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ayDa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若你非五月天的歌迷,站在遠遠的外圍, 看著以上的情景,很可能會用邪教這樣的字眼去形容它。 但若你身處其中,你不會感到一絲異樣。 許多人喜歡用腦殘粉來形容這樣的行為,但是他們在居高臨下的批判時, 似乎忽略了,"流行粉絲並不是笨蛋,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最終,世界上的任何媒體運作都無法賣給他們完全沒用的東西。" (語出流行文化批評家Rimmer) ...... 我們翻閱流行音樂發展的歷史,能看到諸如貓王、披頭四、AC/DC、 Deadheads等樂隊無不建立起這種圖騰,...... 對於演唱會的現場來講,我們把音樂的本質、想要講的話語, 清楚地、再放大後呈現給大家。" "演唱會是非常複雜的文化現象,它混合了音樂和經濟、儀式和歡愉, 對藝人和觀眾來說都是如此。......演唱會的核心是他們產生的團隊感, 雖然這感覺轉瞬即逝。" 鄒小櫻這篇文章,聚焦在演唱會的儀式性質, 我們也一再發現,五月天的演唱會的群眾參與度很高, 是因為他們從第一場大型演唱會168開始, 便把"觀眾"這個因素加入演唱會的概念中, 參加演唱會的觀眾並非去聽他們唱歌的局外人, 而是藉由"參與"的行動,"共構"演唱會這個行為。 在五月天電影"現場、戰場、夢工廠"當中, 除了把演唱會的幕後工作人員推到舞台前方, 給他們舞台、燈光,讓大家知道,五月天演唱會之所以能完成, 並非五月天五個人的音樂、歌唱和器樂演奏而已。 除此之外,他們始終沒忘記, 在這部電影當中強調參與、強調現場、強調氛圍, 作為曾經參與他們演唱會的聽眾, 他們也共同完成了演唱會。 當然,從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的觀點, 一再質疑流行歌曲,我們也無從否認流行歌曲的文化商品性格, 演唱會更是其中最複雜的一環。 演唱會的宣傳、廣告、行銷,一再牽動背後龐大的商品經濟。 不過也許我們也該深深思量, 花時間排隊搶票,花錢買票進場背後, 他所販賣的演唱會,除了燈光效果場地租借等龐大的成本之外, 是否有些我們該思考的,所謂的"轉瞬即逝"的東西? 想像的共同體,是班納迪克 安德森討論民族主義的概念, 當然這個概念,也可以挪用到宗教、挪用到直銷團體、或是成長團體。 關於身份認同,當我們認為, 我屬於台灣人、我屬於基督徒、我屬於某某某的樂迷時, 我們在同樣身份認同的場合,便可以互相聯繫、溝通。 前述所謂演唱會具備"儀式"性質,也是基於此立論。 阿信曾說: 當我的面前只有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時候, 我會不知道每個人在想什麼, 會不知道怎麼跟他們講話、互動,可是在演唱會, 便成一個群體的抽象、只是一個人的符號的時候, 這時候我反而覺得跟他們可以心靈相通。 蘇打綠青峰也曾在小巨蛋演唱會說過: 有時候我會覺得,你們似乎都跟我有同樣的夢想, 而我們只是代替你們實現這個夢想。 從他們的說法,我們都可以發現,想像共同體的概念, 藉由演唱會流動傳播。 於是,當我們走進小巨蛋、走進世運, 我們會感覺,好像搭上了同樣的一架方舟, "告別每段血緣、身份、地位、聰明或愚昧", 在其中人和人的區別模糊,人和人的同質增強。 對於時間的感受,則"勇敢地向過去和未來告別", 只有LIVE IN LIVE的當下。 當人類終於變成同類,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網誌版:http://snowgirli.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11.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57.108
alicedark:推~ 11/11 18:53
lumandog:推~ 11/11 18:54
emma89352:推...政治學課本裡的人名(抖 11/11 18:56
sosoing:推 LIVE IN LIVE 11/11 18:59
bigkiki:推! 11/11 19:05
kotako2012:推 11/11 19:23
coffe62:推! 11/11 19:35
peacemay:推 11/11 19:37
INTIME123:推 好文!! 11/11 20:51
luww:推!!!青峰說的話也好感人 11/11 21:19
ejpink:推~ 11/11 21:48
chengpeggy:推~~~ 11/12 00:12
tif24:推!:) 11/12 05:44
ptlin:推.... 11/12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