風格與 技法,使心意六合拳象是一個活的文物一樣,從遙遠的清代傳遞到了現代。 在河南回民中首傳心意六合拳的,是洛陽回民馬學禮。 馬學禮,大約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卒於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河南洛陽馬坡村回民(後遷居北窯村)。傳統的說法是馬學禮從學姬際可,但根據現 在的考證,姬際可卒於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說,馬學禮出生時,姬際可已經過世多年 ,根本不可能直接傳授馬學禮。而且,王自誠拳譜上說:「……然得姬老師之真傳者, 惟其南山鄭氏一人焉……」也從一個側面對此有所印證。那麼,馬學禮的老師是誰呢? 有人說是曹繼武,也有人說是南山鄭氏。當然,曹繼武是不可能的。那麼南山鄭氏呢? 或許是,或許不是,現在根本無從考證。總之,馬學禮的老師肯定是姬際可的親傳弟子 ,至於是誰——大概永遠都是一個謎了。 馬學禮學得此藝後,作為護教拳法在河南回民中廣為傳授,成為回民的看家拳術。由於 當時回漢矛盾很重,所以回民對此拳嚴加保密,決不傳給漢族人。形成了日後的保守傳 統,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才被打破。 馬氏之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主要形成兩個分支:一為南陽支,一為洛陽支。 南陽支心意六合拳是由馬氏弟子張志誠(南陽人)首傳的。張志誠傳於外甥魯山人李政 (鏢師);李政傳其友張聚;張聚傳魯山西關裡虎橋買壯圖(1829-1892年);買壯圖 授徒頗多,以西安安大慶、周口袁鳳儀最為有名;安大慶之徒寶顯廷,名鼎(1860年- 1947年),傳藝於關中、川北;袁鳳儀傳弟子六十三人,出名者僅尚學禮(1865-1939 )、楊殿卿、盧嵩高(1873-1963)三人而已,號稱「周口三傑」;盧嵩高30年代到上 海教拳傳海肇香、解興邦、李尊思、於化龍、凌漢興、滿錫豹、張兆元等數十人;20世 紀八十年代以後,盧氏的親傳和再傳弟子們又將心意六合拳傳於美國、日本、加拿大、 德國等國家。 洛陽支心意六合拳是由馬學禮的外甥馬興(1755-1845年)所傳。該支僅傳習於洛陽東 關、北窯、馬坡、塔灣四處回民中,現已傳七世,即「馬學禮——馬興——馬梅虎—— 劉萬義——馬夢洛——孫順福——孫友恆等」。 現在,我們回到「四把」的問題上來。 心意六合拳的「四把」套路,實際上由三個部分組成:由起式到鷹捉虎撲為第一部分; 由猛虎回頭到懷抱頑石為第二部分;收勢(三盤落地)為第三部分。其第一部分主要由 四個拳勢組成,即踐步橫拳、挑領、鷹捉、虎撲等。該部分在實際演練中必須多次重復 (一般三次),可見其重要性。 再看心意拳譜上的四拳勢論:出手橫拳勢難招,展開中平前後梢;轉身挑領陰陽勢,鷹 捉四平足下拋。講的就是以上第一部份的四個拳勢。 那麼,在形意拳中有沒有「四把」呢?當然有。形意拳中的「四把」,實際上就是形意 十二形中的「雞形」,形意門中稱為「雞形四把」。我們經過對照,十分容易地能夠看 出,所謂「雞形四把」中的「行步右炮拳(也有的稱為崩拳)」就是「踐步橫拳」; 「金雞上架」接「金雞報曉」就是「沉劈挑領」;「金雞闖群」就是「鷹捉」;「金雞 啄米」就是「虎撲」的變形。而且其「行步右炮拳」之後的「金雞抖翎」轉身動作,與 心意四把的「踐步橫拳」之後的「鷂子入林」轉身式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形意拳的 「雞形四把」與心意六合拳的「四把」第一部份無論從動作形態還是套路構成、排列上 都高度相似,幾乎可以視為完全一致。這是偶然的嗎? 我們知道,形意拳是在李洛能之後才正式定型的。那麼,將心意六合拳的「四把」改型 為形意十二形的「雞形」,說明李洛能肯定完整地向戴家學習了這路動作(我們知道此 時戴家與河南心意是沒有交流的),只是我們無法肯定是戴家還是李洛能完成了這種改 造。不過,這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比照清楚地說明了「四把」這路拳法的古老 性,它不可爭辯地證明了「四把」乃是心意六合拳在姬際可時代的原傳套路。它或許是 姬氏所創造,或者更加古老。同時也印證了心意六合拳門中流傳的「四把」的來源說並 沒有錯誤,即「四把」第一部份為姬際可的原傳,後面的兩個部份乃為後人所添加。至 於添加者是張聚還是買壯圖,現在看來還沒有充分的證據,有待進一步考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心意、形意乃為一家。雖然在以後的各自發展中在形態 上稍有變化,但是其實質是一樣的。兩家門人應該加強團結與交流,而不應該相互菲薄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形意拳實質上依然沒有脫離心意六合拳的本質特色,其後期 被人為所添加的所謂道家倫理特色並不能掩蓋其實質,所以不應該被視為「武當派」拳 法。我們認為,拳法就是拳法,無論什麼拳法都應該內外兼修,而不應該簡單地把少林 派視為「外家」,把武當派視為「內家」,內家、外家之說本無道理,扯佛扯道的更不 可取。我看,中國武術界那種動不動就談佛論道,動不動就區分內家、外家的習氣該改 一改了。 以上,我們只是以「四把」為據說明了心意、形意的淵源關系。實際上,從心意、形意 的拳術動作上,我們可以看出更多的相似乃至相同之處。比如:形意五行拳中的「崩拳 」就是心意的「穿拳」;「炮拳」就是「括邊炮」;「劈拳」就是「鷹捉」;「橫拳」 就是「裹橫」等。所以,我們看拳法的相同之處,不能只看外部形態,還應該關注其內 在的勁力、勁意形態及其具體的功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聰明之舉。 六、被心意六合拳門中的某些人吹的神乎其神的所謂「內家武林第一秘籍」—— 《守洞塵技》,乃是徹頭徹尾的偽作。 在中國心意六合拳愛好者中,長期以來,有一本手抄本《守洞塵技》在流傳。據說它是 買壯圖弟子安大慶所修訂的心意拳古譜,是戴龍邦、戴二閭所作,乃是「內家武林第一 秘籍」雲雲。還有人聲稱「《守洞塵技》以三字經形式,口傳心授,代無文字底本…… 」等等,實在熱鬧得很。那麼,這個本子究竟是何人所作?有沒有達到「內家武林第一 秘籍」的高度呢?讓我們往下探討吧。 《守洞塵技》在雜志上公開出台,大約是從1999年前後開始的。而且,所謂《守洞塵技 》的出現,是首先由關於「搓丹田」功法的討論開始的。此期間,《武魂》雜志連續發 表了許多心意六合拳門人的有關「搓丹田」(搓把)的練習方法的文章。但是有心者可 以發現,這些文章的文字基本上是一樣的。 在1999年第12期《武魂》雜志第27頁上,有《河南鄧州馬雷石談「搓丹田」》一文,其 中寫道:「心意六合拳的搓丹田,據恩師所傳及《守洞塵技》記載……」。然後,其下 邊介紹具體練習「搓丹田」的方法的文字,與同期雜志第29頁上上海計鵬雲所作的 《我練「搓把功」的體會》(1992年9月24日投稿)一文的功法部分完全一樣。時隔八 年,兩人不識,完全不存在相互抄襲之嫌。那麼,只能說明他們共同摘自同一個本子, 即一直以來流傳在心意六合拳門人中的所謂的《守洞塵技》。 在2000年第2期《武魂》第47頁,發表了蚌埠馬琳璋的文章《〈守洞塵技〉手抄本中關 於「手後內五行」的原文》,其文與以上兩文有關行功之法的文字完全一樣,可以認定 是來自一個本子。據馬琳璋先生介紹「這個手抄本是安大慶於清道光十八年在長安為序 的」,也就是說,這本所謂的《守洞塵技》就是徐州黃新銘曾經考證的那本 《守洞塵技》。其文中說:「安大慶所修拳譜名為《守洞塵技》,他在序言裡說是山西 祁縣戴文俊(乳名二旅)所傳,分上、下二集。筆者考證,此譜為買壯圖以後所習拳法 ,與今日上海所習拳法一致,並非戴家拳法……」。可見這本《守洞塵技》並非戴二閭 所作,那麼其真正作者是誰呢?正如編輯馬琳璋文章的編者的疑惑「該手抄本的文字, 確有一些似與當時遣詞用句的習慣不和諧……疑是後人改動的痕跡。」 實際上,所謂《守洞塵技》,根本不是什麼「古人所作」,而是現代人的作品。明確地 說,它是上海盧嵩高親傳弟子凌漢興先生所作,其真正的名稱是《心意六合拳藝傳真》 。這就是為什麼山西祁縣戴二閭所編的《守洞塵技》,裡邊盡是上海派心意六合拳的練 習方法,而全國各地不同心意六合拳流派的「搓丹田」方法都不相同,只有馬雷石的搓 丹田方法與上海派相同的原因。那麼,凌漢興的《心意六合拳藝傳真》如何就成了戴二 閭的《守洞塵技》了呢?這裡面就涉及到一位上海武術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由於此人已 經過世,我不想提及其名,但是在以下的行文中,相信很多人能夠猜出來。 凌漢興的《心意六合拳藝傳真》完成於1953年,「內容為釋名、為盤法、為勁意、為用 法、為備考,五類分寫,掘微發奧,闡述詳明,多獨到見解,並附有盧師拳照作為范式 ……」(引自余昂之序,余先生年逾古稀,曾為南市教育學院教授。),「稿成之日, 盧師猶及過目,引為滿意,同道中評價甚高……」(引自夏炎德之序,夏先生早年畢業 於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後為復旦大學研究生導師。)。後來「……原稿及若干序文 (姜容樵等人),十年動亂中散佚殆盡,又嘗被人剽竊、換名、翻印牟利……」(引自 余昂之序)。這裡所說的「剽竊、換名、翻印」之人,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那位武林 名人。此人向以出版武術著作出名,據其自己說是安大慶弟子寶鼎之徒,不知其何時忽 發奇想,便將凌漢興的《心意六合拳藝傳真》修訂一番,就變成了「上海×××整理、 長安安大慶修訂的《守洞塵技》」了。而且,他還在序言中偽造了該書的作者,即祁縣 戴文俊,以至於現在還有戴氏心意拳的人說,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拳譜是戴家寫的。可 是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任何人只要看一看其中的內容就知道了,因為其內容完全是上 海派心意六合拳的練習方法,跟戴氏的心意拳練習方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我們說,盡管心意六合拳出自一源,但是,經過各個流派各自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必 定會出現一些屬於流派特征的東西,即練法上肯定存在這一些不同,在拳法的名稱上也 會有所區別。在所謂《守洞塵技》上所記載的「掄勁」與「龍吊膀」二式,就是上海派 所特有,而其他派所沒有的。比如「掄勁」,古人稱為「韌勁」,由於上海人聽不明白 盧老師的河南話,故此理解成了「掄勁」。這是由於這個動作的運動形態使人產生聯想 所致,原本是一個錯誤,但是,大家用慣了,也就這樣了。再比如「龍吊膀」一式,乃 是心意六合拳老前輩白玉山先生在與盧嵩高老師飲茶論拳時所即興摹仿龍形擺尾的動作 所創造,盧老師認為這個動作不錯,故此進一步研究定型,傳授給其弟子,成為上海派 心意六合拳所特有的動作。所以,其他門派的心意六合拳門中是不練這個動作的,為什 麼會出現在《守洞塵技》中呢?只能說明所謂《守洞塵技》並非古人所作,乃是上海派 門人的現代作品。 附凌漢興先生所作的「《心意六合拳藝傳真》(手抄本)序」如下: 「心意六合拳藝,相傳創自宋代岳飛。飛幼好武藝,後得名師周侗之嫡傳,文武兼 擅,其武藝之造詣,尤為精遂。於是集眾技之長,擷精取華,參以心得,著為 《心意六合拳經》,是為《舊譜》。元明兩代,幾乎失傳。逮明末清初,有姬際可氏, 字隆風,武藝高超,歷訪名師,游終南山,得此《舊譜》,悉心揣摩,融會貫通,遂收 其精微奧妙,廣為流傳;於是由晦而明,發揚光大,亦雲本矣。 考《舊譜》所載,其術易簡,其象形僅六,曰:雞腿、龍腰、熊膀、鷹爪、虎抱頭 、雷聲,六者為心意六合拳藝之身法。又雲:勢勢如虎撲,把把如鷹抓,為起手出勢之 攻法。鷹在長,熊在束,以象攻守之勢,謂之鷹熊斗志。此皆先哲仰觀鷙鳥掠食之勢, 俯察猛獸搏斗之形,象形取意,以意立拳。盡皆采其擅長,補已之短,法良意賅,曲盡 妙用。拳名心意六合,蓋心動意隨,內外相應開合,而心實為之主宰也。若能理會心動 意隨,渾身俱動之義,則對於拳藝之道,思過半焉。 由是觀之,先哲所守者約,故習焉而功深;其術易簡,故臨敵而捷動,不期然而然 也。奈何昧者莫之知,增益之為十大形,曰:龍、虎、鷹、熊、雞、猴、燕、鷂、馬、 蛇,而附以雷聲。再增益之為十二形,曰:龍、虎、鷹、熊、雞、猴、燕、鷂、馬、蛇 、鼉、鮐,而雷聲不與焉。且更名形意,所增之形為七,已由簡超繁,而妄刪雷聲,則 驚法闕如,於是樊然淆亂,幾失心意六合拳藝之真諦矣。 竊維增益之故,當時亦不過便於教授徒眾,啟發常人易於理解而已。後人不知,視 若固有,則未免畫蛇添足之見。蓋龍、蛇僅大小之別。猴在束,而熊亦在束;鷂鷹同屬 ,其性能相類;燕子掠水,與鷹之掠食,其行動何殊?馬奔虎踐,實同義而並稱。再增 而鼉而鮐,更無論矣。若基本之形,可任意增減,則所治之形多矣。例如:鯉魚打挺為 魚形,烏牛擺頭為牛形,丹鳳朝陽為鳳形,狸貓上樹為貓形,然則何止十二形耶?至於 雷聲之廢,實乃管窺蠡測,以為雷聲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聲有舒氣、發勁、 驚敵之作用,體用具備。故妄棄雷聲者,實不足與語心意六合也。 此拳之特點,其易簡已如上述,而其為用則不涉絲毫虛玄荒誕,與力學不牟而和。 科學證明物質就是力量。觀乎《拳譜》雲:「打法須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才為真。」又 雲:「渾身齊到無攔擋」。則知此拳不是一揮拳,一投足以襲敵之手法而是全身以赴之 整勁,而以丹田為主。蓋一拳一足之質量,所沖擊之力,焉能與全身之質量相抗衡?人 之瘦小者,其渾身質量之重亦近百斤,設運用此百斤之質量,捷若閃電,以碰撞對手之 中節,則對手雖形體魁梧,欲維持其重心不外傾,不仰跌,亦難矣哉!譬如百斤之錘, 所擊之力,何堪與四五十斤之錘相比擬,其理一也。 是故心意六合拳藝之發拳,多身力擺撞之擠勁,而丹田為之主,腿臂為之輔,所以 其勢倍猛。且夫勁道剛柔,不偏不倚。上下有束長之勢,左右寓開合之勁。當其束而合 也,胸腰內涵,肩胯緊裹,神氣內斂,身如弓之引滿,蓄而待發;當其長而開也,胸腰 凌直,肩胯舒展,神氣隨勢外發,而身如弓之復原,拳如箭之脫弦焉。 此拳授自我師盧嵩高。盧師為河南周家口人,少侍名師袁豐儀,而袁師系買壯圖老師之 入室弟子。當時從袁師習藝者六十三人,得其傳者,僅尚學禮、楊殿卿、盧嵩高三人而 已。盧師年最幼,功夫亦最淺,惟以出手敏捷見長。今盧師年已七十有九矣。余既恐盧 師之後,不得其傳,又恐傳焉而不真,則甚於失傳。故將拳勢攝影刊出,並盡已之心, 詳為詮釋,不隱不秘,以示忠實。俾後之好斯藝者,對我國固有之拳藝,有所領悟,而 不惑於荒謬之說,則專心一志,身體力行,不難水到渠成,極於所詣矣。(凌漢興﹒一 九五三年冬撰於上海)」 聯系地址:江蘇省徐州市448號信箱 泰戈總部 郵編:22100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