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2203001.aspx 黨國特務眼線下 那一段台灣意識在美國萌芽的歷史 一張44年前泛黃的黑白照片,20幾個台灣留學生的笑容穿越了時空,凝結在一本2023年出 版專書封面,作者鄭昕是照片裡兩歲幼兒。她花12年時間寫成這本書,要為父母一代「最 獨特的一群台灣人」留下歷史。 中央社駐洛杉磯特派員林宏翰 2023/12/20 19:26(12/21 16:57 更新) https://i.imgur.com/pPeYuOm.png
1970年代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受到國民黨政府海外特務的監控,因此發展出一套緊密的社交 關係,「政治活動與社交活動經常融合在一起」。(鄭昕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 傳真 112年12月20日 這本書名是「X島嶼:台灣留學生、校園間諜與冷戰行動主義」(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11月21日由華盛頓大學出 版社(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出版。 在美國書店裡,台灣相關出版品不多,這一本學術研究更是罕見。 作者鄭昕頗有使命感,認為這是一個開端,把台裔美國人打造身分認同的歷史放進美國研 究的領域內。書中針對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戒嚴時期到美國留學的理工、醫學和科 學領域的學生,呈現他們在美國校園如何受到國民黨政府的特務監視,同時發展出懷抱理 想又富有創意的政治行動。 https://i.imgur.com/do209yD.png
加州克雷蒙特(Claremont)斯克里普斯學院( Scripps College)教授鄭昕(Wendy Cheng)父母來自台灣。她出書研究父母一輩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發展「台灣意識」、積 極參與政治活動的歷史。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攝 112年12月20日 47歲的鄭昕(Wendy Cheng)任職於加州克雷蒙特(Claremont)斯克里普斯學院( Scripps College)亞美研究系,擁有哈佛大學英語學系、柏克萊大學地理學碩士、南加 州大學美國研究博士學位,專長是批判地理學、種族及族群研究。 在大片落地窗與書牆圍繞的辦公室裡,與鄭昕的訪談從書本封面那一張黑白照片聊起。照 片裡還是2歲幼兒的她在母親的懷抱裡,照片一角手寫標記著拍攝日期1979年5月6日。 鄭昕說:「那段歷史在美國仍然很少有人知道,我想至少我可以當這個起頭的人,趁著很 多走過那個時代的人還在,他們可以講述他們的歷史,因為很多只是被當成他們個人的歷 史。」 鄭昕的父親鄭德昌、母親賴淑卿正是1970年代留學美國的台灣學生。她的童年就在這樣的 台灣人聚會中長大,也促使她學成之後,在她專長的人文社會領域,把父母這一代台灣人 在美國的獨特經驗寫成一本學術研究。她花了12年時間,訪談超過30名當年的留學生。 這本書從冷戰的背景寫起,當時美國正在打造世界強權的地位,地緣政治上支持在台灣的 中華民國政府,使台灣的工程、科學、醫療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到美國留學。當時台灣仍然 屬於戒嚴時期,這群學生來到了自由的美國,校園反戰、黑人民權運動的氣氛濃厚,很多 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政治意識。 鄭昕說,這個世代的留學生雖然多是理工領域,但到了美國之後感受到校園的自由風氣, 接觸到許多原本在台灣無法碰觸的書籍。 她以台灣革命黨創辦人洪哲勝為例,他到美國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50美元買一張灰狗巴士 的車票,搭著巴士到各個美國大學裡的亞洲圖書館,閱讀所有可能吸收得到的資訊,不管 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關於台灣的歷史。 鄭昕說:「這樣的經驗形成了一種政治覺醒,他們更加瞭解台灣在戒嚴下遭受的壓迫,他 們想要為了台灣人的身分認同而奮鬥,想要追求台灣獨立。」 這個世代的台灣留學生,許多人投入政治運動,除了思想受到美國自由學風的啟發,另一 方面,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外的監控與壓迫,也讓很多人原本對政治沒有特別的熱 衷,後來為了反抗壓迫,意外成了政治活動家(Accidental Activist)。 鄭昕從訪談與美國與台灣大學收藏的檔案資料中發現,在美國政府的默許之下,1970年代 國民黨政府幾乎在美國每一所大學的校園都布有眼線,專門監控台灣留學生,每個人的交 友情形、參與社團都留下檔案紀錄。 鄭昕認為,國民黨政府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使這一群留學生對政府不滿,發展出更強的 台灣認同。 鄭昕指出,國民黨政府的特務擅長用「殺雞儆猴」的手法恐嚇留學生,陳文成事件就是其 中一例,「這群學生在美國享有更多的自由,對這樣的壓迫更加反感,很自然發展出台灣 人不想要被外人統治的抵抗心態。」 鄭昕的書中提到,國民黨政府利用全美各地的領事館,監控學生的行動,甚至圖書館都有 線民,回報學生借了什麼書,在歷史檔案中發現,當時的特務會監聽留學生與家人的通話 ,留下文字抄本。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擁有反抗意識的台灣留學生發展出一種非常緊密的社交關係,使用 富有創意的方式互相串連。 如同書本封面的烤肉聚會,鄭昕說,那一代留學生的「政治活動與社交活動經常是融合在 一起」,1979年在後院烤肉的這一群人,同時也是全美台灣人權協會的成員,當年底台灣 發生美麗島事件,他們在美國發聲、呼籲救援政治犯。 在社群媒體發明之前的1970年代,在紐約的楊宜宜、張富雄利用電話答錄系統,發展出「 台灣之音」(The Voice of Taiwan)做為通訊平台,把台灣或同鄉會的消息錄成語音, 海外台灣人只要撥打這電話就可以聆聽最新的消息。 https://i.imgur.com/omXUZJx.png
1973年留學美國雪城大學的林文政指出,當年台灣留學生面對國民黨政府的監控,透過打 壘球這樣的體育活動,建立緊密的社交網絡。(林文政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傳 真 112年12月20日 1973年到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攻讀化工碩士的林文政今年78歲,他是鄭昕 書中的受訪者之一。他接受中央社訪問回顧當年,台灣留學生透過體育活動,組成壘球隊 ,跨州比賽認識了很多朋友,打球之餘住在朋友的宿舍當中也是談論政治的時機。 林文政說,1973年到美國的時候「氣氛很恐怖」,只要加入台灣同鄉會,就會受到國民黨 政府的特務恐嚇,很多人因此對政府反感;雖然壘球隊沒有明顯政治目的,但球友都有相 近的理念,相互關係很緊密。 林文政曾任職埃克森美孚(Exxon)石油公司,後來擔任台灣人社區報紙「太平洋時報」 社長,致力為台裔美國人社群留下歷史,他認為鄭昕這本書也在紀錄歷史,讓日後的台灣 人知道「在台灣最封閉、黑暗的年代,有這麼一群人,不計自己的生命安危與前途,投入 政治活動,也為台灣日後民主化保存動力。」 鄭昕在這本書中,把台裔美國人身分認同的形成,放在更大的歷史架構中來看,當時的冷 戰背景,美國支持蔣介石的獨裁政權,默許了國民黨政府對海外學生的監控,那一個世代 的台灣留學生,存在著一種矛盾心態,他們對抗國民黨政府,但卻不反抗支持國民黨政府 的美國。 鄭昕把這樣的批判意識放在書名上,X島嶼(Island X)來自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軍文 件,當時美國一度計畫要攻打台灣,為了防止日軍竊取計畫,所以使用X做為代號。 https://i.imgur.com/PAxWFFT.png
台裔學者鄭昕(Wendy Cheng)新書「X島嶼:台灣留學生、校園間諜與冷戰行動主義」( Island X: Taiwanese Student Migrants, Campus Spies, and Cold War Activism)研 究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戒嚴時期這一批到美國留學的台灣學生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 海外監控下發展出政治意識。(鄭昕提供)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傳真 112年12月20日 鄭昕說,在本書開頭引用這個史實是為了凸顯了美國長期以來,利用台灣來獲取自己的政 治、戰略利益,上一代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求學、生活、就業、享受自由,但同時遭受國 民黨政府的壓迫,這源自美國的默許,這樣的矛盾關係,也變成台裔美國人歷史的一部分 。 不同於「台灣是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棋子」這般通俗說法,鄭昕強調,她對 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思考角度不是兩極化的選項,不是要去依靠任何一個超級大國。 她認為,透過她對上一代台灣留學生投入政治運動的歷史爬梳,揭露台裔美國人身分認同 的形成過程,「我們應該把台灣人的身分認同,理解為更長期的一場反殖民鬥爭,把台灣 人的歷史與拉丁美洲、亞洲等有共同經驗的人民串連起來,這些民族也受到超級大國的勢 力影響。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台灣人要的是什麼?不是去考慮美國或中國的利益是什麼。」 (編輯:陳慧萍)1121220 黨國眼線下 台灣意識在美萌芽的歷史|中央社影音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UoDiojIf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16.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703251137.A.A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