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這個大司馬,也很神奇。 後漢書.百官制附注: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爲漢軍有官候、千人、 司馬,故加『大』爲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建武二十七年,改爲太尉。 大司馬有時候是太尉改名,如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百官制: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 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有時候覺得四將軍不夠尊貴,要給他媲美三公的名號,於是霍去病是「大司馬驃騎將軍」 ,霍光、王鳳是「大司馬大將軍」,張安世是「大司馬衛將軍」。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一:以車騎將軍李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至於漢獻帝時期的大司馬,不是大將軍也不是太尉改名而是獨立官職,品秩等同三公但地 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李傕。 所以漢獻帝這時期最誇張有四公四將軍,排序如下: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大將軍低於大司馬,但高於太尉。 不過即使是大司馬仍然不是最高官職。位於四公四將軍之上的還有一個「上公」,官職名 「太傅」。「太傅」是非常規的特殊編制,通常用於幼帝即位的輔佐。 漢獻帝時期太傅有袁槐、劉虞、馬日磾。 董卓創造出一個比太傅更大的「太師」,曹操合併三公切成「丞相」、「御史大夫」又是 另一回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66.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30699003.A.33C.html
Houei: 範圍不限東漢的話 《漢書》有好幾個大司馬車騎將軍 09/04 11:06
CGT: 西漢大司馬原先是要給內朝的將軍加頭銜,讓他地位高於外朝官09/04 15:04
CGT: 是兩個分開頭銜,所以有大司馬XX將軍,後來外戚也多半領此銜09/04 15:08
CGT: 東漢之後,慣例變成外戚當將軍,找另一重臣當太傅,沒大司馬09/04 15:22
東漢最前最後都有大司馬啦。 光武帝的大司馬是太尉改名,後來又改回去。 而董卓則讓這官位重現這官職了,把太尉劉虞改成大司馬劉虞,給自己加太尉頭銜。 我其實蠻好奇當時人這麼稱呼這新冒出來的「第四公」?
amotea: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有五首 四天王通常有五個人 三公有四個人09/04 17:49
amotea: 也是很合理的09/04 17:50
CGT: 應該說東漢改太尉之後不常設,最後進入亂世被軍閥控制不得已09/04 19:24
CGT: 西晉時最爽,上三公、三公、大司馬全都有設,官位大放送09/04 19:33
魏晉的話,大司馬就品秩上被升級成上公等級的,所以最多的時候是五個上公(太宰、太 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 正常三公=八公。 晉書.職官志: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 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 大司馬被升格成上公,而大將軍也是上公規格。 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 ,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 八個公…
Ayukawayen: 三公在西漢初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來才改成09/04 21:22
Ayukawayen: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再改成太尉、司徒、司空;09/04 21:23
Ayukawayen: 太師、太傅、太保就是周朝的三公,也不是董卓首創09/04 21:25
三公改名的次數非常多,西漢東漢都多種變體了,而且三公內部排序也上上下下的,非常 亂。 但「太師」東漢只有董卓有,就像「相國」在東漢也是董卓獨一無二的職位。 他搞臭很多古代的官職XD ※ 編輯: andy82116 (223.140.210.182 臺灣), 09/05/2021 12:57:53
siliver: 僧多粥少,只好在名字上下功夫了...... 09/05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