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lmus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 https://chinhaochen.blogspot.com/2019/09/2019922-tso.html 通常台灣樂團很少聽說有跟國外聯合委託創作的情形,至少就我印象中沒聽說過。所以這 次北市交演出與許多樂團共同委託創作的Ammann的鋼琴協奏曲,應該算是相當重要的事件 。 這首協奏曲今年八月19日才在倫敦的BBC逍遙音樂節中由今天的鋼琴獨奏Andreas Haefliger與Sakari Oramo指揮BBC交響樂團進行世界首演。我聽了這個世界首演錄音起碼 四五次,可能是台灣除了樂團之外,聽過這首曲子最多次的人。不過我一直搞不清楚這首 曲子在做什麼。今天聽完現場,我想我大概知道為什麼了。 這首Ammann的協奏曲,在倫敦世界首演的時候,Oramo選了另一首世界首演作為上半場, 並且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作為下半場。而這次北市交的演出,由另一位指揮Alexander Liebreich來協奏,排出的搭配曲目是Ives的Unanswered question,下半場則是莫扎特的 第24號鋼琴協奏曲,與Lutoslawski的管弦樂團協奏曲。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北市交這 場的曲目搭配遠遠勝過BBC的世界首演。 某種程度而言,今天的曲目都是協奏曲。Ives是獨奏小號與長笛群的對話,Ammann與 Mozart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鋼琴協奏曲,Lutoslawski則是給整個管弦樂團的協奏曲。相 當於是協奏曲大集合了。 一開始的Ives,弦樂以相當輕的合奏開始,製造出一種帶有霧氣的朦朧氛圍。接著是安排 於觀眾席中的四把木管與安排於後台的獨奏小號之間的對話。小號獨奏位於對應雙號側的 後台,木管群位於觀眾席的單號側,兩個獨奏組隔著弦樂團剛好成對角,相互應答,有點 清晰,也有點模糊。透過這樣的安排,再加上指揮成功的調度,就像是兩座山上的人們互 相對話一樣。是相當成功的詮釋。 而Ammann的鋼琴協奏曲,是由BBC Radio 3、波士頓交響樂團、維也納音樂廳、琉森音樂 節、慕尼黑愛樂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委託創作,瑞士藝術基金會贊助。可以想見北市 交這次為了這首協奏曲的確下了重本。這次演出也是這首協奏曲的亞洲首演。在BBC的首 演實況中,BBC的播報員也有提到這首曲子是北市交所共同委託的。 為了這首協奏曲,北市交應該是全團都上場了,而且後面站滿了一整排的打擊,聲勢相當 驚人。這首曲子約略三十分鐘,而且中間不休息,是相當龐大的作品。這首曲子的管弦樂 部分相當不簡單,各聲部都很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擊,尤其是木琴還有大鼓,大鼓甚至 有不少solo,相當有意思。這首曲子的結構也很特別,好幾次我都覺得曲子似乎要結束了 ,不過忽然又轉向繼續發展下去。是很特別的經驗。 不過更重要的是鋼琴聲部。這首對鋼琴而言,可以看出來是相當困難的曲子,因為只看到 鋼琴家Haefliger的雙手滿場飛舞,不負這首作品的副標 "大觸技曲"之名。但是可惜的是 ,整首曲子的管弦樂相當厚重,絕大多數的時間管弦樂團的音量都可以輕易淹沒鋼琴。這 不是北市交的問題,因為我聽BBC的首演錄音也是如此,幾乎找不到鋼琴的聲音。能夠清 楚聽到鋼琴的時候,我猜應該不到五分鐘。這對辛苦練習這首作品的鋼琴家而言,實在是 太可惜的事情。 對我來說,這首曲子的管弦樂團就像是大海嘯一般,而鋼琴家面對巨大海嘯,縱使使出渾 身解數,也是無能為力,無法逃離被淹沒的結果。 我想這首曲子可能會需要修改一下,不是降低管絃樂的厚度,就是要刪減一下長度。 而下半場的莫扎特,相對於上半場,的確可稱為天籟。這首Mozart的第24號協奏曲,是 Mozart27首鋼琴協奏曲中惟二的兩首小調協奏曲。指揮演出了一個相當穩健,有活力,甚 至可以稱為激昂的管弦樂部分。而Haefliger的聲音聽起來相當自然舒服,一切就是相當 的自然。很難想像同一位鋼琴家幾十分鐘前才演出了那樣一首狂風暴雨般的協奏曲。 而這個演出更特別的地方是鋼琴的裝飾奏。Haefliger演出的是他自己寫的裝飾奏。聽起 來相當呼應莫扎特的原曲。在現今幾乎沒有人自己編寫協奏曲裝飾奏的情形下,這是相當 難得而特別的經驗。 這首曲子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樂章,指揮甚至用相當 "可愛"的動作來提示樂團,而樂團 也做出了相當好的回應,非常有意思。 Haefliger在Mozart之後,很慷慨地給了一首安可曲。彈的居然是俄國超重量級作曲家 Sofia Gubaidulina的鋼琴作品。這首鋼琴曲聽起來有新意,有獨特聲響,但不會讓人刺 耳,甚至可以與過去的音樂傳統接合在一起。是誰說現代音樂一定刺耳難聽? 最後,指揮Liebreich選了Lutoslawski的管弦樂團協奏曲作結。音樂史上最有名的管弦樂 團協奏曲當然是Bartok那首,不過第二名應該沒有多少爭議,就是這首Lutoslawski的。 這首1950年的曲子,聽起來充滿現代感,音樂相當刺激,但是絕不刺耳。北市交的演出已 經接近火花四射,銅管的大鳴大放也更增加了相當程度的爽感,絕對是相當精彩過癮的演 出。無怪乎演出結束,觀眾席馬上出現Bravo。這是樂團應得的。 今天的音樂會含安可曲,五首曲目有三首寫於20世紀,一首寫於21世紀。現代音樂真的很 難聽嗎?就我而言,今天20世紀的三首都超級好聽。21世紀這首呢?目前看不出來,但是 可能需要再觀察。我的簡單想法是,現代感跟表達情感,不一定是不相容的。Ives、 Lutoslawski、Gubaidulina都能做到這些。而三者也都是20世紀的作曲巨人。這或許可以 給新的作曲家一些想法。 今天的演出,北市交展現出了相當高水準的演出,相當值得敬佩。Ives的弦樂團弱音,讓 我印象相當深刻。而更重要的,應該是今天的指揮Liebreich。不論是曲目安排,或是演 出的調度,都是相當高水準的演出。北市交三年之後,應該要把Liebreich列為音樂總監 的可能人選。 ////////////////////////////////////////////////// 2019/9/22(週日)14:30【2019臺北市音樂季】TSO名家系列《復古的現代》 指揮:亞歷山大‧里柏瑞契 Alexander Liebreich 鋼琴:安德瑞斯‧海夫里格 Andreas Haefliger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艾夫士:《未解答的問題》 Charles Ives: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阿曼:鋼琴協奏曲,《大觸技曲》 (由BBC Radio 3、波士頓交響樂團、維也納音樂廳、琉森音樂節、慕尼黑愛樂與臺北市 立交響樂團共同委託創作,瑞士藝術基金會贊助,亞洲首演) Dieter Ammann: The Piano Concerto, “Gran Toccata“ *Commissioned by BBC Radio 3,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Konzerthaus Wien, Lucerne Festival, Munchner Philharmoniker and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supported by Pro Helvetia, Asian Premiere —中場休息Intermission— 莫札特: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K.49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4 in C Minor, K.491 盧托斯瓦夫斯基:管弦樂協奏曲 Witold Lutoslawski:Concerto for Orchestra -- FB粉絲頁: All Things Considered https://www.facebook.com/BlogAllThingsConsidered/ 部落格首頁 http://chinhaochen.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72.10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569157331.A.7AC.html ※ 編輯: chinhao (123.194.172.103 臺灣), 09/22/2019 21:22:06
sandiegopadr: Christian Jost的台北地平線是NSO和尼德蘭愛樂合委 09/22 23:10
sandiegopadr: 的 09/22 23:10
chinhao: 感謝補充 09/23 08:32
harveylin: 同感 講出我內心想法 Ivy來不及聽 可惜 09/23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