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Leika (裁作短歌行)》之銘言: : 本身是本省人、國文&歷史雙科任教,研究所也攻台灣史部分, : 謹從教育和社群等角度看此爭議變革... 就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來看。 雖然這是中小學,不過應該也是大同小異。 歷史教育的目標是: 幫助學生就時間脈絡來了解現在。 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 開闊胸襟。 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充實其生活的內涵。 向學生介紹歷史學科特有的方法,藉由探究歷史問題的練習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啟 發學生分析理解人類行為及人類社會的興趣及能力。 : 這個會本身就......本所教授也有一位在其中,實在是...... 用詞不精確、模糊,容易造成混淆, 相信沒有一個正常社會的教育會這樣做。 除非是專制國家的愚民教育,那就另當別論了。 閣下一開始就針對台灣歷史學會,還用這種語氣來「....」 就代表閣下一點就不是想要客觀第討論問題。 與文章開頭的「『謹』從教育和社群等角度」實在大有牴觸。 : 知道「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微妙關係的學者、老師們, : 相信都能看出其中真意......算是國家權力對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再介入 : (不見得是壞事、壞意識,但介入是事實...只能說"「愛國教育」本身就是政治"...) 課綱編在那邊, 結果王仲孚版的 二二八是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至為錯綜複雜,累積一年餘的政治不滿,持續的經濟危機與 失業問題,隔離半世紀所造成的文化藩籬,以及台灣民眾對新政局的失落感等,均 有以致之。但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因素卻是偶然性的。」 戒嚴時代是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基於國家安全需要,宣布自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二十日起,全省 戒嚴。舉凡民眾的的入出境、集會結社、遊行、言論、出版等原受憲法保障的自由 ,都得受到管制。至於金門馬祖地區,則劃歸戰地政務實驗區,實施軍事管理,居 民的自由和參政權受到更多限制。 大體而言,蔣中正總統時期的施政目標偏重穩定政局,不免威權。所以自由中國雜 誌的鼓吹民主憲政、雷震等人的籌組中國民主黨、文星雜誌的宣揚自由民主理念, 均未有顯著成果。」 這種寫的這麼隱晦又客氣的課本都可以賣了, 所謂「「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微妙關係」 一口咬定政府可以要求書商怎麼寫, 大概是出自閣下的想像吧! 畢竟王仲孚都還沒死呀~~~ : : 教部強調無關意識形態 : ...... : 會相信這話的人,應該都是教育、文史哲、政治媒體界的圈外人了... 吳昆財,這傢伙的立場大家都知道吧。 他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戰後國共談判與國家政權重建之關係〉 摘要寫到:「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制憲國民大會召開之前,在中國 有二個主要的焦點……」 其博士論文〈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華主張之分析,1947-1950〉。 都是用「中國」而非「我國」,也都採西元紀年。 看來這一位超級大中國派的人治學也是用你這種所謂「帶有愛台灣的意識型態」了, 哈哈哈。 : :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 : : 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 : 這樣的一元化思維,跟國編版何異?那為何又要開放審定版敎科書@@ 用詞精確一點,對邏輯的訓練有幫助。 中文本身就是不太有邏輯性了, 可以精確一點總是有好無壞。 這也叫做一元化思維? 閣下的認定真是迥異於常人。 : 歷史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詮釋的後人....問題是後世的在上位者所造成的。 : Ex.「日治」or「日據」?...... : 其實在台灣民間根本沒有這個問題...本省人(閩客)都說"日本時代"(不信的問公嬤) : ,只有政客與其文膽,會去玩文字遊戲...曾有某位歷史學者倡導中性且貼近民間的 : 「日本時代」做為教科書用語....但因為他是外省人!所以此議被排斥,甚為可惜~ 現在在史學界,就連近史所的一堆教授都用「日治時代」以求精確了, 那你這麼堅持用「日治」不太好, 似乎沒啥立足點。 大概只有草山那群遺老還會活在過去, 堅持使用「日據」。 還有,戰後的政府公文, 也是一大堆使用「日治時代」, 那是受國民黨黨化教育的第一帶開始出社會後的1960年代後, 「日據」才壓倒性地取代「日治」。 : : 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 再想想前述的「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的微妙關係吧.... : 知道教科書審定運作的應該懂我意思...... 再看看王仲孚編的課本吧。 : 1.就情感來說,孫文是否仍為我國人之國父,是有待商榷; : 但就理性來說,今天仍舊明文規定的國父,未經公投or國會修法,仍應承認之。 : (否則法律都不法律了...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 拜託跟我說哪個法有說孫大砲是國父? : 2.當時既然有省級單位,「全省各地」並無不妥(相對的,也要承認日本時代台灣州郡) : ;重點是文獻、史料的年代及其時空背景,應忠實之。(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態度) 那北高兩市、金馬地區怎麼辦? 「全省各地」是當今台灣社會被誤用得最氾濫一詞, 就連課本都亂用,那這種誤用你要延續幾百年? : :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 : : 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 1.「台灣地區、全省各地」若在文獻、史料的年代是如此用,就不必刻意更動, : 至於現在可以不稱之→但不表示既存歷史就隳滅之。 中小學課本不太容易出現史料。 : 2.「兩岸」是很中性的詞→地理角度之詮釋....即便日本教科書也有自稱日本四島者, : 難道這樣日本就被矮化為四島而非主權國家了嗎@@ 只有滿腦子政治、沒有史地情懷 : 的政客才會介意吧.......... 這一點都不中性。 為什麼你會覺得很中性? : 這方面我覺得可以變革→但這樣對台灣是一種文化損失.... : 「中國是台灣的一部份」,硬要切割...後果自由後人承擔... 你覺得是損失, 可是這樣很混淆, 可以精確為什麼要混淆呢? : (故宮文物的正當性就是一大爭議了) 有規定國家博物館只能收藏本國遺物嗎? 你扯這進來,不是泛政治化的示範。 : :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 : : 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 : : 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 : : 「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 這是很弔詭的變革,影響甚鉅,我非常反對:違反歷史真實面、過於政治化! : 余光中在彼岸的"原籍"是"中華民國",到了台灣還是ROC國民呀! : 今天若硬要編派"中國"於"福建省"之前,試問:他的"原籍"有變嗎?@@ : 是要改成台灣福建省永春縣還是怎樣.... 這值得商榷,應該是「生於」, 籍貫之觀念實在不精確, 我有空會跟戴寶村說一下。 : 至於「中外」遊客倒無不妥-目前還是中華民國,於法有據。 國內外比較精確一點。 中→國家概念。 外→位置概念。 用國內外比較符合語言的邏輯性。 : :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 : : 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 : : 「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 這點我也同意變革...但還是老話一句:要切割,就要承擔文化認同損失。 精確一點好。 不然為什麼吳昆財這個大中國的學者, 不用〈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我主張之分析,1947-1950〉。 難道他也有文化認同危機? : :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 : : 「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 : : 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 這點也沒啥問題....反正真的是中國的古人....讀者以前知道,未來也知道.... : (真是多此一舉= =") 這些詞彙所指涉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中國古人, 那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 回到歷史教育之目標。 第一,幫助學生就時間脈絡來了解現在。 所以教育的實況化很重要, 你書中用了一堆其奇怪怪、語焉不詳又積非成是的辭彙, 對於現在的理解,是阻礙。 第二,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台灣文化不僅是來自中國文化, 若只獨厚中國文化之部分,顯然有問題。 第三,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 在這之前,有一個清楚、精確的描述方式, 是建立對等互重的開始。 第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無關。 第五,向學生介紹歷史學科特有的方法,藉由探究歷史問題的練習來訓練學生的思維 ,啟發學生分析理解人類行為及人類社會的興趣及能力。 這個能力的前提是邏輯清楚。 以往那些模糊的表述方式,是很難達到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