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28/today-life7.htm 《客語教學危機與展望系列二》搶救客語 創造誘因鼓勵學習 今年,「客家母語運動」將邁入第十八年,學校客語班級卻大幅銳減,客語傳承面臨另 一種衝擊,總統府資政鍾肇政沉重呼籲,「出現這種現象,必須先反省自己,尤其客家 家長,一定要為客家後代發聲、向社會抗議。」 就是為了讓孩子聽得懂祖父母的語言,出身高雄美濃的客家媽媽邱秀莉,移居台北多年 ,女兒在學校沒有客語課可以上,她就執意在家裡用客語與丈夫、小孩對話。 十幾年下來,儘管家裡人都受不了而拒絕以客家話和她說話,但她的女兒李俐瑩,卻在 小三到小六都拿下全校客語演講比賽冠軍。母女倆更一起報名全國客語認證考試,成為 罕見的母女檔。 邱秀莉強調:「客家人不能忘本,教育部口口聲聲說要推動鄉土母語教學,卻放任客語 教學自生自滅,客家人一樣繳稅、盡公民義務,如此待遇實在不公平。」 推動教學 縣市首長責無旁貸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副理事長沈鳳雲表示,縣市長如能多給予學校鼓勵,例如為校長 、老師考績加分,或提供經費補助,辦理客語演講、歌唱比賽,激發學生學客語的榮譽 感。「必要時,家長應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向民意代表、縣市長施壓,要求培訓教師、 積極開班;當初台北市客委會就是這樣爭取來的。」 政治大學副教授彭欽清質疑,中央與地方客委會花太多錢舉辦爬山等無意義的熱鬧活動 ,如能用在客語教學,就不必擔心資源不足;客委會與教育部應該普查哪些學校沒有提 供客語課?並應定期跨部會報,協助學校解決問題。 客家籍的考試院考試委員徐正光建議,要提升客語使用人口,就要把客語納入正式教育 體制,不是像現在沒有強制,也不是必修課。此外,政府應鼓勵到客家社區服務的公務 員或其他行業人員,要學會客家話;事實上,考試院目前就有類似構想,但還有待具體 成形。 學者建議 制定法令落實教育 台師大國文系講師張美煜曾在教育部鄉土教學評鑑委員會中疾呼,要使客語起死回生, 必須制定明確法令,甚至必須考慮從工作及升學制度上去創造「利多」誘因,讓學生更 有主動學習的意願。 例如基層人員特考、甚至國中小教師甄選,都應明文規定,成績相同者,以能說客語者 優先錄用,尤其在客家人較集中的社區,公教人員的選才,應該顧及「顧客」常用母語 的需求。 國內為確保原住民族語流傳,教育部及原民會已宣布九十六學年起,原住民學生須取得 族語認證才能加分升學,已使得原語班級大幅成長,今年較去年增加七百多班。 不過,在外商企業擔任主管的何先生,雖是客家人,卻不贊成以比例加分方式鼓勵大家 學客語,擔心現今升學制度是「分分計較」,可能會引起其他族群反彈及爭議。 他建議,不妨請各縣市多辦理客語演講、朗讀比賽,競賽成績可作為學校甄試加分項目 ,此外,也可比照英檢,鼓勵客語認證作為大學客家語文相關學系優先錄取依據。 鄉土語言 應擴大為多元學習 「要挽救客語免於流失,教育部應該明文要求,鄉土語言教學政策,在沒有考試壓力下 ,應該從單一語言的選修,擴大為多種語言的融合學習,讓下一代真正了解國內所有不 同族群」。 清大社會系教授張維安認為,台灣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英語課,但實際運用的學生並不多 ,因此,教育當局不必奢求小孩上一週一小時的鄉土語言課就會講,而應設計成認識鄉 土文化的工具,課程應有更多元設計,變成大家要一起上的課,不是客家人學客家話、 閩南子弟講閩南話而已。 就如芬蘭、比利時等歐陸小國,哪個不是多語言學習?以前台灣的客家人,也是為了生 存需要,從小就學國語、閩南語、英語甚或日語。 據指出,高雄縣早已察覺國小閩南語班與客語班差距二十五倍的懸殊失衡,計畫這學期 起,針對學校開辦第二種鄉土語言進行補助,每堂課補助三百二十元鐘點費。 學者專家們多認為,「鄉土語言教學的真諦,應該是鼓勵學生接觸多語言學習,不只學 自己的母語,更要放開心胸,去了解每一種在台灣有流傳的語言」,閩南人能學會一些 客語對話,客家人能以閩南語溝通,也要能以原住民語打招呼,族群融合才能透過教育 而有真正的實踐。 (記者謝文華、袁世忠、郭怡君、申慧媛、劉力仁、朱有鈴、黃以敬、溫春華連線報導 ) -- http://blog.yam.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