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ikiped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mail protected] (暱稱不是一個句子)》之銘言: : 文章說有個大氣科學教授修改wikipedia上的一則基本知識,可是卻被別人不斷刪除,對 : 方唯一的理由是:「你的資料不過是另一種說法。」 : 姑且不論此事件之真偽;姑且也不論教授說法的真偽,這個故事提示的是由於 : wikipedia的高自由度,相對的對知識真偽的掌控更為困難。這是否wikipedia本身的 : 問題? 在考古學上經常都有一些例子, 就是目前某項考古學的權威, 對於 某些突破性的發現所導致的推斷, 都予以否定的態度. 但是後來卻 因為更多的發挖而證實, 該項突破性的猜想反而是正確, 而之前的 權威和主流反而是錯誤的. 知識的真偽並不是重點, 而是在於「權威性」在哪裡, 書本作為被 信任的載體, 是建基於其出版者和作者的權威性之上. 並不是每本 書都有這特質. 我們信任該項資料的真確性, 完全是建基於權威性之上的, 而維持 權威性也需要成本. 就是對資料負責, 一旦資料或者論述被證明是 錯誤的, 即使那是情有可原的, 也必然要負擔權威性上的損失. 而 這也往往相等於資源和財產的損失. 網絡和書本目前最不同的地方, 是在於對於資訊的責任, 固然書本 和網絡也一樣有很多不被證實的流言. 但是出版者本身至少已經因 為出版費用而押上了一點資本, 而被證明低質素的話, 則他們會損 失這些投資. 網絡資訊則往往是刊載者也難以追尋, 而且他們的資 訊被證明是偽假的, 也不會有甚麼損失, 因為沒有人最終需要為這 負責, 則即使真確性是同等的, 信用也比較低落. -- 這是因為太年輕而犯下的錯誤. -- ※ 發信站: 香港地(hkday.net) ◆ From: 144.214.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