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438.php?Lang=zh-tw 專題名稱:從台灣客家到東南亞客家:社團經營模式的異同(同步線上直播) 主講人:利亮時(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客家人從中國南方的省份向外移民,而臺灣與當時的馬來亞 都是客家移民落腳的地方, 而就移入的時間來看,臺灣始於清朝初年,而馬來亞則是在清中晚期。由於兩地的社會形 態不同,這亦使客家人在兩地的發展有明顯的差別。在社團組織方面,會館是東南亞客家 人重要的社會組織。在東南亞,特別是馬來亞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會館的類別也衍生 出很多種,有地緣會館(包括省、縣甚至鄉層級),有以姓氏為主的虛擬親屬或血緣會館 ,也有以行業別來分類的業緣會館。本文所談的客家會館或同鄉會主要係以地緣團體為主 。會館除了有互通資訊、聯誼之外,相當程度也有自保的功能,在現代國家尚未發展的年 代裡,會館具有保護同鄉生命與財產的功能,或將客死異鄉的同鄉運回原籍安葬,從中可 以看到會館在移民社會具有相當大的功能性。隨著東南亞區域,如馬來亞、新加坡與印尼 等地在二戰後民族意識高漲,紛紛宣佈獨立建國,而會館功能亦隨著這些國家的獨立而有 所改變,不同的國家與不一樣的政策影響則讓會館的發展有著歧異之處。以馬來亞為例, 在獨立建國之後,會館的功能雖然有些改變,但在獨尊某族群政策的影響下,會館仍然是 華人社會的支柱和族群教育的維護者,基本上與英殖民時期的差異不大,反觀新加坡在建 國後,會館的功能就逐步被政府所取代。清中晚期的臺灣,汀州人移入淡水建立信仰中心 鄞山寺,該寺除了是信仰寺廟外,亦兼具照顧汀州人的汀州會館,這種形式十分類似東南 亞的會館之發展。然而汀州會館並沒有如東南亞的會館,其功能性逐漸擴大,反而是在汀 州移民減少後,又退回到信仰中心的位置。這種有異於東南亞會館的演變與臺灣的社會型 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mail protected]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36.1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698640400.A.1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