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artialArt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心意六合拳總動力形態——「裹踐躦變身運動模式」基本解析 馬勝利 所謂「裹」,就是使肢體收縮以蓄力待發。「裹」者,纏也(《說文》),說明心意六合 拳的蓄力之法不僅僅是肢體的單純收縮,而且是帶有螺旋擰裹的收縮。心意六合拳講究 「開弓之勢必不可少」,就是強調每一個動作的完成必須首先具備蓄力的「預動之勢」。 如果把這個預動之勢比喻為一架彈簧,那麼它不僅是被直向力壓縮著的,更是被橫向力擰 裹著的,它必須同時具備直的、橫的兩種張力,才能構成心意六合拳要求的「裹」法,才 是正確的蓄力之勢。因為僅僅具有直向力的收縮,其運力的距離必然不如螺旋擰裹的橫向 距離長,其發力必然不如帶有螺旋擰裹的發力巨大。而如果螺旋擰裹的力量沒有直向力的 統領,又必然失去方向,而形成渙散之力。所以,心意六合拳要求的「形長力短」的發力 方法,必須通過正確的「裹」法來實現。應該說明的是,「裹」法一定是全身上下的整體 擰裹與收縮,決不是某一個局部的動作。 所謂「踐」,就是進步,不管是前腳的進步還是後腳的進步,只要是向前進步,都屬於 「踐」的范疇。心意六合拳的進步,要求擦地而行,不能提腳過高。落地時要求腳跟先著 地,同時腳掌踩碾地面,形成摩擦力以幫助整體前沖力的制動,這就是所謂「摩擦步」的 來源。拳譜上說,腳的落地是「踩而非踏也」,也就是說絕對不能用腳跟去跺踏地面。所 謂「如踩毒物」,是要求用腳掌碾死毒蟲,而不是跺。現在練習心意六合拳的人,大多采 用腳跟跺地的進步法,是與古法不合的。因為心意六合拳特有的翻浪身法,必須要有摩擦 、踩碾地面的步法相配合才能產生作用。在實際運用中,步法的踐進就好像浪的底部,它 只有緊貼著地面,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後續的湧浪之力才能推起浪頭來,才能形成撲打 礁石的翻天之勢。所以,心意六合拳高手往往一進身就能夠將對手托發出去,而對手感覺 身體就好像突然被水浪湧托起來一樣,這種「欺根拔節」的渾厚力量,實際上首先得益於 其獨特的步法。 所謂「躦」,帶有三層含義:一是向上或向前沖;二是鑽或者穿;三是飛速移動。將這三 層含義綜合,就是在快速移動的過程中,身體向前、向上鑽起沖擊,或者催動上肢發力 (向前上的上弧旋力,比如「虎撲」),或者與上肢形成上下的對爭之力(比如「單把」) 。所以,「躦」是進身之法,是近身發力的整體性動作。有人將「躦」寫成了「鑽」是不 准確的,當然在字義上更不能將「躦」與「鑽」等同,因為「鑽」只是「躦」的過程中的 一個動作要求而已。「躦」是銜接與統領「裹」與「踐」的整體動作,如果說「裹」是動 力之源,是「起」。那麼「躦」就是動力之終,是其作用,是「落」。「躦」的目的,是 為了將收束的力量展開,同時將後腿蹬地而得到的反作用力,充分地傳遞到肩上,以合上 肢之用,這就是我們在實際訓練中經常強調的「一腳蹬到肩上」的要求的本義。 從人體工程學的發力「髖-胸-上肢」的「三程序」規律來看,「裹」以後腿部蹬踩使地 面的反作用力到達髖部,再往上傳遞就必須有一個身體的動作來支持,而「躦」正是這個 支持動作,即身形猛長,將身體中段拔長(所謂「拔中節」),將力量傳遞到胸背與上肢 上,這個身體中段拔長的動作,使軀幹在一剎那間形成了「滿弓狀」,這個狀態孕育著最 強的爆發力。所以,古人創造「躦」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長期的拳法實踐中總結體會而 來的,是符合科學原理的。以「勁法」而言,「裹束以蓄,踩撲以決」,這裡的「撲」與 「決」,就是「躦」法的作用。在心意六合拳的演練中,如果不懂得「躦」法的意義與運 用,便可謂「全體皆非」,一無是處。 以上,講解了「裹踐躦」的具體內涵,在此,我們還想強調一個包含於「裹踐躦」之內的 字,就是所謂「就」。這個「就」字,是心意六合拳譜上的「練習十六法」的第四法,現 在大多遵從心意前輩寶鼎的解釋。寶鼎說:「就」是方言,「就如蛋」,也就是將「就」 解釋為「束」,說「上下束住,成其就也。」但是,我們知道「十六法」的第一法「存」 就是「束」的意思,這裡再來一個被稱為「就」的「束」,其意義何在?而且,通觀「十 六法」,用的都是正統的文言,為什麼惟獨這裡使用方言?而且如果是方言,姬際可是山 西蒲州人,寶鼎是陝西西安人,馬學禮是河南洛陽人,那麼這個「就」字究竟是哪裡的方 言?所以,我認為寶鼎的解釋是不對的。如果按照正規的字義來說,「就」的動詞本義是 「就高」(《說文》),也就是「往高處去」的意思。按照「裹踐躦」的運動要求,躦身 而起的同時,頭部要頂挺上拔,以領起全身之力。那麼很顯然,這裡的「就」字是對「裹 踐躦」運動過程中的頭部動作的要求,即拔頂豎項。如果我們詳細閱讀前人對「十六法」 的解釋,身體各部的動作要求都有了,惟獨沒有對頭部的要求,但是對於拳法而言頭部的 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創拳之初,決不可能遺漏對於頭部動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不 是古人的遺漏之錯,必然是後人的解釋之錯。(也有的書上將「就」寫為「蹴」,而「蹴 」的本義是「踏、踩、踢、追」,其義與「踐」重復,必然是不對的,所以就沒有必要再 論述了。) 我們之所以強調這個「就」字,是因為雖然「就」包含在「裹踐躦」之中,但是如果不特 別提出來,在「裹踐躦」的練習過程中,很多人往往會注意了身體的上躦,而忽略的頭的 提頂,因為頭的提頂是統領全身的,其重用巨大,必須要充分重視。所以,我們平時也可 以將「裹踐躦」稱為「裹踐躦就」。 所謂「變身」 (即所謂「龍折身」 )就是身法從擰裹狀態突然向另一側展開的翻身動作 。它包括兩種形態:一種是「回旋變身」;一種是「反弓變身」。所謂「回旋變身」就是 在身體的回旋擰裹狀態下向另一側的變身動作;所謂「反弓變身」,就是身體在反弓擰裹 狀態下向另一側的變身動作。 「兩個變身」與「裹踐躦」是同時並存的,也就是說,在一個動作當中,要不就是「裹踐 躦」加「回旋變身」;要不就是「裹踐躦」加「反弓變身」。 概括地說,心意六合拳的總動力形態就是「一個裹踐躦加兩個變身」即「裹踐躦變身運動 模式」。「裹踐躦」是所有動作的總原則,而「兩個變身」是所有動作的綱領。練「裹踐 躦」是為了調動身體的整體力量;練「變身」是為了打出猛烈脆快的折疊閃勁。只有這兩 者的完美結合,才能產生高速度的強大殺傷力。這就是拳譜上所說的:「拳如炮,龍折身 ,遇敵好似火燒身。」這裡所描述的,就是心意六合拳總動力形態爆發的震撼性效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58.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