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corpi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有三篇文章與大家分享,也許對各位紛紛擾擾的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試著品茗一下文中的意境吧.....^_^" --- 歡喜接納人生無常 文/林少雯(作家) 人們每提起「人生無常」這個觀念,大多認為意義是負面的。 因為天有不測風雲,許多人遭逢不如意,不論是忽然生病、事業不順、 婚姻失敗等等,生命歷程中一旦發生種種變故,常會生出「人生無常」的感慨。 ● 無常啟動新的生機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就是一種無常。含苞待放的玫瑰,或是午夜即將 綻放的曇花,在它們展開花顏,吐露芬芳的那一刻,就是一種無常。若不是有 無常的存在,花兒永遠不會開放,始終保持含苞的姿態,那大自然不是太無趣了嗎? 大自然中,當花草樹木的種子悄悄的掉落大地,無常就開始包圍著它們,讓陽光 、土和水來滋養和改變它們,不消多久,植物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長葉、開花 和結果,讓人們驚異於生命的可貴,這是無常帶來的改變,這種改變是一種喜悅。 當新婚夫妻,在期待新生兒來臨時,若不是因為無常,腹中的胎兒將永遠沒有機會 出生,可愛的生命將無限期的待在母親的子宮裡,那該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   ● 接受無常帶來的改變 一個活潑可愛又善解人意的小女孩,是家中的寶貝,不但爺爺奶奶疼,爸爸媽媽愛 ,如此美麗的生命,所有人都期待她快快長大,走上人生美好的旅程,無常在這時 也努力跟隨著她。 因此,十歲的她比五歲的她長大了許多,十八歲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不再是 十歲那時的黃毛丫頭,然後,優秀的她考上大學,出國留學,成為社會上傑出的 專業人員,她結婚生子,營造自己的美麗人生。這就是無常帶給人最大的禮物。 人們害怕無常,不喜歡無常帶來的負面改變。但是,任何現象都是一體兩面的, 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壞,有對就有錯,有生就有死,有天堂也有地獄, 因此不必害怕無常,反而要勇敢的接受無常,迎接它令人歡喜的一面,也接受 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 隨時作好應變的準備 在無常的人生中,不論是歡喜的,或是令人痛苦的,都要以平常心來看待。 因為每一件事,都將成為過去,當事情過去之後,人們要思考的是,在這次的 經歷中,我學到了什麼?我在平安順利,鴻運當頭時,有沒有想過萬一有一天 情況忽然改變了,我該怎麼因應?或是當我事事不順時,是不是只會唉聲嘆氣, 怨天尤人,或是趁機沉潛,休養生息,做好重新出發的準備?如此等到機會再來時 ,隨時都能上路。 「無常就是正常」這樣的話我們聽多了,這是認命,那沒有什麼不好,但是若能 把「無常」當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虛心接受,從中學習和成長,我們的人生 就更圓滿了。 --- 看清自己的念頭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受人尊崇的達賴喇嘛,每天都要接見各地來的訪客,他曾說過:「每天我見訪客的 時間,也是我修行的時候。」這是多年前我聽一位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的,達賴喇嘛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經過多年,還一直盤桓腦中,如此慈悲的修行人每天都 還如此用功去看自己的內心,面對每一個各懷各種目的的人,其中有政客、有記者 、有信徒……形形色色的人,而內心都還能真正保持平等、慈悲,這是多麼不容易 的事啊,所以此時也正是修鍊增長智慧的時候,這樣對生命用心,隨時隨處護著自己 念頭的努力態度,令人感動莫名。 ● 守住善念,看緊自己的內心 有句成語「心猿意馬」,是形容人心的不易掌握,內心有如猿猴,嘴裡吃著一個, 眼裡又巴望著一個,毫無定性;而意念亦如脫韁的野馬,縱意奔馳,難以控制, 所以任何時候,修行人都很小心,緊緊看住自己的意念,讓自己都能保持在善念上。   要真正能看到自己的意念,了解自己的內心,真的很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以為 自己說好話,做好事,是因為慈悲,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夠用功,好好的觀看自己的 動機,可能真相會叫人大吃一驚,因為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 「滿足自己」,是為獲得讚賞或是為表現優越。   誠實面對自己,不容易做到,大多數人都在人際關係上「自欺」「欺人」,所以 當我們抱怨別人「怎麼可以對我這樣」時,可以捫心自問:我雖然對他客氣有禮, 可是我是真心祝福他嗎?真心希望他更好嗎?   心念很難捉摸,自己也常看不清楚自己,所以修行人常靜心去看,連面對人的時候 ,也是作功課。 ● 覺察自己善意的真偽  最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在學校或研習會上常被提出討論,內容是 一位日本人從水的實驗中發現,人的念力具有很神妙的力量,水杯上貼上「愛與 感謝」字眼的水,其冰凍結晶體,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璀璨美麗且晶瑩剔透的圖形 ,反之,被貼具攻擊及辱罵字眼的水,它的畫面零亂分散,且顏色暗沈;甚至 有個實驗是很多人從遠距離外,對同一杯水想著「謝謝、乾淨」,結果其結晶體 也如鑽石般晶瑩、美麗,對照實驗前的黯淡,真令人驚嘆人擁有如此巨大且能 穿越空間的念力。   如果物質可以接受到我們的念力,那麼反推回來,周遭事物的好壞利害,豈不 就是自己心念的呈現?所以更深的去看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的真面目多麼重要 ,因為它是命運藍圖的底色,改變命運要先改變心念。   朋友和女兒的關係緊張,尤其孩子上了高中之後,她更對孩子的行為束手無策, 她開始反省,改變態度,她說:「我現在已經改變很多,說話儘量輕聲細語, 小心翼翼,結果她還跟我發飆,我看到她就有氣。」朋友管教嚴厲,這孩子從小 在棍棒下長大,現在,孩子長大了,開始反抗,母親知道關係要能改善,自己 要先能轉變態度,可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我說:「現在妳和顏悅色,釋出 善意,可是妳內心還是一直覺得她不夠好,不是嗎?妳有沒有真的欣賞她呢? 有沒有看出她有很多優點?正向的『感覺』要真的出來才行。」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都能感覺得到啊。當我們覺得別人對我們不太友善時, 我們去想想,自己內心對他的看法,是不是像他對我的看法一樣? ● 美好的心念,打造美麗新境界  如果你骨子裡一直覺得小孩不夠好,孩子當然感受得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 剛好是我們想的樣子。極端相反的例子是,西藏的小活佛從小大家就都認為 他是至高無上、無比尊崇的,無處不受到恭敬的對待,他的行為、舉止、經論 都是以活佛的規範來教育,結果他真的就像活佛。   英國以前貴族的小孩,從小就被送到貴族學校受教,耳提面命自己是小紳士, 行為舉止都要合乎紳士的禮儀,長大後,個個是溫文儒雅,彬彬有禮,好像 同一個模子雕塑出來的。   一個人你看他是佛,他就對你愈好,他愈來愈像佛。人的感覺是敏銳的雷達, 可以探測及接收別人的意念。   心念打造了你想要的世界,美麗境界也是自己心念的呈現。達賴喇嘛說他每日 都要作菩提心的冥想,偉大的修行人日日用心,況我們凡夫俗子乎? --- 不要看別人 文/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一群喜歡接觸宗教、靈修成長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說他在這條路上已 走了將近二十年,可是一直覺得還是在原地踏步,對自己有很深的失望,結果其他 幾位也紛紛慨嘆自己也有相同的心境。 其中一位朋友趕緊給大家打氣:「宇宙有它的自然定律,比如砍一棵大樹,不斷地 砍它,終究會被砍斷,這就是自然的物理性,我們對治自己的習氣也是如此,如果 有自覺,持續砍它,依著『自然』的道理,終必砍除。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所以要有信心,不要氣餒。」 接著他又說:「其實,如果只有讀書開展智『慧』,是只做了一半,定慧雙修, 才算完整,所以還要修『定』。在生活中看看自己安定的功夫,才知是不是真正 把書讀通了。經典上說,『定心』非常重要,心不安定,就如燭火,受風一吹, 就搖擺不定,而搖曳的燭光,是看不清週遭的,穩定的燭光才能明照一切。如果 一個人,對人對事不能看清楚全貌,那如何有智慧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安定的 心,多麼重要。」 ● 心念不定,易受外界干擾 這個比喻太妙了,心被外界的風一吹,就或明或暗,或靜或亂,或喜或悲,心念 幾乎無時不受到別人的牽引,即使兩人在同一個房間內,沈默的各做各的事,對方 的一舉一動,還是牽動著自己。所以人雖離不開人群生存,但要努力降低被人干擾 或避開干擾。很多人一直努力修持,尋找破解,就是希望避免「不由自主」的受到 掌控,陷入苦的循環之中,而能有自覺的選擇自己的心境及行動,才不算糊糊塗塗 的過日子。 有位師父說,他常提醒自己「不要去看別人」。他年輕時到處參訪名師,一心用功。 其間遇到一位德行很孚眾望的老師,一向不收弟子,但看他求道心切,很有慧根, 破例收他為徒。一天,弟子從外面回來,侃侃談起一天見聞並對某人偏離正道、 不合正法的行徑,多加評論,很是感慨。老師默不作聲,定定地看著他,嚴肅地 說了一句讓他至今不能忘懷的話:「到現在你還在看別人!」老師的話充滿沈痛 、惋惜、失望,如當頭棒喝,讓他非常羞愧,自己的修行,根本還沒上路呢!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是修正別人的。 「去看別人」,不免看到別人的是、非、長、短,心念就起了分別,心中所想, 就不吐不快,於是就有了批評、論斷,人間是非煩惱就由此產生並循環。 「去看別人」,就是想去改變別人或羨慕別人,改變別人是盡一生之力而徒勞無功 之事,但自己卻累了一生。而羨慕別人也令自己不安,是因為有了比較、覺得自己 不夠好。不相信自己就愈看不清自己的優勢。 「不看別人」,就能減少受別人影響的機會,降低評斷或改變別人的衝動,這就是 安定自己,照顧好自己。   ●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 作行政工作的人,人與人間互動頻繁,心最容易受到干擾。所以要有自覺,提醒 自己「攝心」,先不要去想「人」的問題,只用心在目前該要解決的「事」上。 「寄情於人,不如寄情於事」,專心在「事」上,不想「人」的問題,心情就 完全不同。我在改稿、修稿時,如一心只專注地推敲文字、斟酌詞意,那麼幾個 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心也很平靜;但如果我邊做邊嘆別人的錯誤,批判抱怨 一升起,心就抓狂了,卻於事無補。 常將心收回到自己身上,就可減低被別人牽引的力量。 有位朋友說她父親已近八十歲了,老媽還是常數落老爸積習難改,她說,父母的 相處模式,讓她有所警惕,一輩子用盡力氣在期待別人中度過,無形中心就失去 了自由,也自廢了創造快樂的能力。 我們從人生經驗中,會歸納出人性常態,漸漸地清楚一個人的個性、人格、習氣 是很難靠別人扭轉的,除非自己經驗成熟,時機到了,才能真正徹悟,人要自己 真想改變才能改變。而且從另一角度來看,清明的人,想要影響別人,也會視 自己的份量(影響力)、利害關係、權力與需求關係、親疏、事情輕重……等等, 來權衡是否有力量、有必要去改變別人。 ● 對人無所求,向內守住心 其實,每個人要做他自己,每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不必操心、期待別人, 因為凡事自有因果,而這個「果」,反過來會教會他。 凡人慈心不足,且創傷很多,所以心不平靜。沒有能力安定自己,就先不看別人 ,不去批判別人的是非,不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接受別人做他自己,為自己負責。 回到專心處理自己的心念,理性地權衡現實,單純專注在事情的解決上。 「不去看別人」是定心很好的訓練,隨時清楚自己的內心狀況,在看與不看之間, 收放自如,心中減少分別、論斷,不干擾別人,也不受人干擾,守住「對別人無求 、無所得」的輕鬆感受,不斷訓練,就愈能常在清淨之中。古有明訓:「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安定自己。 --- 以上摘自真愛家庭雙月刊 http://www.taisun.com.tw/foundation/loveindex1.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68.209 ※ 編輯: e24111 來自: 218.171.68.209 (03/15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