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1270152.aspx 台博館特展探森林遊憩風潮 窺1940年代登山客裝備 2023/11/27 15:30(11/27 15:56 更新) https://i.imgur.com/0a4RMYJ.png
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出「林野:力的交界」特展,以日治時期出現的「林野」一詞作為台灣 環境史關鍵字,將展覽聚焦民眾熟悉的淺山地區,並爬梳清代時期以來的林野故事,探究 台灣森林遊憩風潮。圖為1940年代登山客裝備,除有照明燈、防護帽還有鐮刀。中央社記 者王寶兒攝 112年11月27日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7日電)陽明山賞櫻、合歡山看雪或登百岳,都是現代人不陌生 的休閒活動,但山林卻曾是不易走入的禁地,台博館以「林野」為題推出特展,其中探究 台灣森林遊憩風潮,還可見1940年代登山裝備。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天舉行「林野:力的交界」特展開幕記者會,策展人、國立台灣大學地 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表示,展覽希望呈現出「林野」的概念,以他自身學習經驗 為例,曾認為百岳才是台灣最後的荒野,陽明山、合歡山等淺山早被破壞殆盡。 洪廣冀說,但漸漸認識家鄉後,視野有所改變,了解到位於台灣歷史核心的地方,不會是 那些距離社會非常遙遠的山脈,反而是幾百公尺、闊葉樹種生養的區域,同時也是原住民 主要生活的區域,這些被高度干擾的地景,才能感受到林野的複雜與多元。 相較於歐美環境史多以荒野、鄉間為核心概念,策展團隊以日治時期出現的「林野」一詞 作為台灣環境史關鍵字,將展覽聚焦民眾熟悉的淺山地區,並爬梳清代時期以來的林野故 事。 策展團隊運用3幅畫標示「林野」歷史面貌,以19世紀末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督導繪製的 風俗圖「番社貿易圖」而言,畫中背景為山區與平原交界處,且有漢人或平埔族人與原住 民族在交易,彰顯地域與族群間的微妙地帶。 到了日治時代,日本總督府意識到台灣森林資源豐富,因而透過不同法規開始管理山林, 「林野」一詞因此出現於1895年頒布的法規「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展覽展 出畫家郭雪湖的「圓山附近」,畫作左下方有個「第四號」保安林界碑,以筆觸見證總督 府保護林地資源的歷史。 畫家陳澄波在1936年繪製的「滿載而歸」則反映林業時代樣貌,畫中有艘駛入港口的輪船 ,水面則漂浮著等待加工的原木,背景源自總督府將檜木輸向日本同時,也自日本輸入松 杉材。 展覽中也展出1940年代登山裝備,以現代視角回顧,台灣森林遊憩風潮可追溯至1920年代 ,當時為日治期間,日本興起國內公園設立論戰同時,台灣都市規模成長,也掀起設立國 立公園的呼聲,阿里山、太魯閣與大屯山國立公園因此設立;1930年代起,加上原住民移 住、近代林業等政策推展,山林更為親人,於是引起登山、健行風潮。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即日起於台博館鐵道部展出至2024年10月13日。(編輯:張雅淨 )112112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15.20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701093917.A.9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