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序言 相傳在十九世紀末的演奏界,流行著「浪漫」式的詮釋風格。 鋼琴家以表現個人意念和風采為宗旨,恣意揮灑而不拘小節,不 避諱誇張表情與彈性速度,甚至會為了偷懶或炫耀而擅自改譜。 他們認為演奏就是一種新的創作。及至世紀之交,另一股勢力開 始崛起,主張忠於作曲家,遵守原譜,在原譜指示的範圍內才發 揮個人創意。許納貝爾(Arthur Schnabel, 1882~1951)便是此風 先驅之一。不過,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許老爹或許是有盡力表達 譜面指示,但可能由於技巧限制和浪漫餘毒的關係,有時不免脫 線,例如在某些快速音群,音粒變成用滑的,無法恪守時值。 如果真的要追求「原譜實在論」的教條,也就是將樂譜上的事 物視為不可動搖的實體,並且將速度和拍子絕對化,審慎節制未 經指示的彈性,那就必須以嚴格而穩定的技巧作為先決條件。本 文所要討論的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便是能 成功達成這個要求而展現樂曲客觀美感的早期鋼琴家之一。下面 我以簡略的唱片瀏覽,按錄音時代來討論巴克豪斯的演奏風格。 一、前期錄音 (1) 最早錄音 目前市面上可購得的巴克豪斯最早錄音,似乎可見於 Pearl出 版的"Acoustic"錄音合輯http://tinyurl.com/owftt,顧名思義 是類似愛迪生的將聲波轉換為物理刻度(而非電子訊號)的錄音方 式。曲目相當廣泛,從史卡拉第、韓德爾到蕭邦、李斯特,甚至 還有自己改編的《唐喬凡尼》詠嘆調,但未見他日後的主軸貝多 芬與布拉姆斯。此外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曲目,可能是當時受歡 迎但現今較少人會嚴肅看待的通俗曲和炫技曲。這些曲目的屬性 ,以及部分曲目的改編和刪節現象,也許反映了當時樂界的風氣 ,以及演奏者年輕時的尚未定型的路線。至於演奏方面,已可辨 認出他的獨特風格,待後文詳談。 從世紀初到30年代的錄音,Andante的4CD專輯 http://tinyurl.com/rzwr9 是相當豐富的選集,包括貝多芬、 布拉姆斯與葛利格的協奏曲,以及舒伯特、蕭邦、舒曼的作品, 其中《鱒魚》算是他少數的室內樂錄音。此外也值得參考的,錄 音史上第一砲蕭邦練習曲全集,收於http://tinyurl.com/pehct ,勢如破竹,銳不可擋。 (2)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曲目可說是戰前最重要的成就。從前EMI References 系列出過幾張30年代的布拉姆斯錄音,已絕版,但仍有許多小廠 重複重發;音響迷可比較各版的重製效果有否不同。39年與貝姆 和薩克森樂團合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相較於日後的新錄音, 散發著昂揚快意的朝氣,是最振奮人心的版;目前最便宜的重發 是Haenssler版 http://www.hmv.co.jp/product/detail.asp?sku=1948815, 補白曲是舒曼幻想曲,錄音有種詭異的回音,用耳機聽會很難過。 有心人可比較 Naxos版,補白曲是圓舞曲全集。 小品方面,我搜尋過最齊全的單份專輯是Music & Art的雙CD http://tinyurl.com/qnxgx,收錄30年代的多次SP錄音,除了匈 牙利舞曲和圓舞曲之外,幾乎所有重要小品都包進來了,不過分 軌很怪,沒有將同編號裡的小品整理在一起,似乎也不是按錄音 時間排序。這是我個人很激賞的一套歷史錄音,後文會用它來說 明巴克豪斯的演奏風格。 另外Naxos七月底也會出一小品輯http://tinyurl.com/gwv5l, 若預算不多可挑這張。 (3) 50年代初期 戰後終於在貝多芬曲目上有了完整的發揮,不過Decca的mono 錄音效果偏乾而悶(或許也因為貝森朵夫的琴音很難錄?), 喪失 許多光彩。51~54年錄製的第一套奏鳴曲全集, 是堅若盤石的代 表作;就是可惜在錄音,有幾軌連雜音都不穩定,用耳機聽時音 訊會忽左忽右。現在可買到義大利廠的限量紙盒重發片 http://www.hmv.co.jp/product/detail.asp?sku=434557。 為免遺憾終生,請速搶購。 54年的卡內基音樂會可說是奏鳴曲的精華版,適合入門者試買 ,收於日本Decca發行的巴克豪斯紀念系列,可參考博客來 http://tinyurl.com/robzh。 協奏曲方面,與貝姆和克勞斯(Clemens Krauss)錄了一套全集 (第一號未出版),以53年和克勞斯的《皇帝》為例,雖然可聽出 鏗鏘有力的盛年期風格,但錄音遠不如同年肯普夫在DG的同曲。 52年與舒里希特(Karl Schuricht)的布二,管絃樂音乾而尖銳 ,黑色巨龍般的肅殺;鋼琴部分的錄音還是偏悶,連許老爹35年 同曲的琴音都比它光亮顯眼。不過還是能聽出演奏者的渾厚勁道 ,例如第一樂章呈示部6:17起的悲憤高潮,火戰車般氣吞山河; 第二樂章更化身與黑龍搏鬥的鐵甲武士,散發源源不絕的戰力。 同曲的其他版本,阿勞嫌過度煽情,波里尼琴音太美而少了些鬱 憤感,吉利爾斯和齊瑪曼的速度先天就犧牲了曲子的推動力與爆 發力。過猶不及。 除了雙B大宗之外,此時期Decca還有一張蕭邦專輯,演奏第二 號奏鳴曲、第一號敘事曲、若干練習曲和馬厝卡,晚近有Testam -ent和Archipel的重發。這是具有布拉姆斯氣質的蕭邦,非常獨 家的詮釋。 二、演奏風格 回顧巴克豪斯30~50年代前葉的演奏風格。 mono錄音當然會使 琴音有所失真,但未必只有壞的影響-模糊的朦朧感有時也是種 特別的情趣,而且是先進錄音所沒有的。先從速度和觸鍵談起。 如果演奏家選擇的速度較快,聽眾就能在短時間內 (也就比較省 力) 接收到樂句的完整結構;但演奏家的手指得非常敏捷,能快 速使出理想的觸鍵;同時,為避免音樂過於滑溜而好像含糊掠過 ,他也必須很用心去塑造樂句的音樂性。相反的,如果速度慢, 演奏家就比較有時間琢磨每個音,可是他必須用更緊密的觸鍵和 深重的音樂性去把樂句連起來。舉個例子,米開蘭傑里的布拉姆 斯op.10-4, 曲子本身就是一團迷霧,他又彈的那麼慢,雖然有 刻意去拱主旋律,對聽眾來說還是太散漫了。若說樂曲是作曲家 出給演奏家的謎題,那麼米大師顯然把這謎弄得更迷了。 巴克豪斯一向選用較快的速度,但又能在這麼快的時間壓力中 ,塑造出鮮明的音樂性。他以較深的觸鍵,將樂句裡相續的音符 緊緊扣連起來,有力而清晰地突顯、表達音樂線條的造型和起伏 ;適度以較重或較亮的觸鍵去強調關鍵音 (例如和聲轉折處或張 力釋放點), 製造強韌的推進力和爆發力。這講起來好像都是常 識,但巴克豪斯能發揮地非常精采而徹底。如此高速高密度的彈 法使曲子產生一種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迫動感。至於彈性速度 ,一般並不常見,也用的很精簡。他會根據和聲走向,或線條中 的主要/次要部分(見下文),採用漸快或漸慢的處理-彈法很特 別,有種古怪的小任性。其次,偶而可見大段落的變更速度,例 如《悲愴》第一樂章第二主題,以慢速處理;《暴風雨》第二樂 章第二主題,則以快速處理。 我們試聽幾個片段來欣賞他的觸鍵和行進方式。上文的Music & Art布拉姆斯專輯,當中的變奏曲op.21-1 (請點選上文的連結 進入,CD2第10軌),主題是一個深情的短歌,以充滿大跳的旋律 線和寬廣的和絃群所組成,手要大又能跳得快才能應付。巴克豪 斯很流暢地把旋律緊密地唱出來,以琶音來表現寬和絃並賦予前 進和起伏的推力。琶音的用法,在此例是出於原譜要求,但有時 他也會自發地用琶音來美化某些具特別感情的樂段 (似乎較常見 於老派鋼琴家? ),例如《告別》第一樂章的序奏。 再聽比較刺激的片段。巴克豪斯最富傳奇性的招牌,便是威猛 強勁的獅吼。例如op.118-3(CD1第6軌),直接而毫不保留的下手 ,速度快但絕無敷衍。觸鍵拳拳到肉刀刀見骨,曲思的行進更是 清楚犀利。再如op.4(CD1第3軌),令人喘不過氣的迫進,沒有任 何停駐和猶豫的空間,但是段落的對比和層次感仍奇蹟似的非常 細膩且分明,把曲子的張力和動感很實在而強烈地表達出來。這 是小心設計大膽下手的風範。這些演出令人懷疑布拉姆斯真有那 麼帶種嗎? 所謂「線條」並不是所有音符的總和。有所強調,有所不強調 。巴克豪斯傾向以和聲骨架和整體結構為重,細節則輕輕拂過甚 至趕拍子帶過,這個做法到晚年日益明顯。例如《暴風雨》第三 樂章的主題AF'E'D', 一般人是很清楚地把它彈出來,巴克豪斯 則是把它同化到伴奏的分解和絃,只強調頭拍音-即和絃音 (題 外話,這個音型蠻像《給愛麗絲》的! ), 甚至在該主題以左手 強奏時也是如此,FE兩音比較不顯眼;但隨後的強分解和絃就真 的彈得很猛,因為它是結構上的骨架。此原則更常見於快速音群 -他會突顯帶頭音,以這個勢能讓後面的音群自然奔洩,拉出和 聲感或裝飾感(視曲子的寫法而定),但不強調個別音粒。在強大 高潮的地方,主導的帶頭音更是奮不顧身的重重槌擊,效果非常 過癮,請參考《熱情》或《告別》奏鳴曲。這種重和聲輕旋律、 重骨架輕細節的作風,製造了一種新的層次感,使原本的單一線 條分化為主線和花邊兩個元素,各自以不同的觸鍵和音色來表現 。此外也部份解釋了他為什麼要/能彈那麼快,以及偶而出現的 古怪彈性速度-因為他是以大段落而非個別音符為單位來組織音 樂;聽眾也應該這樣聽,才能適應。 「鍵盤之獅」(A lion of the keyboard)的名號固然可表述巴 克豪斯的威猛琴音,但西方樂壇也常它用來稱呼炫技派-徒有驚 人技巧卻沒有內涵-的鋼琴家。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巴克豪斯能 辦到上文的種種成就,當然是不惶多讓-飛快飆速不眨眼,又保 持精確紮實的音粒和厚重的力度;從蕭邦練習曲和布拉姆斯的帕 格尼尼變奏曲等戰馬曲目便可清楚聽到這種名技。但他絕不是炫 技,一切的技巧只為表現樂曲本身的意念,沒有額外的炫耀和渲 染。他的演奏是驚人的但也是樸實的,技巧固然強悍,但更令人 崇敬的是他的意志和音樂性。 在巴克豪斯的演奏中可感覺到,他對樂曲的內容,從主題發展 到和聲架構,有著通盤深入的了解和熟稔;以強大的意志力、組 織力和熟練度來操盤,彈出來的音樂具有清晰明瞭的樂念和邏輯 ,好像是自己寫的曲子,用自己的口說出來似的。但另一方面, 這種透徹的意志和樂念,乃是著眼於音樂的流暢行進與整體架構 ,以大局為重而不在細節裝感人耍花樣;即使那個細節真的很有 趣,也不會特別駐足低迴,而是點到為止繼續走;有時聽眾反應 不過來,他家的事。巴克豪斯的音樂性是陽剛直率、自然樸實、 自信滿滿的,即使是抒情或緩慢的樂段,也是一派恬淡自適,沒 有深奧沉重的哲思,更不會多愁善愁。這很弔詭地兼具了強勢與 淡泊、熱烈與冷靜的特色,吸引人再三咀嚼回味無窮。 當然,並非沒有缺點。過度直率的結果是(早期樂評就曾提到) ,有時會覺得過於冷漠、疏離,缺乏變化性、想像力和個人特質 ,好似是用同樣的方式彈奏所有音樂-每首曲子都很像,每個作 曲家都很像貝多芬。不過筆者也想試著用另種觀點來思考他的風 格,那就是「古典主義」。(詳後文) *推薦網頁 1. 基本資料和錄音目錄 http://my.dreamwiz.com/fischer/Backhaus/Backhaus.htm 2. 貝多芬奏鳴曲全集50年代版逐曲評論 http://groups.google.com.sg/group/rec.music.classical/msg/ab9fdf0995d2ac22?&hl=zh-CN *後文內容包括: 三、古典主義的再思考 四、後期錄音 五、忠於作曲家? 六、專注而低調的大師 由於BBS排版不易,全文附插圖請見: http://www.wretch.cc/blog/amfortasweh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168.98
ckscorsese:push push 07/05 00:15
fennir:推! 07/05 02:03
henri10:推呀,附帶一提,巴大獅的LP與CD差別很多,前者聽來真兇! 07/05 11:18
moonlike:推薦推薦 07/05 12:05
ghty:推! 07/05 12:38
kontracello:n ! 07/05 14:03
Thinthia:推!! 07/05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