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 Archiv/2006發行 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 K.550 第41號交響曲 K.551 歌劇《克里特王》芭蕾終曲 Marc Minkowski, Les Musiciens du Louvre 這是一份精采絕倫的古樂演出。樂團聲響豐沛而鮮艷,合奏 效果緊實而有力;詮釋則是精神抖擻火花四射,樂句與強弱對 比都清楚分明。尤其第41號的終樂章,曲子佈滿了複雜又亢奮 的對位,帶有過動兒般停不下來的前進能量,堪與貝七終樂章 相比擬,對樂團來說是極大考驗。本版的演出,能純熟地駕馭 曲子而不是被曲子駕馭,展露了充沛的意志力和表現力。另一 個新鮮的地方是同曲第二樂章,第二主題那陰風慘慘的小調樂 段,本版以較快的速度演出 (事實上在古代,不同主題以不同 速度演出是慣例,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對比的東西); 而中低音 絃的顫音,粒粒清晰而不像很多版本模糊處理,因而帶出更為 戰慄的心悸感。 我想多討論的是木管的部份。四種木管(長、雙、豎、低)的 音色都圓滾滾地純樸可愛,是別的版本很少聽到的特別音色。 但不曉得是樂器還是錄音的關係,稍嫌中氣不足,份量不夠與 其他聲部相平衡。這多少弱化了一些特別的意境,例如第40號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第二次出現的時候(0:25~), 雙簧管有個 持續吊高音,由弱漸強,表現一種哀怨的美。本版相較於其他 大部分版本,就做得不太充分。這問題尤其當木管出現在樂團 強奏的夾縫中時,更為明顯;例如第41號終樂章發展部,有一 段快步調的強弱交替(4:31~),木管似乎有種疏離的感覺。 如 有聽眾在自家系統上聽到不同的感覺,請務必上來指正。 本版解說冊指出近期發現的,關於作品身世的新看法。以往 認為,莫札特於1788年夏天創作的最後三首交響曲(Nos.39~41) ,是純粹追尋藝術、不為任何演出場合的自發性創作,而且在 他生前從未演出。新的研究則推測,莫札特其實是為了回應海 頓新發表的三首巴黎交響曲(Nos.82~84)而寫, 且調性剛好都 呼應;他也計畫在樂季中演出以賺錢還債。其次,第40號的初 版手稿並沒有豎笛編制,但作者直接在演奏譜上做了修訂,這 很可能是親自排練後所做的調整。這裡我也補充一下,豎笛是 木管中最晚出現並加入樂團的品種,莫札特的交響曲和協奏曲 ,即使到晚期都極少使用它(反而是歌劇都會用);因此如果有 使用的話,理應就是個獨特的聲響設計。 再回到唱片的部份,上面說本版的木管音色純美但份量稍弱 ,所以我就試聽了其他多個同曲版本,發現,木管部能做到音 色美又氣飽滿,而且不同品種木管的音色夠獨特而能清楚區分 的,還真的不多。布魯諾懷爾(DHM/ Bruno Weil/ Tafelmusik Chamber Orchestra)的古樂版,似乎能達到這個要求。不過, 他的第40號疑似是用莫札特原本那個無豎笛的版本,因而喪失 了豎笛純樸敦厚的意趣,大大減低了該曲的色彩多樣性,實屬 可惜。然而除了這個問題之外,該版的整體表現仍值得推薦; 其均衡豐富的層次感,可作為與明柯斯基的對照。 最後,總評明柯斯基這張莫札特專輯,瑕不掩瑜。這是我與 Roshan心目中的首選。在此向大家勸敗。 ---------------------------- 由於BBS排版不易,故全系列文附圖附連結, 請上敝人Blog參觀: http://www.wretch.cc/blog/amfortasweh&article_id=22515257 後面的三帖為: 2. Medici arts/2007重發 貝多芬:第5號鋼琴協奏曲 (1956錄音室) 第21號鋼琴奏鳴曲 (1959現場) 蕭邦:練習曲選曲 (1953現場) 巴克豪斯 蕭提/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3. The Piano Liberary/ 莫札特:第26號鋼琴協奏曲 (1940) 葛利格:鋼琴協奏曲 (1933) 巴克豪斯 4. Orfeo/2007發行 CD1 (1956) 舒曼:幻想曲 op.17 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 CD2 (1960) 布拉姆斯:六首小品 op.118 蕭邦:圓舞曲 op.64-2,搖籃曲,四首即興曲 舒伯特:鋼琴與小提琴的幻想曲 D934 肯普夫 ※ 編輯: backhaus 來自: 199.111.231.177 (12/18 13:24)
MP56:推用心的評論~~ 12/18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