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週新上映電影中,有澳洲音樂傳記片《生為女人》I Am Woman,片名取自第二波女權運動奉為國歌的懷舊金曲 "I Am Woman" ,電影本身即是創作者兼原唱者 Helen Reddy的傳記故事。不知多少版友聽過她的歌?我個人看完片覺得過去有印象的大概兩三首而已,不過整個 1970s夜總會大樂隊的名伶風情有出來、1960s 開始的嬉皮與反文化運動也有出來、1980s 第二波女權大集結的歷史時刻也有出來!這電影既有滿滿復古金曲饗宴、又有女權運動與女性覺醒,我個人雖然非常享受、但也可以預料不是本版主流會喜歡的題材... 還請參考自己興趣選擇欣賞。 https://fr.web.img4.acsta.net/pictures/20/10/09/10/15/4169027.jpg
此片導演是澳籍韓裔的慕雲珠,這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不過其實她 1991 就開始拍片是個資深影人了,只是過去都拍紀錄片累積了不少樂人題材與社運題材的經驗,在《身為女人》這部劇情片可以派上用場駕輕就熟。也還真的,她的紀錄片老手與劇情片生手之特色多少都顯現在本片細節中:一開場,主角 Helen Reddy的青澀闖蕩與角色鋪陳期,很多對戲純「介紹角色」草草帶過的工具性格很明顯;不過只要到音樂現場與社運現場,拍攝剪接與演出就處處有感如身歷其境;而到後來,Helen 的音樂人生與女性意識逐漸強烈起來時,那對戲歌唱對主題的呼應就愈發清楚了。 這個女歌手 Helen Reddy在美國 1970s流行歌壇赫赫有名,而她對澳洲人來說更是個攻佔美國流行樂壇的「澳洲之光」!本片從 1966 年演到 1989 年、從她 24 歲剛到美國演到她 48 歲付出登台為女權運動獻唱;不過飾演她的澳洲女星,竟是開拍時才 23 歲的 Tilda Cobham-Hervey,部分台灣觀眾應該在去年怪片《深夜加油站遇見抓狂衰事》看過她演個叛逆暴走的醜小鴨,誰知今年竟搖身一變成為風華絕代女歌手!本片也許在「樂人樂思」與「女權申論」方面都有點差強人意,但只要有她的演出尤其是站上舞台時,就深深引人認同而關心,願意為她津津有味地看到底! https://pbs.twimg.com/media/Egd0EMNXcAAyqih.jpg
總之看演員演出、看復古風情、看音樂攝影、以及聽澳洲女歌手 Chelsea Cullen 獻聲的經典新詮,就已是琳琅滿目的視聽饗宴!在娛樂性上已值得我給個 [好雷] 。然而,在娛樂饗宴之外,此片有許多層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首先,Tilda Cobham-Hervey 的演出雖然橫跨 24 年由少到老層次豐富而迷人、令我看片當下都很陶醉,但等看完片回家找 Helen Reddy本尊的演唱錄影出來看看時,就會發現演員的詮釋和本尊有極大差異。那也不只是演得像不像,而是身為歌手撼動人心的氣質:Helen Reddy 是強壯有力引領人心的,但本片演來較典雅溫柔、甚至有點楚楚可憐。 這「楚楚可憐」,我想就是此片僅止「好看」而難稱「精彩」的罩門了:首先演出上,演員演得太溫柔婉約,唱起女權歌曲有點不太振奮有力;其次故事上,本片安排 Helen Reddy這角色面對她的各種人生挑戰時,比較沒有真正需要她煎熬掙扎的難關、沒有需要她痛下決心的抉擇、也沒有她需要冒險承擔的豪賭、反而她的人生還更像是為外部因素所牽動著。這首先體現在她「身為歌手」這件事:照本片的世界觀,她一來到美國就是實力頂天的,只是一開始都因「性別玻璃天花板」處處碰壁找不到機會,還是後來在樂評友人的鼓勵與經紀男友的支持下,才打開破口一鳴驚人。 https://pbs.twimg.com/media/Ei1lTtPUYAAkSwl.jpg
本片就聚焦在她與這兩個重要人物的關係上。首先樂評人閨蜜Lilian Roxon,早在 1969 就著有《Lillian Roxon 的搖滾百科》,在那樂壇仍一窩蜂追著披頭四等男孩團體的時代可是創新之舉!也正是她引領 Helen Reddy開啟了女性意識、察覺了生活中各種兩性不平等窠臼、因而慢慢讓自己歌路朝向創作歌手聚焦女性賦權。本片給 Lilian 這角色一方面是主角閨蜜、是她的事業與感情支持,另一方面既是她的女權啟蒙導師、也是和她陷入女權極端死胡同的對頭。照本片,兩人闖蕩期是女性戰友,但成名後竟劍拔弩張,女權筆劍竟也會流於尖酸苛薄甚至互相攻訐?值得警惕。 第二位,Helen Reddy 的經紀人丈夫 Jeff Wald,由「快銀」Evan Peters 飾演,這角色有意思多了,看來在這女權電影中女生比較樣板地聖潔、男生反而充滿爭議更立體有戲!這 Jeff 從與 Helen相識起就陷入矛盾:一方面他傾慕 Helen也欣賞她才華、更為她被壓抑而感不平、因此一往無前支持她奠定事業;但另一方面,他負責 business part又不得不隨波逐流、常需要與男性業界妥協、常要回頭勸妻子暫時委屈點、甚至一度壓力太大把老婆當煮飯婆;而當 Helen成功成為大明星可以養他時,他雖然人後為妻子開心、但人前只要被男性業界激一句「吃軟飯」就瞬間爆氣! https://brieftake.com/wp-content/uploads/2020/09/IAW-29.jpg
此片中 Helen Reddy只有自己的女性覺醒小體驗與小抗爭,背景則有許多新聞畫面描繪風起雲湧的女權運動,這些運動是有把她的金曲 "I Am Woman" 援用為社運歌曲,但她本身倒是一直沒有參與這社運、而只是經營自己歌唱事業與家庭而已。當然,她在被壓抑而無法出頭時是有許多憤懣、憤懣慢慢化作力量譜曲寫歌,而等歌大紅令她成為 1970s首席天后功成名就後、她在各種演出與各種訪問中的「女權宣言」話匣子就打開滔滔不絕了... 這一切女性受到壓抑值得伸張的敘事,本片談的我們大體都已熟知並沒什麼新意,倒是這些女權宣言如何刺痛丈夫 Jeff 才真有點意思。 此片的各種女權運動畫面中,一方面以當今眼光看來很 "SJW"地放入了黑人與跨性別族群,但另一方面也不吝好好拍攝男性參與的身影,說實話 Helen的經紀人老公 Jeff 正是最支持她的那個人!只是也許 Jeff 也代言了男性在女權改革當中的苦處:男人知道男性社會的殘酷邏輯、往往未能如女人般激進爭取而多訴諸漸進折衷、很容易就裡外不是人被視為反改革;而就算改革成功後,就算得到伸張的女性並沒有與他為敵,但整個社會又很慣常地喜歡性別二分把人歸類,因此身處家庭私領域的男人即使能欣見女人發光、他的社會身體仍無法脫離兩性陣營的凝視,而陷入焦慮。 https://pbs.twimg.com/media/EDqHEdaU4AAEKHZ.jpg
很快地,本片歌曲一首接一首、Tilda Cobham-Hervey 舞台演出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覺靠歌舞表演就度過了 1966 1969 1972 1978 1982 等好多年頭、眼看 Helen事業起了又落了、與丈夫從攜手到隔閡重歸默契又再分裂了... 照本片勾勒的成長曲線看來,這 24 年的點點滴滴都只是 Helen品味自己家戶內的性別掙扎而已、甚至這掙扎到最後令丈夫陷入焦慮瀕臨崩潰甚至成為毒蟲還敗光家產... 難道,自己期待兩性攜手共榮的女權奮鬥一生下來終成一場空?本片療癒的結尾,是長大投身女權運動的女兒來邀中年落寞的媽媽親身站上運動第一線、為 1989 華盛頓大集會唱首歌: 原來 Helen只是一個個別的女性、在個別的人生掙扎中挫折失敗落寞了,但是「德不孤必有鄰」、尤其她自己的創作與歌聲感動了多少人、還要今天親眼看見才知道!本片就這樣在非常勵志振奮的「華府大合唱」中熱鬧結束了,這部片拍來真的是要唱出什麼「女權之聲」改變社會嗎?看來並沒有,甚至片末字幕也告訴我們這歷經十多年的第二波女權運動最終還是沒有爭取到所要爭取的改革... 但本片顯然仍是個個人成長故事:你一個人的奮鬥可能有起有落、甚至最終可能以人生失敗收場、但你只要知道有許多人和你共同面對這一切、而連結起大家的「共同」就靠你的音樂! https://pbs.twimg.com/media/EiYiC4mX0AIZTMe.jpg
本片是個女權片,畢竟片名與金曲就是女權經典歌曲,背景是 1960s-1980s代代相傳奮戰好久的女權運動、故事主軸則是主角個人渴望兩性共榮的平權奮鬥,不過說穿了它談的女權都是老生常談、反倒在女權下看見男性夾心餅乾的處境才是真課題,它所選的許多金曲如 "I Am Woman", "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 "Love Song for Jeffrey" 一首首都關心著她所好奇的男性!本片往回半個世紀談 Helen Reddy初出道時面對的「男孩團體才當道、女孩也想聽他們、沒人想聽女生唱」之處境,放在今日別的領域是否也似曾相識呢?推薦看看此片、享受歌曲、想想兩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58dxvkG9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64.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08828786.A.DB3.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36.226.164.117 臺灣), 12/25/2020 00: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