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shkenazy (悼!艾薩克‧史坦)》之銘言: : 實在有夠誇張的 : 還記得上次去站前玫瑰 : 那裡馬勒全集只剩下一套了 : 中壢玫瑰更扯 : 不只沒有馬勒,連貝多芬交響全集也是一套都沒有 : 似乎玫瑰現在只會進新片 : 舊片只要賣掉就不會想再進了 : 如果櫃子上找不到的通通要用訂的了 : 幾年前鼎盛時期那裡到處都有各種版本 景氣當然有影響 但問題主要還是在觀念上的 我們的唱片行是純營利事業 當然 所有的店都是營利事業 但 每個職業都有他的職業道德 社會責任 不是嗎 我知道一定會有一些資本主義的基本教義派要衝著這句話來打聖戰了 恕我無心奉陪 好 一間唱片行為什麼要有古典部 在老闆的想法裡是這樣的 沒有古典部 就不算是大唱片行 所以 古典部是門面 是標榜罷了 大家想想 以老闆的立場 誰是較好的員工 一定是國語部 日語部 西洋部 而最差的一定是古典部 所以 通常古典部的員工在公司的地位最低 薪資最低 可是 他們卻是最有實力的 幾年前 還有許多年輕人願意懷抱理想投入這個行業 但近年來薪資非但越差 且古典部越縮越小 好的古典部員工就越來越難找 最後找不到了 然後 老闆發現 沒有好的古典部員工 業績並沒有差多少 只要把大片顧好就好 消費者反正就買這幾樣 大片是什麼 就是有廣告 有樂評的片 偏偏我們的愛樂者 非常吃這套 所以國內的代理商也一味的以大廠之外的大片作為下手的目標 愛樂者呢 有的人 尤其是自恃為精英分子的人 看的是歐美樂評 日本樂評 要買的是別人買不到 看不懂的片 其實 還不是只能在台灣這個小地方自我驕傲滿足罷了 而網路購物滿足了這樣的虛榮 一般的愛樂者則是隨波逐流 看看我們的bbs討論 永遠是這幾首作品 這幾位作曲家演奏家 而討論的層次更是逐年降低 這個古典欣賞環境是完全被商業宰割的 不知不覺 或根本以為這是鐵律 告訴你們 這是台灣人的悲哀 沒有理想 卻以有理想為恥 : 過了幾年景氣變差就成了這個模樣 : 想必各唱片公司也是在忍受這一波寒冬吧 : 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進了WTO之後 : 我們買CD到底會不會比較便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61.219.25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