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ia-chao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原刊於目擊者第39期) 前言:  Internet的出現,使得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劇烈的改變與整合。 快速、大量、多媒體呈現的數位新傳播科技正快速的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 ,而以往傳統的大學傳播教育,是否如同許多人所擔憂的一般,「真正的 」正面臨著數位化的挑戰?而數位化所帶來的衝擊,是否能給長久以來傳 播教育所爭論,學術與實務為導向的教育問題一個新的方向?  此外,有云:「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全球華人傳播教育如何在 這樣一般新的傳播科技衝擊中,站穩自己,發展自己的傳播文化並且藉此 推展出去,更應該是值得全球華人傳播圈深思的問題不是嗎?筆者希望藉 此一機會,對於傳統傳播教育為因應數位化,產生較以往重技術而輕人文 更為嚴重的弊病,提出本人接受四年大學傳播教育以降所得的一些心得與 建議。 壹、台灣大學傳播教育偏重技術訓練之爭議與原因  理論與實務,這是傳播教育一向拉鋸在學校老師與實務界難以平衡的習 題!傳播學(或新聞學)在高等教育的位階,一直以來都是偏實務而非學 術。一方面是因為傳播學術接自其他學科而來,二方面是採訪寫作、攝影 剪接、公關操作等傳播工作的技術訓練等與傳播實務界的接軌。另外,這 也跟學生多半為光鮮亮麗的主播光環,五光十色的傳播界環境所吸引,希 望大學畢業後進入媒體工作;以及社會的逐漸開放,媒體的蓬勃發展,媒 體工作求才若渴有關。也因此,傳播的高等教育必然需要更多的技術訓練 ,以求快速的融入媒體實務操作。  總的來看,一個傳播工作者的訓練,必然是學與術兼備的訓練!新聞傳 播工作,扮演著社會大眾訊息的檢選者的角色,勢必要有豐富的學問與知 識,才能正確並且詳細的替閱聽人服務。大一時,幾位教導筆者新聞採訪 的老師們,就曾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新聞傳播科系四年所學的技術,其他 科系的社會新鮮人,入門三個月即可學會。他們並且耳提面命的告訴我們 ,除了傳播的技術教育之外,自己必須要選擇一個自己所興趣的其他學科 修習。  台灣的大學傳播教育,大部分一直有著著重實務訓練而輕人文素養訓練 的問題!反映在實務工作上,記者們常被批評的體無完膚;不是錯字過多 ,不然就是問的問題非常不恰當,時而更可見語無倫次毫無邏輯的SNG現場 採訪,以及毫無根據的影射與批評的撰文。許多的同學,其實根本不清楚 自己學到了什麼?四年,要學採訪、寫作、編輯、攝影、剪接、廣告企劃 與製作、公關操作、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甚至網頁製作等,雖然學校期望 以此學生畢業後能夠迅速上手,但是學生在設備僧多粥少、教師人數不足 ,以及四年所學時間有限,內容雖廣卻難以深入、學生所學半強迫而非其 自願的情況下,難見成效!  大學教育貴在思辨,這也是為何大學教育視為菁英教育之所在。傳播人 修習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一方面有助於自己對於問題的思辨能力提 高,二方面能夠了解人類社會運作的問題。以經濟學為例,一位已經具備 財經知識背景的非傳播科系社會新鮮人進入新聞記者的行業,他只要花三 個月純粹的採訪寫作訓練即可上手;然而一位無財經知識背景的新聞系新 鮮人入財經線當記者,他必須要花多久的下班或閒暇時間,才能吸收別人 四年之所學?又這位無財經背景知識的新聞記者,如何能在一開始即發現 該線上所發生之問題與事件的來龍去脈?此時便可看出高低,到底一開 始誰即佔了優勢無庸置疑!  長遠來看,過多的技術訓練,對於學院本身的學術地位會有弱化的現象 ,畢竟大學教育強調學術研究而非技術,太過強調技術的訓練將有可能被 整體大學教育邊陲化,這對於本土的傳播研究以及該系所的未來發展產生 不利的影響。另外,過於重視基礎技術的訓練而忽視了思惟訓練,將導致 學生的工作上思考的僵化,而成為記者匠,這樣的發展將不利學生往高階 的工作向上發展,也將不利該系所在實務工作界的影響與聲望,更不利學 生進入該系所以求未來出路順利的選擇。 貳、數位化對傳統傳播教育之影響  網路的發達以及數位媒體的創新革命,已經為傳統媒體帶來不少的震撼 。在此時,傳播教育就必須對於這樣的媒體變遷有所因應。不能放棄舊有 媒體的傳統訓練,但也不能完全以新媒體科技的思惟去看待傳播教育。筆 者認為,媒介只是一個載具,最主要者還是在於傳播工作者對於所傳播訊 息內容的產製。新的媒介固然有其新的傳播技術需要學習,但記者仍然要 寫稿,只是筆換成了鍵盤;廣播電視節目仍然要製作,只是傳統剪接換成 了非線性剪接、傳統廣播換成了數位廣播。這樣的改變,使得可提供的資 訊量更大更為多元。數位化意味著,即時性的內容、多元且富創意的聲光 效果呈現,以及較以往更大量的資訊提供。數位化的媒體,整合了傳統平 面與電子媒體的優點,成為了閱聽人接收訊息的新寵兒。  這樣的情況下,傳播教育的壓力將更有負擔,即傳統與現代的實務訓練 將佔據了大學傳播教育的部分份量。因此,許多學校開始開設電子報製作 、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概論、數位多媒體設計與製作、網頁製作與編輯 等課程。而這些數位課程內容的加入,被排擠的即是那些培養人文素養的 學分。筆者認為,數位媒體的技術訓練固然重要,但是新聞傳播所培養的 ,主要的是傳播文本的製作,而非機器的操作。我們要的,應該是學習如 何在數位的媒體環境下,製作符合閱聽人需求的內容。也就是,在傳統的 實務課程中,融入數位化思考,例如新聞編輯的課程,即可用電腦線上排 版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導如何使用電腦排版軟體,二方面在線上教授傳 統編輯的基本概念與美化的排版方式。新聞採訪寫作的課程,則教導學生 如何利用線上資料庫,有效率的搜尋或整理新聞的資料(電腦輔助新聞報 導)。  另外,由於數位化後,媒體成為一個整合多媒體的資訊平台的觀念成為 主流,有學者認為大學傳播教育更應該思考如何從平台上著手訓練傳播內 容的產製。可能的話,改變以往以媒介為劃分的課程安排。但筆者認為, 未來即使以平台為媒體的主流概念,但是影、音、文字的產製仍有其界限 ,舊有媒體的產製流程仍不會消失,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加入的是平台的 「概念」即可,例如:將原先各2學分一學期的廣播製作與電視製作的課 程合併為一,但授課時數增加為3學分一學年,其老師授課時,並授以多 媒體的整合概念。  不過,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乃是數位化、全球化時代下人文素養方面的 養成。除了數位化技術的訓練,更應該關注的是網路興起後所帶來社會的 改變,以及全球化下地區文化如何與外來文化進行在地性的融合,並且推 展出去的議題。亦或者讓學生關注資訊化下的社會各種值得去注意的社會 議題,例如上下階層間的知溝、資訊落差、網路犯罪等。凡此種種關注人 類社會的新課題,可以計成一連串的專題課程,多鼓勵開放于學生選修。 例如:國際關係、全球化區域專題、當代社會問題研究等課程。或者,傳 播教育思考也更該想想自己,開課討論新聞傳播專業在數位化、全球化時 代下的自我學識素養之因應,以作為學生未來畢業工作後之自我精進準備。 參、傳統傳播教育對數位化的因應,一些想法與建議!  筆者四年的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如今已將進入尾聲。前三年受教於許多 熱心的老師,雖不能說對於整個傳播的教育看的很透徹,但也讀出了些許 的心得。以下是筆者對於傳播教育一些實際作為的一些想法與建議: 一、 課程安排多元化與多選擇性,並延長大學傳播教育為五年    由於傳播工作的背景知識與思辨能力之重要,以及傳播工作需要對於其 工作生態的高度了解。筆者建議: 1.傳播學院畢業之總學分在140學分左右,其中包括了20~30學分的輔系必 修,輔系可由該校其他學院系所支援配合,學生自行選擇。而傳播學院則 提供其他學院通識教育與傳播學程輔修之課程。2.除少數傳播核心必修課 程外,大量開放不同傳播學程選修,例如資訊傳播學程、電訊傳播學程、 廣告公關行銷學程、新聞編採學程、廣播電視電影學程等,供學生修習 2~3學程。另外,亦開放不同專題討論式學分,供學生自由討論之。3.延 長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為5年。前2年不分系,供學生修習傳播與人文社會學 科基礎學科;大三大四分系,並且修習輔系、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傳播學 程。大五修習專題討論課程,以及與媒體企業建教合作,將媒體實務之課 程延伸為職前訓練之課程,由媒體主管與學校老師共同評分。  筆者認為,傳播工作者需要接受嚴謹而大量的知識與技術教育,而無論 學生將來是否走向學術或實務路線,皆須接受一年媒體實務訓練,才能初 步了解新聞傳播媒體的生態為何。不僅如此,與媒體企業的接軌則是傳播 系所的學生和媒體企業經營者所希求的,何不讓學生入媒體實習一年,並 且在此時以專題討論之課程(媒介實驗室)輔以增加與學校老師的互動學 習,讓學生有思考反省之能力。筆者認為,雖然多出一年的學校教育,但 實則是媒體的人才尋求機會,也是學生尋找自己是否能適應媒體的工作環 境一個良好的機會,更是學校老師能藉以了解媒體生態,使研究能夠更精 準的良好機會。 二、 建立華人的傳播學術研究整合中心    筆者建議兩岸三地的傳播學學術界,合力組織整合一個共同的傳播學術 研究學會,或由現在目前已成立的中華傳播學會主導。其目標有二:1.作 為全球華人傳播學術界學術研究整合的力量,重新整合目前眾聲喧嘩的華 人傳播學術界,並且定期舉辦研討會作為世界各地傳播學者的交流場域。 2.整合各地大學傳播院校之資源,將每年各校畢業生之學生畢業作品集合 ,以類似國際影展之方式舉行發表並評鑑之;以及每年各校畢業生之畢業 學、碩、博士等優秀畢業論文,以國際研討會之形式發表並評鑑之。  以如此之形式提供不同方向之華人傳播研究對話之場域,以及整合各校 之資源,並且以盛大且隆重之方式將學生之優秀作品推展出國際。對於華 人傳播學術研究而言,無疑可以提高華人傳播學界之地位,並增加不同研 究方向之間的對話與檢討;對於學生方面,提供學生製作優良作品之動機 以及實務界對於傳播科系學生作品的高度重視,甚而可以一推至國際,與 企業合作一鳴驚人之影視作品。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於論文撰寫重視之程度 ,並且提昇大學傳播系所之間,學生對於學術研究、問題發掘與分析的風 氣。 三、 嚴選具教學熱忱與多元化學術背景之師資  教育之成功貴在老師之引導!初入傳播領域的花花世界,學生不一定了 解他要的是什麼,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傳播,也只是模糊的一個印象與概念 。傳播學術領域的山頭林立,需要不同的老師帶領學生一窺每座山的奧妙 。傳播工作與學術研究的背景知識深厚,需要多元且足夠的師資來教授不 同的學科,以求取其專業領域的豐富知識。  而師資本身也必須要有強烈教學熱忱,並賦予其教學自由。對於由媒體 下線而來,兼任教課之師資則必須要求其具備更為強烈之教學熱忱,以及 符合社會公益與學術專業之教學品質,而非打屁聊天、矇混帶過即可過關 之上課方式,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經由實務驗證之理論或工作技巧。 四、 落實小班制教學,重質不重量  新聞傳播工作與學術之重要,與其他專業同等重要。他是人民與政府、 企業資訊傳遞與接收的耳目,精確且切實的訓練是專業訓練的必須,不能 忽略其重要性。筆者認為,小班制菁英式的教育才能達到傳播教育的效果 ,畢竟傳播教學所需之設備因為無法大量購得與使用空間之不足而無法同 時給予大量學生使用。如果師資也不足,學生更無法一一顧及。因此,筆 者認為一班20~30人為最佳之招收人數,40人以上則將會有以上之顧忌與問 題。  此外,配合「媒介實驗室」的實施。媒介實驗室主要目的並非加強學生 採訪寫作以及各種媒體的製作技巧,而是訓練學生對於當前各種媒體的製 作提出反思與挑戰,並且讓學生嘗試新的、具有創意的製作方式。透過創 新性的媒體製作實驗課以及與老師之間的討論互動,訓練學生如何將理論 付諸實務、思考學校所學與實務界要求的相異之處,以此訓練學生獨立思 考與批判的能力。 肆、結論  實務技術的訓練雖然有其重要性,但是太過重視卻會慢慢的蠶食新聞傳 播學子的思考能力,所能學以致用之學識必然不足以與其他同業競爭。在 大家都爭相以技術訓練為主流思考的同時,我們勢必要思考其所招致的一 些嚴重缺失。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思考,如何以專業的學術與技術訓練兼 備為考量,多一點學術與人文關懷素養,少一點死硬教條式的規則與技術 訓練。  數位化、全球化所給予華人傳播教育的正面衝擊,應是在於學生人文素 養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上的加強與培育,讓學生們能夠充分運用既 有的平台與知識,以在地化眼光處理面臨全球化下的種種問題。避免外來 文化的過度影響,並且推展本土文化。也讓學生們能夠看透更多由數位化 、全球化影響下,當地社會所引發的各種問題,以便能夠確實發掘問題尋 找解決之道。  一個寫稿機器或攝影機器,年久失修而不自求精進,在這樣變化倏忽的 世界將很快就遭受淘汰。然而一位具有豐富學識涵養並且隨時能納百川於 江海的新聞傳播工作者,將不受到時代變遷所影響,而且薑是老的辣,閱 歷越豐富越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新聞傳播教育更是要以確實符合學生未來 需求的眼光設定長遠的目標。數位化時代的傳播教育,更應該回歸以人為 本,以學為主的知識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素養的生力軍。 -- 每個人想伸手去捕捉那屬於自己的星球。但卻沒有人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 哪一個位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8.93.82 ※ 編輯: uus 來自: 210.68.93.82 (09/04 00:35)
howardly:台灣大學的那個標題 害我嚇一跳 以為台大 203.75.48.152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