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交響情人夢》是以一群音樂系師生為主角所創作的漫畫和日劇作品。 日劇在台上映時曾掀起一股討論和消費熱潮,深具大眾影響力和啟發性。 今年初日本電視台又撥出它的五小時特別篇(SP),繼續講述千秋和野田赴 歐深造的故事。國內評論界一直有許多關於這套作品的討論。筆者大致上 對本劇亦持正面評價,本文想藉由其劇情和表現上的一些特性,提出幾點 關於音樂界的普遍現象,與讀者們分享交流。 (但本文不提供詳細的劇情 介紹,請尚未觀賞本作的朋友們自行循其他管道進行了解。) 一、以文字和影像來詮釋音樂 晚近大為風行的日本美食節目,例如《電視冠軍》、《生活一級棒》、 《料理東西軍》等等,有個基本課題,那就是,觀眾既然無法真正吃到那些 美食,那該如何呈現美食的美? 它的方法是,運用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資訊, 去烘托、鋪陳美食。文字的部份,以豐富的旁白介紹食物的食材和做法,並 盡可能以精準的形容詞去品評食物的口感。影像的部份,則包括食物本身的 漂亮的影像呈現,以及試吃者誇張神奇的臉部表情。如此,雖然觀眾吃不到 ,但經由上述的誘惑和催眠,也能對美食興起一種莫名的欲望和興奮。 音樂也是一樣。雖然音樂常被用來烘托文字或戲劇(例如電影配樂),但許 多時候,後者也能反過來烘托音樂。十九世紀以降,精緻音樂的創作愈來愈 往精深複雜的方向推展,創作者與消費者的距離也因此愈來愈遠。此時「樂 評」就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以文字來帶領聽眾去認識音樂的學理上與感官 上的美。這些文字包括樂理分析、音樂史、作曲家傳記、演出評論等許多種 類。文字提供了可理解的背景知識,也讓原本抽象模糊、飄忽主觀的聆樂經 驗,具體化為眾人可互相分享、討論、傳遞的客觀經驗,甚至在漫長歷史中 沉澱為約定成俗的傳統。愛樂者就是在文字論述與實際聆聽的往來穿梭中, 不斷累積他對音樂的理解力與感受性。 在《交響情人夢》裡,觀眾可以實際聽到音樂,但是那個音樂的「意義」 到底如何,完全是靠音樂以外的資訊-文字和影像-來詮釋、界定和堆砌的 ;而文字和影像兩者,又各自側重於音樂的不同層次的特性,即「技術」和 「感情」。技術的層次,包括一些專業的概念、術語和演奏實務。例如千秋 在指揮樂團排練時,會給出很多指示:「不是獨奏,認真聽周圍的聲音!」 「小提琴的節奏要更清晰!」「16分音符不要亂!」「法國號小聲點! 再小聲 點! 」這些都可讓觀眾認識到,音樂究竟是怎麼被演奏出來的、它是如何構 成的、有些什麼規矩…。類似的,野田妹在台上演奏時,台下的老師會針對 她的表演喃喃自語,評頭論足。其實那音樂到底好不好,電視機前的觀眾都 不太能確定;即使它播放的演出可能會根據劇情而彈得比較好或不好,但最 終的界定仍在劇中角色所給出的文字訊息。 其次是感情的層次,這是由劇情,也就是劇中人物的故事,再輔以影像的 刻意表現,來加以鋪陳。本劇的劇情著實非常熱血,角色遇到絕望難關又努 力克服而走出一片天,是極富張力的設計。這些劇情的感動力,可令觀眾對 音樂(也就是劇中人物的表演)的感受大為增幅。其次是劇中人物在欣賞他人 表演時的表情。就如美食節目一樣,透過誇張神奇的表情,甚至淚流滿面, 來表現音樂的情感能量。「流淚」所傳達的情感,是非常濃厚、綿密而富文 藝氣質的,它非常適合古典音樂這種意味深長的藝術形式。不過,對老油條 愛樂者而言,上述鋪陳就不見得貼切。首先,以劇情來烘托音樂,與我們平 常獨自在家「純粹」地聆賞唱片,是非常不同的情境。其次,愛樂者長久以 來沉浸於大師名盤,身經百戰,早已被感動無數次,應該不太願意相信,劇 中沒什麼歷練的年輕音樂家能達成多了不起的藝術成就。這便是劇情與影像 較欠缺實際說服力的地方了。 二、再探帝國主義 如果一部劇本想讓主角離開原有的生活圈,常見的手法就是讓他去美國, 但從不會是去大陸、菲律賓、印度、中東。不過,古典音樂跨國產業的歷史 淵源與象徵光環,是由歐洲所主導的,所以這方面的人物就應該去歐洲。這 背後的邏輯是,歐美就是世界的帝國中心,所有第三世界人民如果想追求卓 越、追求自我實現,就得想盡辦法去那裡。《交響情人夢》的千秋,從小就 立志留學歐洲,認為不出國就沒有用、留在日本就是失敗。他的障礙是恐懼 坐飛機。這個障礙其實也象徵了,對所有負笈遠行的莘莘學子而言,留學都 是一件充滿困難、挑戰、恐懼、不安的重大試煉。可是無論如何,留學是成 為菁英的唯一道路。 在古典音樂界,亞洲人(與其他第三世界)要獲得國內或國際性的聲望與認 可,必得要有留洋的豐富資歷、獲得西方樂壇的青睞、國際大賽的獎項、唱 片公司的簽約,才算能說服國內外的聽眾。亞洲人民自己沒有裁判權,這個 榮譽是西方人所授予的。除了人才的培育和考核,國內音樂機構與制度 (例 如樂團) 的建立和發展,更是邯鄲學步的漫長掙扎。愛樂者聽唱片讀西方文 獻慣了,希望國內也能有夠水準的表演和出版體系,一旦現實不如人意,往 往有恨鐵不成鋼的懊惱與不滿。 這背後的因緣為何呢? 為了追尋更高知識或積極參與國際社會而負笈遠行 ,本身是值得鼓勵的好事;但是亞洲人向歐美看齊的現象,並非自由選擇而 是國際權力關係使然,是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固然西方人也會來東方學習 與交流,但他們是基於興趣或利益,而自由決定要不要來。反之,千秋早先 對於不能留學一事,卻充滿著自卑、懊惱與妒羨的複雜情結。而這個情結在 東方社會(或廣義的第三世界)乃深植於全面而久遠的被殖民歷史。 亞洲從十九世紀始承受西方現代帝國主義的洗禮,經過了漫長無盡的挫敗 與掙扎。二次戰後美國為了與共產國際抗衡,而聯結東亞國家,包括日本、 韓國、台灣,作為戰略附庸。於是這些亞洲國家又繼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 上緊緊依附著西方並以其為追隨的標竿。政治方面,各國的保守威權體制因 西方支持而獲得穩定,延緩了國內的民主化改革。經濟方面則是跨國資本主 義的發展與分工,台灣在此生產鍊中長期「代工」而缺少獨立設計開發的能 力。文化方面,就學術界與音樂界而言,其學院與評鑑制度都是唯西方馬首 是瞻(例如,歐美名校畢業才在國內名校任教),很難走出自己的路、建立屬 於自己的「主體性」;不過在流行文化領域,確有些能建立獨特風格的成功 嘗試,例如韓劇、日本動漫與台灣流行樂。除了這少數特別的領域外,整體 而言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是被牽著鼻子走,想學西方卻永 遠贏不過西方。 甚至,我們對西方世界的主觀想像,也是極度浪漫化的。由於上述的歷史 糾結和現實形勢,以及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亞洲人對歐美本土多抱著夢 幻憧憬,尤其歐洲在文化深度和品味上又高於美國一籌;美麗典雅的皇宮、 古堡、教堂、音樂廳,都是中產遊客的重點勝地。這些憧憬和仰望,忽視了 西方數百年來的帝國主義壓迫和血腥戰爭史,以及直到晚近亞洲仍無法掙脫 西方主導權的困境。 這究竟如何解套? 國內文化研究學者陳光興在《去帝國》文集就指出,第 三世界國家各自追隨西方軸心,但彼此間卻缺乏認識與交流,甚至互相歧視 排擠。這只是徒然複製帝國權力結構而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與解放。為了扭 轉困境,我們應以「區域」為範圍,亞洲各國的學界文化界應增加彼此的溝 通連結,互相學習彼此互有異同的被殖民經驗和自主發展經驗,在此結盟下 建立屬於自己的、能與西方並立的新知識與文化典範。這個計畫如果套用在 古典音樂界,就是,台灣應多和亞洲的樂壇 (包括教育、樂團、展演、出版 、贊助等各方面) 交流觀摩,而不是老是巴望、羨慕西方的夢幻傳統。與處 境相似的鄰居而不是遙遠天邊的神明,一齊互助合作,也許是值得嘗試的 作法。 上面的問題,究竟是不是「問題」? 所謂「主體性」是否真的必要? 也許 「主體性」才是迷思,根本不需要有什麼主體性。這也是一個可能的理解方 向。筆者不做定論,就由讀者自行思辨判斷。 三、如何培養音樂家? 專業的音樂科班體系是如何訓練學生的呢? 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學生,但從 音樂系的考試項目與課程規劃,以及輾轉由他人得知的片面資訊,可了解, 最重要的是對聲音的敏銳與對演奏技術的掌握。以演奏樂器而言,學生必須 很熟悉正確的、美好的聲音,能熟練地以自己的肢體去操作出好的聲音,包 括節奏的精準、音色的變化、力度的運用、觸鍵的靈活等等。另方面是「樂 理」,例如和聲學、對位法等,這關係到樂曲的詮釋和理解,學生甚至還必 須有初步的作曲能力。這些都是紮實的基本功,是所有專業音樂家都應該要 會的。 不過,根據我以往接觸過的職業演奏者和樂評人的意見,以及我自己聽音 樂和業餘學樂器的經驗,其實還有另一套取徑,是培養音樂家不可或缺的養 分。我歸納幾點來談。第一點是試著全面的了解作曲家和「音樂」:聽各種 不同作曲家、各種不同種類的音樂。比如說,要彈貝多芬的奏鳴曲,就不能 不接觸他的交響曲和室內樂,一來是了解這個人的精神氣質和慣用語法;二 來交響曲或歌劇的戲劇性對比和寬廣幅度,也可以給你靈感去詮釋你的奏鳴 曲。不同類型的音樂,其特質是可以互相感通的。 第二點是多聽不同的詮釋,也就是「版本」。以鋼琴家為例,每位大師各 具特色,都可成為自己的參考:李希特鋼鐵般的觸鍵和層次鮮明的音色;阿 勞深宏悠遠的精神氣度,和有點做作的彈性速度;肯普夫精巧可愛又帶點拙 氣,技術稍遜但令人回味無窮;巴克豪斯的緊湊步伐和生生不息的戰鬥感; 布蘭德爾的精雕細琢到無以復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遠, 這總是有益無害的。 第三點最抽象模糊但也最直接有力,那就是演奏者個人全副的生命與熱情 。首先,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磨難、理想、幻滅、憧憬、渴望,通通都可以 化成對音樂的感受力與創造力。愛樂者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音樂;音樂家用 自己的生命去創造音樂。其次,一位真正的音樂家應該要有「自發性」和「 自覺性」,是發自靈魂地熱愛音樂,而在此追求自我實現,不是只擁有完美 的技巧然後靠它賺錢。這個環節只能仰賴每個人自身的心性與機運,學校和 老師是沒法教的。 總和這三點,歸根究底就是:涉獵廣博、潛移默化、發自真心。在實務上 ,這種「博雅教育」在科班體系裡似乎較不易深耕。《交響情人夢》的千秋 和野田,為了練習自己要演出的曲子,會參考唱片版本;但除此之外就很少 看他們好好坐下來聽各種不同的音樂(像《不結婚的男人》中的桑野那樣)。 千秋的音樂知識當然是很豐富的,他是出身音樂世家的高材生。相較之下, 野田妹在這方面的資源先天上就比較不夠。繼之,老師指導她的方式,就是 指定一堆曲子讓她彈,但從沒引導她怎麼去認識、去想像那些曲子。每首曲 子都是從零開始,完全沒有概念,只是趕急著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它練好。然 後,經過辛苦熬夜近乎中邪的練習,以及劇本為主角所設定的天賦光環與天 才創意,她總能突然開竅,彈出令人激賞的成績。這個過程興許是嫌唐突而 牽強了。其次,到底野田妹是真心、主動想在音樂界追求自我實現嗎? 並不 盡然。她的本性是自然隨興的,想彈琴的時候就彈琴、其他時候就玩耍荒廢 ,缺乏充分的想成為職業鋼琴家的動力、熱情與「自覺」。她會走上職業這 條路,有兩個關鍵,一是千秋和米奇(千秋的指揮老師)兩人都想栽培她,他 們都抱持「菁英主義」、功成名就的意識型態,認為有天才就應該發揮,不 讓她當單純自然的平凡人。但是,誰說平凡有什麼不好呢? (我是就現實面 而論,當然戲不能這樣演,不然就沒戲唱了。) 第二個關鍵是,野田妹不純 然是為了音樂,而很大部分是因為千秋而選擇彈琴。她迷戀著千秋,米奇卻 跟她說「以妳現在這樣是無法跟千秋在一起的。」當然,野田妹是喜歡音樂 ,但沒有強烈到成為「必須如此」的「志業」;她許多次的轉折都是 (至少 相當比例) 因為想更接近千秋。回到現實想一想,難道音樂家只能和音樂家 交往嗎? 上述這些弔詭,是本劇值得反思的一些點。 以上三點想法,是筆者在觀賞這部日劇之餘,基於自身小小的涉獵與經驗 ,所聯想到的現象或問題。筆者見聞有限,目的不是要宣稱或推翻什麼,只 是拋磚引玉,提出一些值得討論、質疑或關心的焦點,邀大家一起來思考與 激盪。 -------- 本文於稍早在以下論壇發表,並獲少許回應: 來去音樂網 http://comemusic.com/columns.php?select=columns_content&columns_board_id=390 心靈小憩的藝文與科技園地 http://life.fhl.net/phpBB21/viewtopic.php?t=9569  敝人的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amfortasweh&article_id=23625774  ◆ From: 199.111.228.116
ywind:推 04/08 12:49
OHGURO:推!不過我認為野田廢她不單純是因為喜歡千秋才踏上音樂之路 04/08 13:52
OHGURO:由劇中許多橋段可以探知野田廢實際上是很享受音樂本身的, 04/08 13:54
OHGURO:最重要的是,她想像力豐富,不易被成規與繁文縟節限制住。 04/08 13:55
OHGURO:她可以把一首曲子做出他人無法解讀的想像... 04/08 13:58
OHGURO:或是這是拜她整天喜歡妄想所賜...? 04/08 13:58
kd0079:這裡所謂古典音樂 主要還是由歐洲執掌 不留學歐洲說不過去 04/08 14:27
kd0079:如果法國有本"歌舞妓情人夢" 皮耶跟珍妮也是得到日本修行的 04/08 14:31
kd0079:或者說"霹靂情人夢" 主角來台灣學習真正的布袋戲 這樣咧? 04/08 14:32
gayan:在這裡所謂古典音樂根本就是歐陸音樂 04/08 14:34
Fassbaender:推! 04/08 22:21
dblue0406:不知道原po有沒有看過sp了呢? or漫畫...? 04/08 23:26
dblue0406:其實後來野田妹到了法國之後 經過一翻"折騰"後 04/08 23:27
dblue0406:就不再只是為了千秋而彈了呢~ 04/08 23:28
moonlike:推推! 04/09 02:46
macefindu:歐洲音樂成就和帝國主義形象合成一體暗批亞洲人無知? 04/16 12:02
※ 編輯: backhaus 來自: 199.111.228.116 (04/17 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