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bermetr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什麼造成了 Coors Field 效應? 在 Yale 大學任職的物理學教授 Robert K.Adair,曾經寫了 「The Physics of Baseball 」 這本書,書本中有針對在高海拔處 (如 Coors Field 這種球場) 比賽,往往對於攻擊 面有利的原因,以物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我們將這分析內容分為攻擊、投球、守備共三個 向面來看。 從攻擊面來看: 「因為球在空氣中飛行所遇到的阻力,會跟空氣的密度成正比,所以一顆球在高海拔空氣 稀薄的地方可以飛行的比較遠,是可想而知的;一顆能在海平面飛行 400 呎的球,在 Denver 的高海拔處可以飛到 430 呎,假如某一天,MLB因為國際化趨勢在 Mexico City (海拔高 7800 呎)又多了一隻新球隊,那同樣條件的一顆球更可以飛到 450 呎遠,這樣 一來除非把全壘打牆往後移,不然 MLB 史上一些古早的主場紀錄可能都要被刷新了。」 Denver 的空氣一向比海平面稀薄不少,球在空氣中飛行阻力較小,也容易飛的更快、更 遠,受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打者打出去的高飛球了,但即使是打出的平飛球,也會受到很大 的影響,因為在 Coors 有稀薄空氣及該球場遼闊的外野,這些因素造成了攻擊向面所需 有利具備條件 (全壘打、安打) 及有關「率」的統計 (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 的增加 。 更甚者,在 Coors,打者揮棒的這個動作,往往造成的是比起其他的球場更容易將球擊到 場中,而非單純被搶得一個好球數(揮空、界外),從下表可得知,在 Coors Field 因為 揮空或界外所被投手搶到的好球數,比起其他球場來的少,這方面可能的解釋,是因為稀 薄的空氣可能降低了投手投出球的 movement,使得他們投球的威力減少。 年度 主場(%) 客場(%) Park Factor(因為揮空或界外產生的好球數) 1993 54.8 56.9 0.965 1994 55.9 58.6 0.954 1995 56.4 58.0 0.972 1996 55.2 58.9 0.938 1997 54.0 56.9 0.949 1998 53.7 57.6 0.932 1999 54.1 56.6 0.955 2000 54.6 57.0 0.958 2001 56.7 58.3 0.973 2002 55.8 57.5 0.969 2003 56.4 57.7 0.978 2004 57.7 59.1 0.976 2005 56.6 58.6 0.967 合計 55.5 57.8 0.961 從投球面來看: 「投手也會在高海拔的地方受到傷害,在 Denver 這個地方,投手的快速球會以比較少的 時間通過本壘板,而且可望增加 6 inches 的變化幅度(1),但是投手的曲球會比以往少 了約 25% 的變化幅度,一顆在海平面的曲球,通常會有水平 8 inches 及垂直往下 8 inches 的變化幅度;但在 Denver,上述的變化量往往會比海平面少了水平 1.625 inches 、及垂直往下 4 inches的幅度,這方面主要的原因是曲球會以較快的速度通過本壘板, 因此,從球開始變化到通過本壘板,少了中間可以變化的時間;除此之外,影響球路變化 關鍵之一的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也變小了,同樣的情況,蝴蝶球在這裡也大概會少 飛 25%。」 在 2001 年,Rockies 的 GM Dan O'Dowd 做了一個大膽且鉅資的實驗,他簽來了兩個以 往扛先發、且合約加起來高達 170M 的傢伙,Mike Hampton 和 Denny Neagle,這兩位在 以往主要是靠變速球的功力在愚弄打者,因為其他擅投曲球的投手在 Coors 顯然容易因 為高海拔的關係受到傷害,找主攻不同變化球類型的投手看起來似乎是合理的,教授 Adair 之前的評論也支持上述這個看法;所以當今天一個投手擅投的球路是變速球時,他 的武器似乎就不會被稀薄空氣影響,也許就能在 Denver 成功。 不過千金難買早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位,無論是 Hampton 或是 Neagle,都沒有特 別優秀的三振能力,換句話說,他們必須要靠隊友的守備去守住這些被打到場內的球製造 出局數,但你也知道,球在 Coors 打出去後通常是飛的又快又遠;Neagle 的狀況就是太 容易被夯全壘打,一如我們前面所描述,投手在 Coors 會預到的典型問題,Hampton 來 Rockies 的第一年,被全壘打的比率更是以往的三倍;Adair 教授評論是說,快速球在 Coors 會比較快,沒有問題,而變速球在投手投出到本壘板的過程,比起海平面,會因為 少掉了速度的變化量,也會顯得較快;相對的,對打者而言,要清楚分辨一顆快速球與一 顆變速球的難度變低了,因為打者揮擊這兩種球路的時間差,會隨著這兩種球路間速度的 差異變小,而受到較少的干擾,這造成了以往在其他球場出現的頂級變速球,到了 Coors 往往變成一顆三流快速球;所以討論回到這兩個投手身上,他們除了當時表現令人感到失 望以外,兩者防禦率也在來到了 Rockies 後暴衝到生涯最糟,另外就是在簽了這兩個投 手的第一個球季,Rockies的戰績比起去年還倒退了九場。 一個有時候會被引用來解釋 Coors 效應的說法:「在 Coors 全壘打多,其實一切都是因 為這是易產飛球的球場,因為打者來這都想幹大砲,期望可以增加二壘安打和三壘安打等 長打的量。」但把數據攤開來看,這其實不是真的,在 Coors Field,地主隊打者打的滾 地球比率還比他們在客場打的高,雖然沒高超過 2%。 (1993~2005年,Rockies打者在主場 v.s 客場:擊出滾地球機率的 Park Factor = 1.020 ,而且 Park Factor > 1 的年份還比較多。) 所以,「Coors 是個易產飛球的球場,以致於 ....」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 另外一個也有點關聯的說法,是投手的總投球數在 Coors 會耗費的比較多,因為比較難 在這解決打者,看平均每場比賽的話,投手在這要花比別的場地多 6.5% 的投球數來完成 ,算一算,這份量如果累積到整季,大概就等於讓 Rockies 的投手多投了 5~6 場季賽, 不過相對的,單場上來的打者量也變多了,由下表可以得知,其實每個打者平均每個打席 所看的球數,變化很有限。 平均單場打席 投手平均單場用球 年度 主場 客場 Park Factor 主場 客場 Park Factor 1993 39.9 37.5 1.062 132.8 127.5 1.042 1994 39.8 38.4 1.036 131.0 140.5 0.933 1995 40.7 38.1 1.069 136.5 123.0 1.109 1996 41.3 37.3 1.108 149.2 117.6 1.269 1997 40.5 38.2 1.058 137.9 130.0 1.061 1998 40.3 37.2 1.083 140.2 126.8 1.106 1999 41.8 38.1 1.099 149.9 138.8 1.080 2000 41.3 37.7 1.095 150.0 141.3 1.061 2001 40.2 38.2 1.054 146.4 141.4 1.035 2002 39.4 37.8 1.041 143.8 141.1 1.019 2003 39.7 38.4 1.034 147.4 145.3 1.015 2004 40.9 38.5 1.063 152.9 145.0 1.055 2005 40.2 37.7 1.066 147.9 141.7 1.044 合計 40.5 37.9 1.067 143.9 135.4 1.063 為了與其他能讓球飛的遠的因素之間取得平衡,Rockies開始採取了在將比賽用球在賽前 放進了保溼器 (Humidor) 的作法,他們相信,濕度越高將有助於投手在這場球場控制他 所投出的球路,當然這也是有科學根據的,Adair教授說:「一顆處於極端潮濕狀態的飛 球,比起平常的球,在空中將預期最多可以少飛 30 呎遠。」 (待續) - (1) 原文:"A mile high at Denver, the fast ball will take a little less time to cross the plate-and gain about the 6 inches" 這段應該有人可以翻的比我更好,我怕沒翻到精隨,歡迎指教。 :) -- The One - My Blog (Indians, Baseball, Life, Travel) http://go-tribe-ycc.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72.135 ※ 編輯: newbornme 來自: 211.74.72.135 (02/06 00:17)
Romulus:推推 02/11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