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本是要接著發的,發不出來只好當新文: ……我說過”你真的想討論「重門」與「肅壁」的優劣性,你可以去翻翻《三國志.王平 傳》的記載。我該說的,王平都已經說了。”,大概是沒看到吧。沒關係,我跑一遍。 與其看後人的引申論述,不如看當時代的人怎麼說、歷史走向怎麼跑。 ”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 」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 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 ” 《三國志.王平傳》 ”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 中。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 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使護軍胡烈等行前 ,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糓。” 《三國志.鍾會傳》 ”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 《三國志. 姜維傳》 早在興勢之戰時,因為蔣琬把北伐軍基地由沔陽遷往涪縣,導致漢中武都一帶只有漢中都 督王平未滿三萬的軍隊,這時就有「重門」與「肅壁」的辯論了,而王平也提出了鏗鏘有 力的論證,「賊若得關,便為禍也。」,決議採取「重門」之策。而十九年後魏滅蜀之戰 ,只要把涪改成沓中,戰爭走向與他的預言有87%像-不是因為他會占卜,而是作為一個 領兵統帥,所具備的基礎常識。這也是我之後會提到的:在漢中武都防衛線上的守備,「 重門」比「肅壁」要好的最大優點-允許容錯。 在我紙上談兵之前,我們先看看曹魏怎麼描述漢中武都一帶的地形: ”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三國志.劉放傳》引《資別傳》 孫資引述曹操的看法。 ”漢中地形實為險固,四岳三塗皆不及也。張魯有精甲數萬,臨高塞要,一夫揮戟,千人 不得過。” 《為曹洪與魏太子書》 陳琳替曹洪代筆之文,曹洪的看法。 其他關於漢中武都的險峻地形導致曹魏進軍困難,散見在曹魏各個參與漢中武都戰場的將 領史料中:《曹真傳》、《曹爽傳》、《劉曄傳》…… 接下來,我們來看魏延、王平的「重門」之策與姜維的「肅壁」之策: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 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 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歛兵聚穀,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 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穀,千里縣糧,自然疲 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三國志.姜維傳》 ”大將軍維議,以為漢中錯守諸圍,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退據漢、樂二城,積穀堅 壁,聽敵入平,且重關鎮守以禦之。敵攻關不克,野無散穀,千里懸糧,自然疲退,此殄 敵之術也。”《華陽國志》 《資治通鑒》和《蜀鑒》亦作“聽敵入平”,從之。 魏延、王平的「重門」之策: 實兵諸圍。在各個地勢險峻的要地中,或設寨,佈置上百人;或設圍,佈置千餘人,建築 大量防禦工事、多置箭弩。寨圍之間相互呼應,讓敵軍難以繞過。各寨圍軍主有自主權, 或死守寨圍、或遲滯敵人(打到一定程度的損失後撤退,給後方預警反應時間),後方寨 圍或堅壁清野、或引兵逆襲、甚至有足夠的預備隊的話還可迂迴敵人後方切斷補給線。在 打到陽平關與漢樂兩城前,必須先拔除眾多寨圍,而每個寨圍通常不是十天半個月能打下 來的,在如此長時間的進軍中,人員耗損、糧秣補給更是難以估計的天文數字,所以通常 還沒看到陽平關與漢樂兩城這個漢中武都防衛線的中樞,曹魏軍就得撤退;更多的可能性 是,乾脆就不打了。你可以把他看成是「刺蝟」戰略,讓曹魏難以下手,知難而退-但是 有白癡還是要進來,那就刺穿他肚子也無妨。 姜維的「肅壁」之策: 諸圍皆歛兵聚穀,退就漢、樂二城與陽平關。寨圍大部分放棄,只留少數作為「礦坑内的 金絲雀」,作為示警之用。遇敵入侵,這些殘餘的寨圍軍主只是堅壁清野的用途,直接撤 退到漢、樂二城與陽平關,敵人引兵深入漢中內地後,必定難以攻克漢、樂二城與陽平關 ,可以堅守待援,等到敵軍糧秣不濟,而姜維或來自後方的援軍已到來可作為游軍,共同 打擊敵人。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蛇」戰略,要吞食曹魏的有生力量。 看出來什麼問題了嗎? 1.姜維的「肅壁」之策為了誘敵深入,主動放棄漢中盆地北方秦嶺的天險之地,鍾會率十 萬大軍長驅直入漢中盆地,直抵漢、樂二城,不過一個月。 ”(景元)四年秋,……。會統十餘萬衆,分從斜谷、駱谷入。……蜀令諸圍皆不得戰, 退還漢、樂二城守。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 《三國志.鍾會 傳》 而魏延、王平的「重門」之策面對曹爽約六七萬人入侵,扼守天險之地的寨圍們,大大延 緩了曹爽的進軍時間:曹爽打了整整五個多月,最遠還沒出儻駱道,別提南鄭、漢樂二城 與目標陽平關了,連儻谷出口興勢縣城的邊都沒摸到。 2. 姜維的「肅壁」之策中,漢、樂二城與陽平關為重鎮,理應兵力充足。然陽平關兵力 雖夠,漢、樂二城接受諸寨圍撤進來的人馬後,卻只有各五千人。鍾會各派一萬人包圍漢 、樂二城後,直接赴陽平關去了。 ”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 各五千。” 《三國志.鍾會傳》 ”敕諸圍皆不得戰,退保漢、樂二城,城中各有兵五千人。” 《資治通鑑》 至於魏延、王平的「重門」之策,連讓曹爽看到漢樂二城、陽平關的機會都沒有,那就別 提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158.2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499247008.A.B8A.html ※ 編輯: ander112233 (219.85.158.237), 07/05/2017 17:47:10 ※ 編輯: ander112233 (219.85.158.237), 07/05/2017 17:48:52 ※ 編輯: ander112233 (219.85.158.237), 07/05/2017 17:50:02
eupa1973: 推 07/05 19:21
boman: 討論這問題先去除武都之說,武都從各史料都不存在是其中一 07/05 20:03
boman: 環。 07/05 20:04
Houei: 換個角度想,若非諸葛丞相留下的餘威太強大了,說不定真有機 07/09 03:30
Houei: 會改走隴右以外的伐魏路線?這樣或許就不會那麼倚重姜維,而 07/09 03:31
Houei: 有改重門為肅壁的事發生 07/09 03:32
boman: 同餘威無關,能走的路不多,入關中才是正路但機會難有。 07/09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