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incereBob (誠實老包)》之銘言: : 標題: Re: [請益] 本能寺之變後北條的態度 : 時間: Thu Jan 13 15:05:33 2011 : : : : 前文恕刪。 : : 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北條家決策速度緩慢,不如說是家風短視近利所致。 : 很多北條家的決策真的讓人看不懂也不敢領教。 : 譬如御館之亂,明明就想要扶植景虎整碗捧去,可是又吝於出兵相助。 : 情商武田家出兵本來是一著好棋,可是勝賴也不是笨蛋。 : 哪有人家幫你打仗死人,可是一點好處不分人家的道理? : 後來武田家決定退兵暗助景勝派,如果你北條積極一些, : 幫景虎凹個劃土而治、最起碼率眾退到上野不用切腹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 結果北條家還是沒採取什麼積極行動去協商調解,景虎死了又要怪別人, : 坦白說相當不近情理。 : : 後來因此和武田家翻臉,改和織德同盟就更是智障。 : 武田和上杉是北條家的屏障,如果北條選擇龜在兩家之後, : 三方加起來約四百萬石的領土,要對抗織德七百萬石不是沒有機會。 : 畢竟西方還有毛利、長宗我部、本願寺和雜賀眾分掉織德一半軍力。 : 北條家的短視選擇,讓武田家被滅、上杉家陷入腹背受敵, : 還讓瀧川當上了關東管領,北條差點就要和勝賴、景勝一起去領便當。 : 可以說北條最終被滅,不是在豐臣崛起之時,而是早在1582年就埋下敗筆。 : : X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202.174.152.107 : 推 duomaxlee:我也搞不懂北條家在想什麼東東(攤手) 01/13 15:16 : 推 obov:畢竟氏政沒他老爸那個梟雄的頭腦 沒辦法喇 01/13 15:23 : → tigertiger:個人利益不全等於家族利益 01/13 15:25 : → tigertiger:現在都是整盤棋在看 用天下人的角度... 01/13 15:30 : 推 UtsuhoReiuzi:剛好在看天正記 這不就是勒羅陀海戰 衝一半又撤模式 01/13 15:49 : → UtsuhoReiuzi:嘛?(ry 01/13 15:49 : → SincereBob:當兩百萬石大諸侯還不懂看整盤棋活該死一死好了 01/13 16:39 : 推 a7v333:御館之亂北條不派兵,不是因為被佐竹牽制住的關係嗎? 01/13 17:36 : → bloodrose23:樓上少算了里見 結城 宇都宮 那須... 01/13 17:47 : → bloodrose23:除了千葉以外 北條可是貨真價實的關東公敵 實際操控範 01/13 17:47 : → bloodrose23:圍也只有相模伊豆和一部分武藏 01/13 17:48 : → tenka92417:氏政時期武藏應該已經算是北条的勢力範圍,另外勢力擴張 01/13 19:48 : → tenka92417:到南上野,南下野,下總2/3國,北上總一部分 01/13 19:50 : 推 DrPeace:對北條這種區域霸權 讓中央維持越久的動盪是越好 01/13 20:02 : → DrPeace:他先是讓武田倒向上杉 接著又是幫織德擴大版圖 01/13 20:03 : → DrPeace:最後的機會 又讓瀧川敗亡 加速秀吉的整合 01/13 20:04 : 推 DrPeace:氏政是真的搞不懂天下人跟他的差距才會如此決策 01/13 20:06 : → saviora:這就是不知道茶泡飯該加多少 無法拿捏現況 01/13 22:55 : → LUDWIN:因為決策模式的關係啊,少少的反對就會影響決策的進度 01/13 23:04 : 推 LUDWIN:又想當天下人又想當好人XXD 01/13 23:06 : 推 kalsu:北條家不是一直著眼在關八州的統治權上嗎? 01/14 06:28 : → kalsu:或許真的把這個地區誤認成是銅牆鐵壁才會做出那些決定吧... 01/14 06:29 : 推 ssssk:北條的版圖在氏政這代擴展到最大...可惜免不了被滅的命運 01/14 07:31 : 推 isaluku:短視進利+1 01/14 10:29 : → isaluku:再加上家中愛嘴砲愛開會 本來有點會開了變不會 01/14 10:30 : → Griffey168:倒向織德同盟,我倒覺得不見得是錯。(西瓜偎大邊) 01/14 12:45 : → Griffey168:但後來又不肯像家康一樣,向猴子屈服。就前後矛盾了 01/14 12:45 : → SincereBob:國際關係理論有balance or power和bandwagon兩種理論 01/14 12:56 ^^^^^^^^^^^^^^^^ ^^^^^^^^^ : → SincereBob:為避免霸權宰制,現實主義假定大家會團結抵制霸權興起 01/14 12:57 ^^^^^^^^^^^^^^^^^^^^^^^^^^^^^^^^^^^^^^^^^^^^^^^^^^ : → SincereBob:事實上卻有不少國家選擇偎大邊。問題是信長欲征服全國 01/14 13:00 : → SincereBob:北條要圖強就是讓景虎吞掉上杉再求完全制霸關東 01/14 13:02 : → SincereBob:其次是維持甲相越三國同盟,以專注制霸關東 01/14 13:03 : → SincereBob:最後北條會把自己弄成這種德行,真的是笨得可以 01/14 13:04 因為時間終於比較充足,所以比較有時間一次回文。 歐洲中心的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在東方國家的適用性如何是頗有疑問的,這特別是現實主義 ,尤其是破綻百出的權力平衡理論,最好還是不要隨便套用在東方國家的歷史,不然會發 現破綻實在是更大,能夠解釋的東西很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現實主義並不重視行為者 的內在差異,也不重視文化、政治制度等曾面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最重視的是以國家權力 分配所形成的國際體系結構型式對國家行為的影響。從Kenneth W. Waltz以來的結構現實 主義都是這一套,往後的學者只是不斷加入其他一些科技、自然地理之類的變數,來修正 Waltz的模型,可是最根本的還是都維持不處理國家制度、文化、決策過程對國家行為的影 響,視決策過程為「黑盒子」;也不考慮國際體系與英國學派(English School)或建構 主義(Constructuvism)所稱的「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之間的差異,我們 可以原諒他們的這種作法,因為他們追求的是類似經濟學理論的「簡約性」。但是無庸置 疑的是,大多數經濟學理論並不涉及結構現實主義所追求的,要建立能夠解釋絕大多數國 家行為的巨型理論,它們探討的是比較有限的範圍,也比較少探討國家這種複雜的社會行 為者的外在行為。這種先天研究目標與性質上的不同,就注定使Waltz以權力為最主要基礎 與唯一變數的模型在應付實證研究時有很大的缺陷,原因就出在國家本身的性質與上述的 非物質變數對國家行為確實還是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權力或地理等物質變數是非物質變數 的下層基礎,理念等因素雖然不可以違背物質基礎,否則會使國家受害(Alexander Wendt) ,但是一如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Realism)所指出的,國際體系可能對國家大戰略 的長期方向有最大的影響力,但是中短程政策走向還是受到其他國內因素的支配,而且很 重要的是,國家「權力」的增加並不等於政府「能力」的增加,權力必需透過政治制度的 承接才能變為能力。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這代表結構現實主義其實根本不重視國家的歷史研究或外交史研究。 他們要的只是從某個國家或特定時期的區域外交史當中尋求能夠支持他們理論假設的證據 ,但是國家行為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不是他們所重視的。可是當我們在探討某一個國家在特 定時期有什麼重大決策時,結構現實主義的這種歷史研究方法會變得非常不適用,因為國 家在做決策時絕不是只考慮特定變數而已,縱使有這種個案也只是非常少數,而且通常適 足以作為決策研究的反面教材。簡單但是嚴苛的說法就是,結構現實主義無法或很難作為 歷史或戰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否則會出現漏洞百出的結論。真正適合涉及決策過程的 作為歷史或戰略研究的國際關係理論,是戰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與批判性地緣政 治學(Critical Geopolitics)。前者有兩大方向,一種是偏向社會學與文化學的建構主義 戰略文化研究,毫不重視構成文化的下層物質基礎,例如地理;第二種則是歷史學派的戰 略文化研究,其研究變數就反過來,比較重視物質基礎的影響。至於哪一種比較適用,那 就要看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如何了。舉例來說,建構主義最著名戰略文化研究者的Ian Johnston對戰略文化的定義是首先必需回答你所研究的對象針對下列三個問題的觀點: 戰爭的作用是什麼、敵人的威脅及其性質、使用武力應付國際威脅的效用如何;回答完 這三個問題後,自然就會依照上述問題的邏輯形成一系列的大戰略偏好,而如果我們發現 研究目標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中都有類似的戰略偏好(發現的方法是依靠大量的戰略文獻分 析,從文字符號中發現是否有所「傳承」,例如中國武經七書中常見的「仁」這個字,當 然也包括其他國防與政治制度,例如中國的長城),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經常出現的符 號就是這個研究對象的戰略文化。至於歷史學派的定義比較沒那麼複雜,最被人接受的 Ken Booth的定義是「國家用來適應環境,與解決威脅、使用武力等相關的傳統、價值觀、 態度、行為模式、習慣、象徵、成就與特別的方法」。 批判性地緣政治學不同於以上的國際關係理論,雖然它與傳統地緣政治學、現實主義與戰 略文化都沾得上邊,但是它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批判性地緣政治學是對古典與新古典地緣 政治學的批判,但是為了做到批判,它首先得對特定時代的國際背景、國家地緣政治環境 以及國家歷史有深入的理解,然後再透過對研究對象(通常是個人的戰略或地緣政治思想 )的大量文獻研究來理解他的想法,由此瞭解為什麼在某個時代會出現那種決策。由此遂 衍生出批判性地緣政治學著名的「地緣政治密碼」(Geopolitical Code),這個是一組以 國家的地理環境為基礎,與其所面對的戰略環境密切相關的密碼,簡單的說,其概念就是 「政府對其他國家所做的政治的與地理的戰略假設,地緣政治密碼為國家定義出利益,指 出國家利益威脅的本質與所在,決策者則據此制訂出適當的外交政策,其操作層次包含周 邊(local)、區域與全球等三層次,周邊層次是對周邊國家的評估,這是每個國家都有的密 碼;區域層次則是那些想將力量超越周邊國家,投射至其他同一區域的國家的操作密碼, 因此外交政策包含區域地緣政治密碼的國家數量就比較少;至於全球層次是有能力將權力 投射至全球大部分地區與國家的強國才擁有的。」因此地緣政治密碼包含對國家邊界之外 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與潛在威脅評估,因此不僅是戰略菁英對世界秩序的觀點,也反映出戰 略菁英對本國整體國力與戰略環境的認知。 對國際關係理論的適用性說明暫時到此,以上的說明不是說物質因素不重要,正巧相反, 物質因素還是對大部分國家行為的分有很高的重要性,但是本版既是歷史群組之一,顯然 必需考慮到其他真正以歷史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論。 接下來回到本題。 2010年四月有一本博士論文 The fail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Warring States Japan, 1467-1590 作者叫做Philip A. Streich,指導教授是有名的現實主義學者Jack S. Levy。這位 Streich老兄開宗明義就說了,權力平衡是歐洲國際關係史之下的產物,出了歐洲根本 很少適用,尤其是在東方的中國跟日本,因為這兩個區域國際體系都從多極與小國林立走 向霸權式的大一統,最後甚至成為單一民族國家。可見得權力平衡在東方相當不適用。 除了這位Streich老兄之外,許田波(Victoria Tin-bor Hui)與黃柏維也都運用過中國的 戰國時代來探討現實主義權力平衡邏輯的適用性。 基本上,權力平衡理論認為國家會聯合起來平衡潛在霸權的假設有很大的缺陷,但是國家 的聯盟行為除了平衡之外也不是只有扈從(Bandwagon),還有John J. Mearsheimer最著名 的推卸責任(Buck-Passing)假設,這反而是所有國際體系中最常見的聯盟行為,特別是在東方。 原PO最後在推文所說的就是Buck-Passing的標準行為,讓其他國家抵抗潛在霸權的擴張 壓力,自己躲在聯盟後方培養實力,追求己方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行為在中國的戰國時代 有最淋漓盡致的展現,但是到後來卻反而變成秦國統一整個體系。日本戰國時代的例子則 比起中國稍微差一點,差別只在無論是織豐政權或最後的德川幕府都沒有形成像秦國那樣 的完全掌控,但比起權力平衡邏輯盛行的歐洲,日本也算是一個重要的反例。 Stephen M. Walt曾經解釋過為什麼平衡難以形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行為者的利益各不 相同,再加上地理的分割,所以要形成集體行為非常困難,也因此Mearsheimer主張平衡 只有在兩個情況下才會壓過推卸責任,成為各國的共同對外政策,那就是體系結構為明顯 的兩極與不平衡的多極,前者是找不到潛在的推卸責任的對象,後者是因為體系結構極端 不平衡,小國聯合起來的力量可能頂多只跟前在霸權差不多,因此只要一推卸責任就會立 刻遭到潛在霸權的毀滅,故只有聯合起來平衡潛在霸權才能維持本身的生存。 但是現實主義的結構與平衡理論能夠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行為者對體系的長期發展趨勢 有充分的認知,以及對權力分配現狀的偏好。大家常說的理性行為者其實相較之下沒有那 麼具重要性,因為每個行為者的大多數決策其實都經過計算,那麼要如何說行為者不理性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法國在1867年、英國在1870-71年,還有俄國在這兩場戰爭中都坐視 普魯士擊敗奧地利與法國,結果最後導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義大利完全統一,以及 奧地利帝國的弱化,其結果是改變全歐的權力平衡態勢,奧地利無法獨力抵抗俄國的西進 ,全歐又都害怕德國的強大軍力,但德國卻害怕自己被包圍,法國又處心積慮要報復,結 果是最後在1914年終於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想一想如果普魯士在1867年沒有打敗奧地 利,或在1870年沒有戰勝法國,英國不會跟德國爆發海軍競賽、普俄不會化友為敵、法國 更不會與普魯士為了亞洛兩省結下世仇那麼當時的英國、法國、俄國的決策有誤嗎?不理 性嗎?但若大家去翻閱外交史,書上通常又會跟你解釋如果當時德國沒有統一,法國可能 會再成為歐洲霸主。所以結果是各國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過另一番理性計算。 現在以Mearsheimer的推卸責任邏輯回到後北條家的例子,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當時氏政以下 的北條決策階層對1577年之後的戰略路線的真正看法。但是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要求北條 家瞭解天下大勢就是信長意欲而且也有足夠能力統一日本,這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再者 ,假使北條真的理解到信長的野心,那他想要實行原PO說的推卸責任方式有極大的困難, 因為: 甲、相、越三國的利益本身有很大的衝突,然而織田對三國的威脅卻有程度極大與極 小(根據popo大的說法,織田對北條的威脅趨近於零)的落差,所以要形成同盟是很困 難的事情。退萬步言之,就算北條完全瞭解織田在滅武田與上杉之後會接著滅他,但 要甲、越兩國去替自己擋織田,然後本身專注於關東制霸,如LUDWIN大所說,區域政 權如果想維持獨立或半獨立狀態,作法便是使那些可能建立一個中央政府的強大勢力 之間維持戰亂態勢,然後自己盡量提高國力以求更多籌碼。可是反過來說,武田與上 杉對於關東也有自己的利益,縱使織田的威脅很大,但叫他們讓出關東的利益,替北 條擋織田看起來似乎更像是違反他們自己利益的作法。北條若沒有相對付出很大的犧 牲,同意讓出很多可能北條原來不願意給予武田或上杉的利益,是不大可能讓甲、越 兩國同意替他抵擋織田的。 那麼北條在1577年甚至1582、1588年之後的戰略決策是短視近利嗎? 首先,從批判性地緣政治學的觀點來說,我們首先必需瞭解北條決策高層的戰略共識,亦 即他們的「地緣政治密碼」,簡單來說也就是北條如何定位自己、上杉、武田與織田甚至 後來的豐臣以及德川等大國之間的定位,是否北條認為自己與這些國家特別是織田與豐臣 相比是弱國?是否北條認為以關東的地緣政治形勢、自己在關東的物質勢力與號召力,身 為一個當時日本獨霸一方的百萬石勢力,足以使其依靠關東與這兩大國對抗?如果前者的 答案是肯定的,而後者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北條應該採取與織田或豐臣友好的Bandwagon 政策;但如果答案是反過來,那麼北條極可能會採取敵對態度,但如何敵對、何時發生敵 對,則不得而知。甚至與織田聯合滅武田也未必是短視近利,撇開勝賴在1577年的作法是 否違背信玄以來的相甲同盟不提,如果當時織田對北條的威脅甚低,那麼即使北條意識到 織田未來可能是一個潛在大敵,滅武田可能也是一個理性決策。舉個中國戰國時代類似的 例證就知道了 在公元前284年秦、趙、燕、韓、魏五國攻齊之前,齊國原本是協助受秦國進攻傷害最大的 韓、魏、楚三國抵抗秦國的最大支柱,孟嘗君還曾發動齊、韓、魏三國同盟攻入函谷關, 脅迫秦國退還曾經攻取的韓、魏兩國土地。但是當齊國在公元前286年攻滅當時擁有整個體 系中最富庶經濟地區的宋國之後,韓、魏卻都參與了五國攻齊,其中魏國趁機奪取了齊國 攻下的宋國故地,設立大宋、方與兩郡;楚國雖然沒有參與攻齊,但也收回本來被齊國拿 走的淮北舊地。齊國差一點被滅,雖然後來田單富國,但已經元氣大傷,難以像過去那樣 作為韓、魏、楚三國抵抗秦國的支柱。這樣看起來,三國的作法極不明智,但事實可能是 ,雖然五國攻齊之後秦國繼續攻打韓、魏、楚三國,特別是魏國,但魏國由於奪取了富庶 的宋國土地,所以還是有很強的力量與秦國對抗並堅守,並在公元前269年間接協助趙國 在閼與之役大破秦軍,甚至還在公元前257年主導了信陵君救趙的戰役。所有這些力量的 來源都是魏國參與五國攻齊之後所得到的,因此公元前281年楚國策士認為魏國還是與秦 、趙、燕並立的四大強國,不然以信陵君描述的「秦十攻魏,五入國中,邊城盡拔,文台 隳、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於陶衛之交,北至於闞, 所亡乎秦者,山南山北,大縣數十、名都數百。」雖然這誇張了點,但不知道的人還會以 為魏國再不了幾天就要被滅亡,可是事實上魏國卻又撐了幾十年。 所以北條與織田聯合滅武田不一定短視近利,北條如能趁機奪下許多武田舊領,例如整個 上野,或一部份信濃,甚至甲斐或駿河,說不定都可有效增強北條的國力與整體防衛態勢 ,但是就是出在織田進攻太快而北條速度太慢,這個大概就是新古典現實主義所說的,國 家權力增加不代表能力也跟著增加,所以雖然北條在氏政的時代版圖擴張到最大,但在武 田征伐後卻什麼都分不到的。當然這個說法並不十分嚴謹,還需要更進一步的佐證,甚至 也可能不是真實的狀況。 其次,從戰略文化的觀點而言,北條必然存在從早雲公以來如何應對外敵的家族戰略文化 ,尤其是經歷過政虎與信玄的攻擊之後,面對強大外敵壓力之下的小田原籠城戰可能已經 成為重要的戰略經驗,尤其氏政又是親身經歷過,所以本來已經很難因為現實主義的權力 分配變化而很快產生改變,在這時又會因為組織戰略次文化的傳承而更難改變,非得經過 幾次重大的戰略失敗才能加以改變原有的戰略經驗與文化,只是北條下一次的重大失敗就 是在小田原征伐中被豐臣滅亡,來不及更改戰略文化適應變化迅速的環境。當然這也部分 因為家康和上杉已經倒向豐臣,而西國又沒有其他對秀吉而言具有極大威脅的大名能夠完 全分散他的注意力。但這些戰略環境的變化總歸來說就是整體時空環境已經發生變化,而 北條整體的戰略文化與政治組織的戰略次文化變動太緩慢,所以沒有辦法挽救自己的危亡 。相較之下上杉與島津的變動就快多,而德川則本來就屬於依附戰略文化。 至於為什麼日本和中國不適用權力平衡理論(包括從中衍生出來的威脅平衡與推卸責任假 設),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個人是認為大概是歐洲與中國、日本的多極體系社會完全 不一樣的緣故,中國與日本都是原本有一個中央政府,然後因為權威衰弱而分裂成許多 割據諸侯,但他們心中都存有統一整個體系的想法,無論這個「統一」的狀態是中國那樣 的高度中央集權,還是日本幕府式的較為分權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狀態。在這種情況下, 對擁有類似中央權威的大國的依附就是常見的行為。反過來說,歐洲在羅馬崩潰之後,新 成立的國家其領土與文化、政治制度等來源幾乎跟原來的羅馬斷了關係(這是相當不嚴謹 與不正確的說法,不過為了方便起見只好暫時這樣使用,幸虧這裡不是學術論文審查 XD) ,所以後來的歐洲國家比較缺乏對中央權威的依附性,除了部分中古時期對教皇的宗教尊 崇之外,但這很快也消失了。(我個人認為這一段大概會被批到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70.116
izsoak:認真文推,讓我這個非本科系的也看得懂 01/14 16:07
sssfrost:寫道後來重點好像在威脅平衡 01/14 16:43
smartken:國際關係理論適用的研究對象是集權或民族國家 這種封建制 01/14 16:46
smartken:用國際關係理論套有點硬套的感覺... 01/14 16:47
SincereBob:衷心推薦這篇,讓我回憶到以前上Mearsheimer課的情景 01/14 16:58
KoujikiOuji:推 01/14 17:23
kkbike:推推 01/14 18:18
gfneo:推 01/14 20:48
frozenmoon:推 01/14 21:40
LUDWIN:推 01/15 00:03
lu3yao:歷史群組果然臥虎藏龍 推推推 01/15 00:05
gbpacker:推 01/15 11:19
Leika:這篇好硬好專業 推 01/15 13:54
mdog:專業推 01/15 14:06
sayuki:推 01/15 15:08
※ 編輯: Bismarck 來自: 122.124.98.152 (01/16 10:37)
bismarck3025:推 或許用黑幫搶地盤比較好理解XD 01/16 09:14
apoc28:推 受益良多 01/16 10:57
frafoa:推一個 01/16 16:55
c20001222:推 01/18 01:17
jojomoron:end.. 02/19 06:33
age317:太強大了 06/05 07:57
alvis000: 至於認真看完一次了…… 08/02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