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udo11927 (土豆 thoo tau)》之銘言: : : 車流的特性包含了密度、流量和速度,而這三個特性之間彼此都能在圖表上看出其中 : 關聯。密度是指每公理的道路上有多少車輛,而流量則以每小時通過的車輛數計算, : 有時會將大客貨車和機車乘上不同的當量係數,以換算大小車輛對交通不同的影響, : 此時單位會是每小時PCU (Passenger Car Unit) : : 下面圖表將以實地數據舉例,也可驗證課本上的車流理論與實地情況相距不遠 [註1] : [註1] 資料範圍:VD-N10-W-2.504-M-Loop Lane 2, 2023.04.02 06:00~22:00 : 國10西 2.504K 外側車道 : : - 密度 vs 車速 https://i.imgur.com/5HFOeN7.jpg
: : 密度越高,車速越低,大致呈現斜直線。其中密度為0時的車速就是該路段的自由 : 速率 (Free flow speed),而車速為0的密度就是壅塞密度 (Jam density)。自由 : 速率和壅塞密度會隨著不同道路的特性和駕駛行為而有所改變,例如雪山隧道要求 : 車輛停等時依然保持20公尺最低間距,壅塞密度就會隨之下降。 : - 流量 vs 車速 https://i.imgur.com/Ibjlgq3.jpg
借用此例說明, 流量、 密度 、車速 三個數值可以互通, 三者單位用 PCU/hr、PCU/km、km/hr 用縮寫表示 Q = K * U 簡稱Q-K-U圖。 K-U 呈現線性關係,取回歸線大約 U=-3K+105, K,U 相乘可以化成 U的一元二次式,因此 Q-U 形成二次曲線,具有極值 Qmax。 分布圖上的每一個點代表著一次觀測, 如果把16小時均分成2~300個點,則一個點長度為3~5分鐘。 從 Q-U 圖觀察到非常多點集中在高流量範圍, 都很接近 Qmax,可以得出這條路線使用率很高。 國10(仁武以西)的速限80公里, 車流密度高,進入高流量範圍,則平均車速大致落在35~75。 --- 原文第二個例子:萬里隧道實施區間測速,讓高密度範圍的最低車速獲得提升。 : https://i.imgur.com/4Y2IdXE.jpg
: 在實地數據驗證上,由基隆工務段在裝設區間測速前後的圖表對比就能看出,雖然自 : 由車流速率下降,但最大流量有所上升,而且可看出測速後在流量2100仍未達到轉折 : 點,但測速前在流量1800即達到最大值並開始反折,代表容量有顯著上升。整體而言 : 的最大容量上升,在同樣時間內就能紓解更多排隊車潮,進而下降整體的旅行時間, : 也再度驗證了段長所言「速度管理能讓各位用路人更快速通過」。 可以從Q-U圖簡單作圖,回推出K-U圖: https://i.imgur.com/UfSR3kO.png
106年4月 107年8月 圖中藍線為「清明」,紅線為「萬里蟹」, 可以發現,在高密度範圍(從39.6到58.4之間夾的扇形區塊) 藍線往回退縮了,但紅線流量仍在增加; 到最後藍線最低車速只剩20,而紅線仍有36。 雖然屬於同樣的車流密度(平均值), 但藍線為什麼慢,就是他是形成疏密波, 局部甚至更為密集,還可能煞停造成回堵。 反而紅線密度很均勻, 最壅塞的時候仍然可以像開市區道路一樣,穩定推進。 駕駛人當然會喜歡後者,因為不限速走走停停讓人火大。 印象深刻的影片有演過,一列汽車首尾相接圍一圈, 當他們沒有保持距離,一下子跟前車靠太近, 就會踩剎車,連帶後面也像漣漪一樣,一台傳過一台都踩了剎車, 甚至到最後一台煞停了才重新起步。 整體呈現出來的,就好像壓力波一樣,有疏有密,而且正循環無法消除。 當他們都保持更寬的距離時,一台的減速雖然會影響後車, 但後車只需鬆油門不須踩剎車,那這個壓力波就很快地被消彌掉, 大家都能維持在舒適的速度。 ※ 編輯:自己曾經的謬論 : 萬里蟹的 Qmax 大於清明,顯示尖峰流量比起前一年有改善。 : 然而事實真的有道路容量增加嗎? ↑Q增加,符合定義 : : 把全部的流量加總起來,理論上就是整個監測時間內的總通過量。
twdl: 總通過量會受到需求影響而變化,考慮因素太多了,不會用來分析。
: : 從分布來看,兩組有很多點都在中低流量的區域, : 在1000以上的點比較稀疏, : 但是我直覺來看,紅色(萬里蟹)和藍色(清明), : 似乎藍色在1000以上的點數多了一些, : 整體加總可能紅藍是打得有來有回。 ↑就算這樣,但我們重質不重量, 壅塞時的最低車速明顯改善,就是好措施。 ※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7.29.20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M.1681691716.A.950.html ※ 編輯: smallreader (114.27.29.201 臺灣), 04/17/2023 09:50:02
twdl: 先去搞懂車流理論道路容量的定義,再來討論。低密度情況速 04/17 12:03
twdl: 度高低不會影響通過量。總通過量會受到需求影響而變化,考慮 04/17 12:03
twdl: 因素太多了,不會用來分析。 04/17 12:04
了解。 本來以為可以用總通過量改變甚小來當道路容量混為一談, 現在的話, 就拿單位來說好了,道路容量是 PCU/hr,總通過量是 PCU, 前者已經有定義是單位時間的車流量了, 不能看哪邊數字有利就講。 因此道路容量即是 Qmax,不該歪曲說 Qmax 曇花一現要看加總。 ※ 編輯: smallreader (114.27.29.201 臺灣), 04/17/2023 18:36:49
bright72: 應該要先把區間測速、測速照相這些變因去除,再統計畫出 04/17 23:22
bright72: qku圖,應該可以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服務水準 04/17 23:22
感謝提供關鍵字,Q-流量,K-密度,U-車速,我再更正。
ting445: 最壅塞仍然可以穩定前進? 04/18 11:21
ting445: 不愧是象牙塔裡的數據 04/18 11:21
ting445: 實際去開一次就知道有多痛苦,整段都慢到一個極致 04/18 11:22
ting445: 區間測速那麼厲害的話,為什麼交通安全大國日本不全面採 04/18 11:22
ting445: 台灣用了一堆交通死傷創十年新高 04/18 11:22
ting445: 問題根本就不在超速 04/18 11:23
ting445: 用不合理的速限強加區間測速就是為了搶錢 04/18 11:23
ting445: 85分位講了多久,台灣一堆學者無視就是無視 04/18 11:23
ting445: 按照這樣的邏輯雪隧是不是也去區間一下 04/18 11:24
ting445: 那要不要拿北宜的數據出來PK 04/18 11:24
ting445: 西濱一堆無腦的區間路段也來PK 04/18 11:24
Tudo11927: 講到重點了,萬里短隧道能用,但北宜/台三/七乙等地方 04/18 18:15
Tudo11927: 是開放式的山路,無法簡單套用封閉連續車流理論,更不 04/18 18:16
Tudo11927: 要說能停等能迴轉的平面道路使區間效用更低,類似七乙 04/18 18:16
Tudo11927: 那種4公里長區間,只要飆車族在端點內來回迴轉,根本 04/18 18:16
Tudo11927: 無法約束,影響的只有通過性車流。 04/18 18:16
s6210603: 現在區間測速根本是被濫用 04/19 08:01
smallreader: +1 交管中心大可以偵測塞車,用CMS看板更新速限就好 04/19 09:13
smallreader: 不然離峰時段也因區間測速不得自由,還產生下有對策 04/19 09:16
※ 編輯: smallreader (114.27.29.201 臺灣), 04/19/2023 13:42:18
zh5301: 區間測速也許可以讓高密度車流穩定通過,但引發民怨的部 04/30 03:05
zh5301: 分應該在於速限,按照85分位調整,除可穩定通過外,也可 04/30 03:05
zh5301: 減少過區間後,因心理煩躁延伸的補償加速。 04/30 03:06
samjhang168: 正確單位只有h沒有甚麼hr。記者害人不淺。 05/09 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