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lovememore (那就一起瘋了吧)》之銘言: : 我個人的感覺 : 普雷特鎳夫對音樂的詮釋度完全都停留在一個鋼琴家的角度 : 他的拉赫曼尼作品我真的是一首也聽不下去
kd0079:大概是因為他認為拉三"不只是"鋼琴曲吧 推 211.74.46.135 06/30
KLEMPERER:他的本意應該還包括拉先生的交響曲吧 推 140.115.20.177 06/30
普雷特涅夫詮釋拉赫曼尼諾夫的宗旨並沒有錯,就像Rach當年說得一樣 因為所有的情感已經寫在他的音樂裡面了,不需要太多的裝飾 冷靜的將音符彈出,浪漫自然會從音樂中傾瀉出來 因此普雷特涅夫雖說是壓抑,卻是比較接近標準的演出 而所謂「接近標準」並不是速度,因為協奏曲的速度比較難掌握 所以應該說是在節奏與結構上的控制得當 然而版友說得沒錯,普雷特涅夫在宗旨上沒錯 在面對這首協奏曲的態度上卻錯了 拉赫曼尼諾夫本身除了鋼琴協奏曲強之外,更強的是他的交響曲 然而鋼琴協奏曲的光芒卻掩蓋了他的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真正強大的地方在於他的配器,旋律的精妙自是不在話下 可惜大家都看到的是鋼琴協奏曲演奏的難度,卻沒想到樂團與指揮的難度 嚴格來說,面對拉赫曼尼諾夫較好的態度應該是將協奏曲視為交響曲一般 而鋼琴則是整個交響樂團中的一部樂器 怎麼說呢?看看其他作曲家寫的鋼琴協奏曲 鋼琴與樂團齊奏的部份哪個作曲家比重像拉赫曼尼諾夫的曲子這麼重? 而且在齊奏時不只鋼琴本身技巧極難,在整個樂團中更是關鍵的配器之一 樂團中所有的樂器也在關鍵地方有畫龍點睛之妙 樂團與指揮為什麼也難?就是因為指揮下拍難,樂團下音更難啊!! 配器過於高超,使得指揮與樂團在演出上需要極高的默契與技巧 更遑論與鋼琴獨奏者的搭配了 也因此跟其他作曲家的協奏曲比起來 樂團不單單只是伴奏的功能,更是與鋼琴並列同等重要的地位 就是因為拉赫曼尼諾夫將鋼琴協奏曲「交響化」了 如果獨奏者只是顧著鋼琴的部份,指揮只考慮到伴奏 就會造成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過於「去交響化」 再回到剛剛提到的宗旨,也就是不加以過度的詮釋,給予音樂自然呼吸的空間 因此阿格麗希的巫婆版演出其實可以說是過分誇張了 這種「暴力級」的觸鍵也是遠超出拉赫曼尼諾夫的範圍 反觀被罵的最慘的三星帶花版----阿胥肯那吉vs普列文 卻是最接近拉赫曼尼諾夫的宗旨,而且兩人對於「交響化」這點也是相當成功的 然而聽多了阿格麗希版,對於這種中規中舉的演出自然會嗤之以鼻,或批評為軟趴趴的 試想當聽多了傑利比達克的柴可夫斯基第五號,您還能對穆拉汶斯基有所期待嗎? 阿胥肯那吉在這套鋼琴協奏曲全集中,表現的是一種溫暖而不誇張的詮釋 普列文伴奏功力本來就不錯,本身也是拉赫曼尼諾夫專家 70年代那套EMI拉赫曼尼諾夫交響曲全集想必諸位心中也自有定見 因此兩人合作觀點一致,又皆為此方面專長,能帶花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後期與海丁格合作的全集更是經典,關鍵在於此時阿胥肯那吉已經開始指揮了 對於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體悟更深,更能接近作曲者本身的角度 何以說此時阿胥肯那吉已經很貼近拉赫曼尼諾夫了呢? 在心境上,拉赫曼尼諾夫當年因為蘇聯發動十月革命逃到西方 阿胥肯納吉當年也是趁著到英國開音樂會,而趁機逃離蘇聯 (跟羅斯托波維奇、孔德拉辛一樣) 這裡有段文章可以看看,是專訪阿胥肯那吉的 『1937年出身於蘇聯的阿胥肯納吉從小就在共產制度下生活,對於什麼是自由,也許還 未能體會吧﹖62年的美國之旅讓他首次對「自由」這一詞有感想:「首次見到的西方 世界實在令我驚訝,不過也是我的新發現。雖然在蘇聯從未相信過政府公布的言論, 但到西方後也完全不能想像這到底是怎麼一個地方。人們自由似乎完全無邊,沒有人 會暗中跟蹤你,要怎樣就怎樣。一開始還有些手足無措,因為在蘇聯時有人令你做事 ,反而有安全感,但是藝術家最後一定需要自由的思考,在蘇聯是做不到的。在這種 方式下,你無法成為為全球音樂生命中的一部份。作為一個藝術家,對於蘇維埃制度 下到底有那些根本上的錯誤,至今還是無法明確說明。當時,只是模糊地覺得有點不 對勁,也沒有仔細細想過,只有盡我所能的工作才能生存。想過生活就要聽話,不然 連最基本的人格也沒有。」 或許阿胥肯納吉對於自由真的找到平衡點吧!在他的錄音中也確實看到了自由的一面 ,只不過不同於狂亂揮灑而是理性的。1963年,阿胥肯納吉帶著妻子及一歲多的兒子 到英國開演奏會,結束後決定將定居英國,英國政府也馬上答應他的居留權,除了保 護他的家人,阿胥肯納吉召開記者會,向大眾宣布:「到英國與政治完全無關,我愛 我的祖國,更感謝祖國給我的音樂教育,只不過對於一個已經成熟的音樂家而言,藝 術成長是需要自由的。蘇聯演奏家受聽眾喜愛,只是單純的興奮,而不是對藝術境界 的無窮回味,音樂應該要有更深的一層的思考才能成長,我在西方找到了,為了我的 音樂能夠成長,我不得不把父母和妹妹留在祖國。」 對於這樣一番話,其實是有所保留的,因為家人還在共產政權統治之下,所以他必須 告訴媒體,不是投誠而是到西方學習。「自由是藝術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阿胥肯納 吉說:「如果我還是留在祖國,我敢說百分之百與現在的我完全不一樣。」1975年阿 胥肯納吉因為妻子的關係又移居冰島,只不過在蘇聯解體前,多半的時間他留在英國 的。』 單就背景接近當然還不夠證明阿胥肯那吉是忠實的拉赫曼尼諾夫演奏者 因此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阿胥肯那吉與大會堂合作的交響曲全集 在這套全集中阿胥肯那吉與拉赫曼尼諾夫的貼近在此展露無疑 那種思鄉與憂愁的激盪,還有那種喝了點烈酒的味道 可以說是少有獨奏家能做達到的 而且拉赫曼尼諾夫本身就是個發燒友 :P 這套全集可說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而阿胥肯那吉老字號的蕭邦呢? 小弟想每個版本大家都有觀點,也各有支持者 大多數的版本都是單曲聽來比阿胥肯那吉精彩 然而整套全集聽來呢?只有阿胥肯那吉具有「整體性」 每個演奏家都將每首曲子費盡心思的演出,使其各自有其高明之處 例如米開蘭傑里、魯賓斯坦、波里尼等人的角度會讓人專注其中 很難不會去專心聽其演奏,反觀阿胥肯那吉每首都沒什麼吸引力 可是整張聽完卻有一種回味無窮的味道 而且在全集中不像傳統的全集一樣死板,這套全集的製作人非常聰明 不管作品編號的排列,而是依照曲子搭配的合適度來安排順序 整套聽來更是趣味橫生,精彩十足 而他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也是代表作之一 雖說左手指揮右手彈琴似乎需要一點技巧 但是與樂團的搭配默契十足,靈花乍現 有人會批評他的演出過度著重技巧,卻忽略音樂本身的內涵 那是因為阿胥肯那吉看的是整體的音樂,而不是一部份的音樂 要講究整體音樂的內涵,自然技巧必須更加強調 因為每個音下去都不能猶豫,要一氣呵成、毫不考慮 聽起來自然會覺得只是刻意強調炫技,而每首曲子單獨聽來都沒啥內容 跟大多數鋼琴演奏家,對每個音吹毛求疵、每個觸鍵都有其意含 只能說道不同不相違謀,像李希特那種只彈有把握的作品而張張經典 阿胥肯那吉想要的是整個音樂的詮釋,自然弄到後面會變成「全集製造機」 因此對其批評為缺錢或是亂錄一通 小弟想只能說是門戶之見,面對音樂的觀點不同而已 -- 只是很怕出來挺他自己會被大家群起轟殺就是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5.221.185
kenjisan:This is the board I like... 推 61.216.65.157 07/05
henri10:這版好像是少數有質感的古典版? 推 140.119.202.26 07/05
Losson:我也支持阿胥,9月一起到音樂廳挺他吧!! 推 61.30.74.6 07/05
Carreras:阿胥老 您跟愛樂又要來台灣啦 我鐵去的啦! 推 61.230.16.246 07/05
stevee:我也喜歡這版本 推 219.91.17.209 07/07
kensgirl:拉三還是阿胥才是王道阿 回味無窮哩 推 210.66.127.198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