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inyurl.com/2f9t6j 歷史教育回歸客觀中立 寒假過後即將使用的新版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採用較中性客觀的辭彙,「 我國」、「本國」、「大陸」等,一律改為客觀的「中國」;帶正面意涵的「起義 」改為中性的「起事」;直稱國父為孫中山先生;把中原帝國對外的「征伐」、「 征討」,改為「攻擊」。這樣的作法卻引起部分媒體、政客的渲染,說這是竄改歷 史、去中國化,這樣的反應,未免過於可笑。 在歷史學界,用較為客觀中立的詞彙治史,是一種趨勢,代表對歷史的一種尊重, 避免因特定立場影響對史實的判斷,對於廣大的閱讀者而言,用中性的名詞也可避 免誤讀。因此,只要仔細觀察數十年來的學位論文,就會發現以不帶價值判斷的辭 彙或是避免使用第一人稱,早已是學術界主流,即便是中國派的學者治史也都是這 樣作,完全無關乎立場。 「日據」乃情緒用詞 就高中歷史教科書而言,把「我國」改為「中國」之爭議,在2003年已經吵過一次 。 當時的文化大學史學系一位教授就曾在意識形態掛帥的《海峽評論》雜誌為文,以 極尖酸的口吻攻訐課綱委員中的一位師大歷史系教授,稱她「把國中歷史教科書以 往用『我國』的字眼,一律改換成『中國』,這一字之『易』……默默地侵蝕青少 年的歷史意識……但自本案爆發以來,卻一直躲在清涼的一角,一言不發……。」 到底是哪方帶著意識形態的眼睛在看教科書,顯而易見。 再觀台大歷史系的一位教授,趁此機會針對當年採用改「日據」為「日治」大吐苦 水。但就目前較常使用的「日治」、「日據」、「日本時代」三詞來看,「日據」 無疑是最帶情緒性的用法。 當年日本領有台灣是透過有效國際條約的簽訂,合法取得台灣,即便情感上再怎麼 無法接受,日本對台灣並非佔據或割據,使用「日據」一詞自是最為不妥,且最偏 離史實的用法。何以許多專業不在台灣史的學者們,對於台灣史的問題意見不斷, 甚至反指較為專業、中立的台灣史研究者是意識形態作祟,豈不怪哉? 歷史需要的是事實、客觀與中立,而非過多的情緒或是自我催眠。既然連立場較偏 藍營的《中國時報》在報導此新聞時,都承認新版教科書的用詞比較中立了,那一 堆媒體、政客、學者只能針對這些枝微末節的小地方來擴大渲染,不正凸顯出他們 最害怕的,正是史實的呈現!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曾韋禎 -- http://blog.roodo.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84.34
smayson:那為什麼不比日本時代與日治時代? 01/30 13:06
DavidSF:家裡老大人都說"日本時代" 01/30 13:09
Leika:"日本時代"才是最中立的說法 02/02 00:49
Leika:師大已經有教授在推了 但是不受某人青睞.... 02/02 00:50
KATSUO:成大陳信雄教授則是採「日季」一詞,能較客觀的描述那段時될 02/03 09:29
KATSUO:過去不是也曾出現「日領」一詞,可對照國中《認識台灣》 02/03 09:32
KATSUO:使用「清領」一詞之意義 02/03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