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KY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才不信資質這一套」-對於大俠口白配音之心得 從黑白龍狼傳開始接觸由大俠口白主演的布袋戲, 接著野台戲演出為其現場功力大為驚豔, 回頭再看鷹燕龍虎榜,雖是較早作品,但亦也聽得出不同角色的聲線變化。 最後,到了決戰時刻,創造出讓我用聽的都覺十足享受的好戲。 在短短的二年多之間,我見識到了一個努力之人的成長, 也因此忍不住想寫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布袋戲源起野台演出,除前場掌技表演外,另一個特色便是口白技巧, 主演者要如同一位職業說書人一樣, 能將生、旦、淨、末、丑等,所謂「五音」說得分明, 一個人用不同口白技巧完整將一齣戲碼說出, 有時更要融合中國詩詞歌賦、民間俚諺、俗話的文學內涵, 轉為典雅、機鋒層出的詩詞對答。 因此,布袋戲亦可說是一種「有表演的說書」。 (引自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 就布袋戲現場口白而言,由於必需一人完成所有角色的配音, 兼之以旁白描述故事發生,也因此在布袋戲配音要求上, 聲線差異性大,角色接話換氣流暢,情緒轉換到位、 咬字清楚腔調合宜,以及情緒感染力強等要求, 遠較音質美聲要求為高。 以此為基礎來看大俠的口白表現, 便能發現以主演能力而言,大俠功力已是相當到位, 相信有看過現場演出的人都能有此感受。 當布袋戲從現場野台發展到錄影演出,雖在表演形式上有所變化改進, 但口白主演這「說書人」的角色,始終為布袋戲堅持的傳統。 因著這單人主演的說書人性質, 布袋戲口白主演,與一般動漫角色的配音要求不盡相同,也不能等而視之。 即便大俠現場口白功力很到位,唯當舞台由現場搬到光碟時, 這種一人功力的展現技巧就被掩蓋過去, 許多對口白演出的第一印象,便來自於「音質」, 而這一點,恰恰是大俠在配音上的非戰之罪。 一般在影片配音的聆聽上,響影聽眾觀感的主要有「音質」、 「咬字」、「情緒表達」、「丹田力」等, 而在布袋戲的口白上,因一人主演之故,尚得再加「聲線辨識度」這點。 其中,音質為與天俱來,很難後天改變之外, 其他項目都能藉由努力學習而有改進可能, 這點從大俠的口白變化,便可以完全感受到各個項目的大幅長進。 決戰時刻第1、2集拍攝時間至少為去年,其配音應也是當時完成, 但隨著集數的增加(其實目前也才演到第6集), 每兩集都能讓聽者感受到其配音技巧的進步與成熟, 再加上近期看大俠上節目的現場口白演出之穩定熟練, 令人對其充滿潛力的年輕嗓音感到無限期待。 技巧可以進步,但音質卻難以大幅改變。 一如劍無極的內心吶喊,「什麼咧資質啊,我才不信這一套!」, 當所有的努力,都在一句聽不慣,口白不好聽的化約式批評下被否定, 我相信劍無極的這句吶喊應該也曾在大俠心中響起。 但這並沒有影響大俠走上傳承這條路。 這一路看下來,即便大俠不是資質頂尖的天才,也絕對是努力型的天才 (火影的小李嗎XDDD)。 從決戰時刻角色配音的多樣化來看,大俠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帥哥美女的角色,天生音質是觀眾第一耳會聽到的感受, 也因此大俠不但在角色變化上給予多樣性, 在配音上亦特別用心給予聲音「個性」, 配合著角色造型及特色,讓觀眾從一個整體的感受,去聆聽聲音特色, 而跳脫音質追求的迷思。 如此作法不但使角色聲線辨識度清楚,且讓看戲的過程中,配音變得多元而豐富。 所以金光角色,不但有各式各樣個性的人,也同樣有各式各樣的配音方式, 這樣的金光江湖,令我喜愛至極。 除了聲線變化上的多樣,大俠還有一點是讓我特別欣賞的, 便是聲音情緒感染力特別強烈。 要讓人被口白所感動,主演者不但要將情緒投入整個劇情, 融入每個角色的情緒中,並且用心去體會每個角色的心境, 才有辦法適切地將其情緒感染給看戲的觀眾。 大俠的年輕噪子以及情感豐富的個性,再加以對作品的完全投入, 令其聲音在作情緒變化時,總是特別出采而迷人。 相信不少人是在那句「枉徒勞」的吶喊下熱血掉坑, 而在每集收幕的口白下,也愈加引人入勝,熱血難熄。 仔細聆聽,便可以發現角色情緒若有變化, 大俠總是可以將情緒傳達到觀眾心底, 這樣的配音方式,我個人真的相當喜歡, 至少讓我在看戲的過程中,能隨著聲線多樣化而感到豐富有趣, 情緒感染力強會令我隨之悲,隨之喜。 更重要的是,會讓我每次看戲都忍不住學那特別的腔調,以及熱血的口白, 這才是我一直以來所喜歡的布袋戲口白形式啊! 布袋戲無法多人口白,也難以用配音員的要求去評斷, 乃是在於它終歸是要有現場舞台。 野台也好,劇場也好,當有機會去看看現場演出時, 便能完全明白何以會用「主演」這兩字,而非配音來形容。 所以金光對野台的堅持,我覺得也是戲迷的福氣, 在裡忍不住推一下,以後有金光有現場演出, 不管是大師場還是大俠場,都應該去看看,那真的是非常讓人享受的經歷哦~~ 布袋戲口白的功力,必需聽現場才能斷明。 大俠的功力已是八分到位,一分扣給部份咬字尚需改進, 另一分我留給期待成長的未來空間。 雖說八分到位,在我心中已是十足上癮, 期待末來能讓人繼續聽到更多樣有趣的腔調及更憾動人心的口白演出啊!!!!! 最後,來個題外話,口白的非戰之罪有時也是來自於「習慣」, 一如看慣了當年馬蓋先國語配音版的我,找到原音版來看時,竟覺無味, 網上甚至也看到不少人想找當年配音版來看, 就能知道「習慣」是不能作為配音好壞的評斷, 只能作為個人喜好的選擇。 希望將來能不要聽到「不習慣」這樣的批評, 而是認真針對口白技巧去分析,這樣有心改善的大俠才有進步的可能, 多一些人為布袋戲努力,才是有好戲可看的戲迷之福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4.25
lupins:推一個~ 07/31 16:55
trustmyself:推第二個 XDDDD 07/31 18:52
xisx:這篇po隔壁比較有意義,會來這裡的人都是追過兩部以上的人 07/31 19:09
xisx:對於口白的接受度一定比只看霹靂的人高上不少 07/31 19:10
yellowbook38:我的權限沒辦法在隔壁版po文XDDDD 07/31 20:05
apple7889:大大要幫轉嗎? 07/31 21:49
yellowbook38:可以幫忙嗎^^ ,真的很感謝哦~~~ 07/31 22:34
whoiam:DONE 07/31 22:43
yellowbook38:謝謝>/////< 08/01 00:22
jajypn:年輕"噪"音 很吵嗎?? ^^ 08/01 19:29
jajypn:開開玩笑,沒有惡意. 08/01 19:31
yellowbook38:XDDDD,又錯字,趕快去改 08/01 23:41
※ 編輯: yellowbook38 來自: 118.160.224.166 (08/01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