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全集 孟根堡指揮音樂會堂 指揮:Willem Mengelberg 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演出者: To Van Der Sluys, Suze Luger, Louis Van Tulder, Willem Ravelli Amsterdam Toonkunst Choir Royal Oratorio Society 發行公司:Philips 錄音時間:All Live in Amsterdam; 14.Apr.1940 (Sym. No.1); 21.Apr.1940 (Sym. No.2); 11.Nov.1940 (Sym. No.3); 25.Apr.1940 (Sym. No.4); 18.Apr.1940 (Sym. No.5); 21.Apr.1940 (Sym. No.6); 21.Apr.1940 (Sym. No.7); 18.Apr.1940 (Sym. No.8); 2.Mai 1940 (Sym. No.9)   孟根堡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的指揮之一,不管是在音樂上或政治上。二 次大戰期間因為捲入了納粹對猶太人的壓迫,例如對猶太籍音樂家的遺棄不管,放任 納粹捕殺等。因而被視為是納粹的合作者,在1945年戰後從荷蘭被流放到瑞士,並於 1951年飢寒交迫地去世了,在這段期間雖然有幾次被允許短暫的回到荷蘭,然而就算 已經去世多年了,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荷蘭人自己,都因其政治立場影響,而沒有給 予其指揮藝術重視。直到近年來,孟根堡在藝術上的名聲才被找回,並給予應有的地 位。   孟根堡於一九四零年中,在一年之內演出了整套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而且全部 都是現場演出。從演出時間可以觀察到,當時應該是一系列的音樂會,因為除了第三 號與第九號之外,所有的演出都集中在四月十四號到四月二十五號之間,而且第二號 、第六號與第七號是同一場演出,還有第五號與第八號是同一場演出。因此這套全集 可以說是完整的系列,而不是雜七雜八的大雜燴湊成一套全集。   唱片上寫了一個慶祝五十週年紀念限量版,卻沒說清楚是什麼事情五十週年,可 見環球義大利版製作品質並不是很好。不過唱片內頁發行時間是2001年,而孟老剛好 於1951年去世,因此這個五十週年應該是指孟根堡逝世五十週年。值得一提的是,可 能因為錄音年代過於老舊,怕大部分的樂迷無法接受這些mono的錄音,因此Philips還 特別將這套唱片重新以數位處理,並模擬成立體聲。雖說已經經過轉錄了,然而光芒 四射的詮釋,並沒有因為試圖消除表面的雜音而受到影響。   比較其他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以當年就任於柏林愛樂與音樂會堂的兩大天王-- 福特萬格勒與孟根堡來看,兩人雖說都是以動態速度知名,然而兩人的特色卻有不同 。如果說福特萬格勒是以瞬間加速讓人大呼過癮,孟根堡就是以緊急減速來讓人驚愕 不已;福特萬格勒以銅管來拉大張力,孟根堡則以定音鼓刻意凸顯重點處。   第一號交響曲才在開始兩分鐘左右,孟老就給我們見識到了什麼是孟根堡的音樂 ,慢處故意放慢,快處特別加快,直到第一樂章結束之前,又玩了一次速度遊戲。第 三樂章開頭那幾聲定音鼓可說是孟根堡的正字標記了,弦樂的效果使得音色較為清晰 ,尤其是在第四樂章更為明顯,儘管是mono錄音依然清楚,由此可見孟老的功力了。   第二號交響曲依然使用定音鼓強調重音,而且並不是隨便猛敲的,而是在特定的 關鍵處才加強。第一樂章結尾處再次向所有的聽者傳達了「這就是孟根堡!!」。第 二與第三樂章極度展現了其極盡浪漫的詮釋手法。第四樂章開頭弦樂的效果緊湊至極 ,這種強烈個性派的演出,也可以說是時代性所造成的差異。   第三號交響曲受限於錄音,整首交響曲聽起來聲音都悶悶的。不論錄音的狀況, 至少在詮釋上孟老是相當傑出的。整體呈現出了早期的貝多芬詮釋特色,英雄的形象 是以逐漸塑造的方式呈現,重音的表現手法至今也無人能仿效。舉個例子,第一樂章 大約十三分鐘左右,那個銅管的效果就可說是相當罕見的;第二樂章十二分鐘左右, 加強的定音鼓;第三樂章法國號三重奏前的小停頓;第四樂章的轉調技巧,都可說是 無與倫比的。   第四號交響曲本身的重點就是在定音鼓,因為貝多芬在這首交響曲中使用了突破 性的手法來,也就是採用音量壓低的鼓聲進入再現部,而非以最強進入。大部分的指 揮在此處都會因為克制不住而加大音量,讓之前灰暗氣氛的營造毀於一旦,孟根堡則 更加克制鼓聲,然而卻在最恰當的地方更加加強了鼓聲,讓音樂的張力拉到最大。第 三樂章三分五十秒左右的銅管滑音,以及最後幾秒的減速,更顯示了指揮與樂團極為 強烈的個性。第四樂章刻意拉長的銅管讓樂段的過渡非常流暢,結尾極其燦爛華麗, 樂團也熱情的給予回應。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往往不受大多數樂迷的重視,然而殊不 知這首交響曲的偉大,例如第一樂章開頭引子使用的手法,在音樂史上也只有布魯克 納第六號交響曲也曾這樣使用過而已,更遑論這首交響曲對第五、六號交響曲的重大 影響。這首曲子極其微妙的節奏變化,使孟根堡的詮釋手法更具有戲劇性,也將音樂 中表現的愉悅心境展露無疑;無怪乎小克萊巴對這首交響曲也是情有獨鍾。孟根堡在 這首交響曲中繼承了浪漫風潮的傳統,還能自創新意且無人能仿,本曲可謂整套全集 中最值得推薦的曲目之一。   第五號交響曲孟根堡不但依舊採取以定音鼓加強重音,更透過強而有力的延長音 ,將第一樂章著名的節奏詮釋的極度狂暴。從頭到尾四個樂章中,驚人的銅管與弦樂 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力,聽來似乎充滿即興式的演出,其實是經過精密計算與辛勤排練 的成果。若說福特萬格勒的第五號交響曲是在充滿懸疑的困境中勉力前進,孟根堡就 是在黑暗中奮力恣意奔馳。特別的是,孟根堡在第三樂章有如酒醉一般的忽快忽慢, 配上定音鼓的重音,直至連結第四樂章的橋段時,從未放鬆的鼓聲緊追在後,緊抓不 放的節奏將張力拉到最大。而且有異於一般指揮家只會用弦樂去撐,孟根堡使用銅管 讓張力再加倍。如果這時候以為進入第四樂章後就比較輕鬆,那就錯了,緊接而來的 是逐漸的加速。雖說有些部份樂團有些明顯的出錯,然而卻依然無損於黃金般的見解 。銅管與定音鼓分別猶如一把夾子與一隻槌子,將貝多芬C小調交響曲鍛造為千錘百鍊 的不朽名演,直至最後一個音符。   第六號交響曲可以說再次展現了孟根堡的強烈個性,繼承上個世紀的演奏風格, 伴隨而來卻又是能夠有自創新意卻又言之有物。刻意的停頓與瞬間加速減速,造成了 第一樂章雖然速度偏快,卻又不會過於緊張,第二樂章卻又是如此從容不迫。第六號 交響曲最忌諱就是在第一樂章因過快而影響後面的樂章,第二樂章會感覺過於冗長枯 燥,聽到更後面的樂章甚至會有筋疲力盡的感覺。當初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曲子就是以 和聲為出發點,而非以線條為出發點,因此偏慢的速度較能夠達到這種效果,例如華 爾特、克倫培勒、阿胥肯納吉、貝姆等偉大版本正是如此。如此相較之下,孟根堡的 功力即在於此展露無疑,不需要整個降低速度就可以讓整首曲子寬闊愉悅,而不是緊 張兮兮的。且孟根堡並不單純只是從渲染效果的角度出發,而是更加強整體樂曲的結 構,然而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竟沒有其他指揮能做的到。例如第四樂章四分四十秒開始 ,也就是巨大的「最強音」爆發處,還有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為了使結構穩固,孟 根堡有小小的修改了配器,例如特意加強延長的銅管、弦樂的停頓及特別的定音鼓, 這並非是建立在只是凸顯個人特色,而是要使本曲的和聲更加清晰,所以市面上有些 偏快的其他版本需要稍微動過手腳正是為此。最後聽聽末樂章零分五十四秒處的轉折 ,這並非胡亂變速的,若沒有如此精準的控制,節奏怎麼可能還沒亂掉?這首第六號 交響曲,可謂整套全集中最偉大的錄音。   第七號交響曲孟根堡建構了一個巨大的架構,並以無懼於一切的姿態邁開大步前 進。不同於大多數指揮家對於第七號交響曲的掌握,孟老採取了大開大闔的手法放任 音符流動,展現咄咄逼人的氣勢。其他指揮都是製造緊張氣氛,來呈現一種不安的摸 索感覺,孟老則毫不猶豫的放出木管與定音鼓來探路,銅管部隊緊接在後。例如第一 樂章的再現部與第三樂章,也許柔軟的地方速度放的極慢了,然而在節奏緊湊的樂段 ,孟根堡與音樂會堂卻從未猶豫。而在狂暴的第四樂章,有些指揮家在這裡採取了慢 速,孟根堡則是依照貝多芬的標示「Allegro con brio」演出,其成果自是令人激賞。   第八號交響曲孟根堡用極為壓迫的氣勢開展,甚至某些部份不只特別加強定音鼓 ,還同時減速。孟根堡在前三個樂章的準備都是在替第四樂章鋪陳。值得一提的是, 第四樂章大約零分四十四秒左右那個轉調,使用瞬間凝結的方式相當大膽,獲得的成 果卻是讓聽眾更加注意末樂章的美妙。因為這個末樂章有相當複雜的奏鳴曲式,包含 兩個發展部與兩個再現部,從第91小節的第一個發展部到第355節的第二個再現部為止 ,加強的重音得到了最大的張力,彈性速度得到了最大的呼吸。最後結尾的定音鼓, 我想可能也是令人相單難忘的。   第九號交響曲不能免俗的,依然是整套貝多芬交響曲的完結,我們在此又得以一 窺前一代浪漫派大師的風格。大多數的指揮遇到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面對的態度都 是前三個樂章替第四樂章鋪陳,孟根堡也不例外,然而又盡力給予每個樂章足夠的呼 吸。第一樂章的處理手法相當過人,主題開展極為壯闊華麗,甚至可說唯有福特萬格 勒可匹敵,畢竟這種張力沒有幾個指揮辦得到。聽第一樂章的結尾手法,當然啦,相 信一定也有許多人會對其聲響效果大驚小怪。在第四樂章孟老展現出來的感官是相當 融合的,而且令人吃驚。你很難不對他的指揮藝術與個人特質專注,光是開頭那幾分 鐘,就可以聽出孟根堡指揮功力之深奧,這種動態速度需要對音樂的細節極為小心, 而孟老處理手法之精緻可謂用心良苦,例如六分十五秒處其旋律的處理何其漂亮啊! 男低音的演出相當結實,就一個六十年前的錄音來說依然是輪廓分明。在十分五十秒 左右那段留白,手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雖是單聲道又是現場錄音,然而歌唱 者與合唱團的水準卻不受到太多影響,我們還是可以聽出歌手們的精彩表現。最後兩 分鐘前結尾處由慢速衝刺至急速,當大家都在興奮於貝多芬第九號的壯闊,並準備迎 接其結束時,孟老卻在最後那一瞬間開了我們一個大玩笑,來了個緊急超級大煞車。 這就像是去恐龍博物館滿心期待看到大恐龍的模型,卻真的看到一隻活的恐龍一樣, 可能有的人看到真的恐龍會很興奮,不過也有可能會有人嚇都嚇死了,避之尤恐不及 。無論我們對於這個結尾表示讚賞或相當有意見,這就是孟根堡。   這整套的演出是相當具有特色的,因為是不會有人像這樣子演出的:不斷的變換 進行速度;過門頻繁的使用portamento,也就是從一個橋段流暢的轉進到另一個橋段 ;對於細節的專注更是令人難以相信。而且在這些錄音當中,孟根堡與音樂會堂卓越 的展示了管絃的非凡技巧,雖然不是完全完美的,畢竟現場演出難免會有瑕疵,然而 瑕不掩瑜,失誤並未掩蓋這套錄音的輝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聽出製作人亦試圖 使這些偉大的演出轉錄的更好。   這套錄音的出現彌補了音樂會堂與孟根堡指揮藝術的空缺,讓我們得以完整的回 到那個榮耀的年代。也許是孟根堡修正了原譜中的許多小細節,而其演出也不同於大 多數貝多芬交響曲指揮的縝密柔細,所以不受企鵝評鑑的青睞似乎也是意料之中。雖 然這套錄音中有一小部份與Pearl之前發行的孟根堡貝多芬交響曲選集重疊,也就是第 三號交響曲。然而這套錄音依然相當值得珍藏,音樂會堂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輝煌時光 ,也永遠被記錄在這套錄音當中。儘管其政治事件影響了大家對其指揮藝術的觀感, 然而在這套全集之中,孟根堡已經用音符替自己應得的地位說話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5.221.185
verada:推大恐龍 推 140.113.50.10 08/02
※ 編輯: ashkenazy 來自: 140.115.221.185 (08/02 12:44)
henri10:推六號 推 140.119.202.26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