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載自Philharmonic板 -- 之一。 如何理解與詮釋巴哈?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其創作技術和風格都和其他的作品相互關聯著, 在整個音樂世界中佔據特定的位置,與其他作品形成一個網絡。欣賞者 或演奏者對單一作品的理解,是鑲嵌於他對整個音樂世界的理解之中。 對單一作品而言,其最為親近的脈絡至少有三個:其一,同作曲家的 同形式(例如奏鳴曲或協奏曲)作品;其二,同作曲家的其他所有作品; 其三,不同作曲家的同形式作品。比如說,要彈貝多芬的奏鳴曲,就應 該連他的交響曲和室內樂一起研究,甚至也要非常熟悉莫札特才行。這 個原理,學術上稱為「詮釋學的循環」(hermeneutic circle)。 想盡可能地了解巴哈的作品,有兩個層次的挑戰。首先是上述的第二 項脈絡(假設第一項脈絡很容易克服),也就是研究巴哈的所有作品,或 至少所有形式的作品。巴哈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鍵盤樂和管絃樂 。但是,對他的職業生涯來說最至關重要的,應該是管風琴曲和教堂音 樂-後者包括了清唱劇、受難劇、經文歌等各種聲樂類型。管風琴厚重 而延續的聲響效果,與其他樂器有著顯著的差異。要研究巴哈的管風琴 曲,首先就得習慣讓耳朵長期暴露於管風琴聲所可能引發的頭昏感。不 過,管風琴獨特的音色,比其他樂器更能適當、精準而有力地烘托出新 教教會特有的宗教氣氛-或應反過來說,人們偏好用它來做教堂樂器, 表現宗教氣氛-故而,管風琴曲可說是體會巴哈音樂的宗教性的重要管 道。 至於清唱劇,就更為複雜了。表面上清唱劇真的是一種非常清淡的音 樂。喜歡歌劇的人很多,但是很少聽說有人著迷於巴哈的清唱劇。事實 上,它是巴哈最重要的寶庫,裡面蘊藏了真正全方位的才華。在這裡, 幾乎所有的樂器都有機會以各種不同的樣貌上場,包括獨奏、合奏、同 樂器重奏(例如兩把小提琴或兩支雙簧管)、獨奏配合奏…等;聲樂則有 聖詠合唱、對位風合唱、獨唱、重唱、獨唱配合唱、獨唱配聖詠…等樣 式。也就是說,器樂和聲樂在表現上與排列組合上的可能性,都得到了 豐富而精采的挖掘。正由於巴洛克的樂團編製較小,合奏曲仍保有相當 程度的獨奏色彩,其聲響較之古典時期的合奏曲,更為細膩靈秀;可另 方面,它的獨奏表現又不若協奏曲那般華彩炫燿,而呈現出內斂而清麗 的意趣,令人回味再三。 管絃樂的聲響,在音色、音量與奏法(圓滑、斷奏、分句、韻律感…) 等方面,表現與變化的幅度都比大鍵琴要來得強而明顯;也就是說,聽 眾在管絃樂中比較容易感覺到鮮明的音樂性(即上述種種音樂要素)。聽 眾在管絃樂中所領略的音樂性,便可以反過來增進他對鍵盤樂的理解、 想像與敏感度,進而刺激出演奏上的新靈感。 除了音樂本身的要素外,當然更不能忽略清唱劇的宗教文本(歌詞)與 宗教情懷。你再不信神,至少就這幾分鐘的時間,假裝自己是個教徒, 以教徒的心情去欣賞歌詞和音樂。 自認為巴哈迷的,你遲早要把他的管風琴曲和清唱劇全集抱回來,晨 昏定省,洗耳恭聽。如此方能真正達成,參透巴哈奧義…的環節之一。 第二道難關是上述的第三項脈絡,也就是參考不同音樂家的作品。 古典與浪漫時期在樂音的構成模式-從旋律設計到曲式結構-上共享 著一套基本的典範(參見拙著《極短篇八》),而可以相互參照和比附。 例如奏鳴曲式就是一個大宗,我們聽完貝多芬的奏鳴曲,再去聽莫札特 、舒伯特、蕭邦的奏鳴曲,對這種曲式的規格和可能性便有更多的掌握 ,而這層新的掌握又回過頭來增進、豐富了我們對貝多芬的理解。 但是巴洛克與更早時期的音樂,其組織的模式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典 範。要充分了解巴哈,就必須廣泛地涉獵其同代和前代人的作品,例如 韓德爾、拉摩、庫普蘭、布克斯特胡德…等人。他們多多少少和巴哈共 享著同樣的或近似的音樂語法和曲式,例如複雜的對位與賦格陣仗、品 種多樣又奇特的舞曲式、神秘又古怪的宣敘調、如清涼泉水(或小便?) 的裝飾音和琶音和快速花奏…等等。基於不明原因,早期音樂的唱片供 應、背景資訊與消費市場,比古典以後的作品要來得狹窄、稀罕;所以 ,想透過博學政策來研究巴哈,是比研究後代人要來得困難些。 之二。 巴哈的大鍵琴音樂中,聲望最高的莫過於《十二平均律》,不但集對 位技術之大成,樂曲的進行也極富邏輯性,每個段落都環環相扣,滴水 不漏。相較之下,他的另一門大宗-組曲,則呈現了另外一種趣味。 組曲音樂的規格是在17世紀的法國成形,以品種繁多的舞曲所組成。 既然叫舞曲,即是起源於某特定的舞蹈傳統,有其特定的韻律感和「韻 味」,不同於純樂理導向的作曲工法。並且,舞曲以及由舞曲所組成的 組曲,其旨趣主要是娛樂或休閒性的,不同於炫技或理論導向的「前奏 曲/展技曲/賦格」曲種。諸位可以想像,在某貴族大廳裡,飯後的會客 時光:家主人在談生意、小孩在玩小狗、三姑六婆在八卦、小姐們竊笑 著看帥哥、老爺坐搖椅抽大煙,一整個就是欠揍的有閒階級;樂師在大 廳的另一角埋首彈著大鍵琴,誰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聽他的。 不過在頂尖音樂家,尤其巴哈這種對位老學究筆下,一定又會把它寫 得很繁複很雕琢。巴哈最著名的鍵盤組曲包括了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和 芭帝達(Partita)等三群,下文依序縮寫為ES、FS、PA。 它的結構,我 分成五個部分說明如下。 1) 前奏曲 (prelude) 這是組曲中唯一的非舞曲,要怎麼寫就隨便作曲家了。六首ES中除了 第一首,前奏曲都寫成浩蕩漫長、滔滔不絕的,帶有機械風和雄辯風的 三段式大曲。FS完全沒有前奏曲。 PA2、4、6的前奏曲則是以不同風格 的子段落所組成的複合結構。 2) 前舞曲 前奏曲和莎拉邦德舞曲的中間,通常會安排阿勒曼德(Allemande) 和 庫朗(Courante)這兩種舞曲,各為四拍子和三拍子。在巴哈筆下,這兩 種舞曲固然典雅雍容,但音樂的進行迂迴曲折連綿不絕,主題、分句與 段落十分模糊,三條聲部此起彼落糾纏不清,構成「無限旋律」的效果 ,彷彿是一串遍佈裝飾音的,無謂、無方向的喃喃叨絮-倒還真很合乎 餐桌音樂或背景音樂的主旨。 這奇特的構造,在欣賞與演奏上頗不容易。吾人遂建議,在多聽不同 版本之外,也要藉助博學政策,研究拉摩和庫普蘭的組曲,來增進我們 對該類舞曲的"sense"。 3) 莎拉邦德舞曲 (Sarabande) 來自西班牙的三拍子慢步舞,前兩拍為強拍。曲趣相當於奏鳴曲中的 慢板,偏向莊嚴、沉思的格調。莎拉邦德的結構是AB兩段式,兩段都有 反覆記號。有時候會多寫一套變奏,成為AB--A'B'的結構。A'B'是以原 型AB為骨架,增加裝飾音和快速音群而成,例如 ES2、3、6,在此可充 分體會,如清涼泉水般的裝飾音的藝術。 4) 後舞曲 莎拉邦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中間,安插一到三首輕快簡潔的舞曲,常用 的曲種包括Menuet、Gavotte、Bourree等,此外巴哈也曾採用Passepied、 Laure、Anglaise、Polonaise等稀有曲種,以及花腔風的Air(詠嘆調)。 在拉摩和庫普蘭的組曲中,後舞曲的花樣更多,甚至還出現Chaconne 和Passacaille這種變奏式舞曲;不過下面的Gigue倒是尚未風行。 5) 吉格舞曲 (Gigue) 組曲的結尾是極富動感和機趣的吉格舞曲,通常是6/8拍的快速曲。 AB兩段式。曲子的開頭類似賦格,三個聲部輪流唱出主題,然後進入呱 呱不停的自由揮灑,緊湊活潑,瞬息萬變。B段是以A段主題的「倒影」 (見下文)作為新主題,進行開展。 上面這個五段式結構,如果扣掉第2)項不看,便成了「長大的快板- 慢板-輕鬆短曲-機動短曲」的結構,它非常神似古典主義的三或四樂 章奏鳴曲形式。兩者在音樂史上雖然不同源,但確曾有過曖昧關係,參 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nata_%28music%29 。 之三。 在動機變形的技術中,有一個項目叫「倒影」(inversion), 是將原旋律的高低走向倒過來,寫成一個新旋律,例如將3565 變形為5323。 巴哈有些兩段式的作品,B段是用A段主題的倒影去寫,有時 候寫起來氣氛怪不連貫的。A段行雲流水漂亮的不像話, 兼顧 了作曲技巧和人性化的考量; B段卻好像是純粹根據樂理而非 悅耳性來寫的,味道全沒了。我將這個現象稱為「倒影懸案」 。此現象好發在吉格舞曲,例如下面幾首: ES3, Gigue. ES4, Gigue. FS5, Gigue. PA2, Capriccio. 另外一個相關的變形手法為「逆行」(retrograde),是把原 旋律從尾到頭倒著寫回去,例如將3565變形為5653。這個冷到 爆的技倆可以在《音樂的奉獻》中找到。 之四。 半音階(chromatic scale) 是一項基本的音樂語法。在旋律 的部分,可用來當作裝飾,也可以直接當作主題或主題的一部 分。在和聲的部分,可增添樂曲的和聲色彩與張力,甚至進行 大膽的轉調。半音階擅於誘發非尋常的效果,具有詭異、緊張 、漂浮、陰暗、媚惑、邪門的氣質。 半音階的使用,不是從華格納才開始大張旗鼓,早在巴洛克 時期就很常用,而且不只是旋律上的裝飾,也牽連到和聲與調 性的變化。下面仍以巴哈為例,列出一些作品-多是小調的對 位風作品,其主題或副題包含了半音階。 1)十二平均律 第一冊 F小調賦格 B小調賦格 -> 和聲極為複雜大膽。 第二冊 D小調賦格 降A大調賦格 -> 在大調裡用半音階,怪肉麻的! 升G小調賦格 -> 半音階下行又上行,頗有苦行僧的況味。 A小調前奏曲 降B小調賦格 2)組曲 ES5, Gigue. ES6, Gigue. 3)其他 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三聲部創意曲第9首,F小調 《音樂的奉獻》(Musikalische Opfer),主題與若干段落 B小調彌撒,<Crucifix> --> 下行半音階在巴洛克常用來象徵耶穌的受難。 ...... 什麼? 不知道什麼是半音階? 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matic 中間的試聽檔。 之五。 彈奏巴哈,不需要彈貝多芬那麼強的力度,也不用像彈拉赫曼尼 諾夫那樣把手扯裂,但還是得面對一些不太好應付的挑戰。在觀念 上,首先必須能清楚地區分不同的聲部,抓出主題或主旋律的位置 ,以及它們在各聲部間流竄或對話的整個動態。複音音樂的組織- 包括和聲和對位-本來就比較難抓,要求演奏者具備很好的樂理基 礎-比彈蕭邦李斯特的要求更高。 其次,你必須能在版本聆聽和博學政策(多聽管絃樂、 宗教樂和 其他巴洛克大師的作品)的基礎上,培養自己對各種不同音樂語法 (從對位、宣敘調、裝飾音到舞曲式等項目)的「韻味」的掌握。 在技術上,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個聲部的每個音都要能彈足譜上 的時值,而且保持各聲部線條的圓滑(緊密連接而不中斷)。為了達 到這個要求,你的手經常得應付一些彆扭而邪門的指法;但是,如 果為了方便而偷工減料,沒有辦到這個要求,那就是作弊犯規、敷 衍塞責。在此基礎上,再去經營每個聲部或每個旋律線的音色、線 條、分句、起伏、段落…等細節,也就是將你在上述「觀念」層次 的領悟落實為具體的聲音,這個就夠你琢磨很久很久了。這種悶騷 型的難處,不同於蕭邦和李斯特的外放的技巧,沒有自己練過是無 法感知的。因此,台大鋼琴社的公演曲目中,完整的奏鳴曲不算少 見,卻幾乎看過一套完整的巴哈組曲。 彈奏巴哈,不但要有很強的理性分析能力,還要有非常敏銳而豐 富的感受力與想像力。貝多芬和蕭邦的音樂,本身就很有表現力, 亂彈都很有感覺;巴哈就不一樣了,音符理性到一種境界,必須靠 演奏者來賦予色彩。由於樂譜上沒什麼表情記號,演奏者的負擔就 更大了;但反過來說,自由發揮靈感和搞怪的空間也更大了,這對 演奏者個人特質和學養的表現,是一項利多。
kontracello:我最喜歡壓著持續音用不同的手指轉來轉去 04/05 11:56
kontracello:持續音越短越刺激 ;p 04/05 11:56
chunghan:優質文大推 04/05 14:59
※ 編輯: backhaus 來自: 59.116.177.198 (04/05 16:38)
kyo2:持續音 讓手指忙不過來... 04/05 18:38
henri10:讀了獲益良多呀 04/0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