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uni-tal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ncu.edu.tw/newscontent.php?tid=7946 教育部今日(7月15日)公布11所獲得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學校進行通識教育評 鑑結果。整體而言,以國立臺灣大學表現最佳。期待透過此一評鑑並運用結果公開的張力 ,促使各校對於通識教育推行現況與改善方向有所省思;藉由典範標舉,加強各校相互交 流觀摩,使各界對大學通識教育的內涵、運作與品質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及檢討。  國內高等教育蓬勃發展,近年來尤在教育部積極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發 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等鼓勵措施之下,若干學術基礎穩固的大學,在專 業人才培育、學術研究發展及教學資源運用的表現上更為突出。然在力求學術發展卓越的 同時,教育部亦十分關注大學通識教育品質的持續改進,首度於92年至93年度實施「大學 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以深入瞭解國內通識教育發展的實況。第1期評鑑係針對國立 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等7所以研究為導向的標竿大學進行通識教育評鑑。針對第1期評鑑,評鑑 小組建議教育部應再舉辦一次同校、同規格的通識教育期約再評鑑,期以此壓力督促各校 儘速改善現有缺失,是謂本次第3期評鑑。第3期評鑑區分為A、B兩類,A類計畫評鑑對象 為前述7所大學,B類計畫則納入其餘4所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 計畫」補助的頂尖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長庚大學, 此等11所大學歷來辦學績效廣受社會肯定與好評,因此,其通識教育的推廣成效良否深具 全國性指標作用。  本次評鑑項目共分7項:「目標與願景」、「組織與制度」、「教學與行政資源」、「 課程規劃」、「教學品質」、「師資」、「自我評鑑之機制」。評鑑委員實地訪查11所大 學,評鑑程序包括書面資料審閱、聽取簡報、師生訪談、綜合座談,同時亦進行教學觀察 ,以確實瞭解教師授課情形及學生參與程度。評鑑報告內容涵蓋11校在各評鑑項目的個別 表現,分陳其特色與優點,並提出具體待改進事項與建言,最後為總評及評等(報告摘錄 及評鑑成績一覽表如附件)。因A 類學校為再評鑑,B類學校為首次受評,兩者立足點不 同,評等結果自不宜等同視之。 ●A類計畫學校大體而言如下:  國立臺灣大學:4年以來進步最佳,其通識教育幾有脫胎換骨的表現;惟在獲得5年500 億計畫經費挹注後,更需精益求精;一方面增加課程的學術承載度,另一方面創造通識化 的優質校園環境,方符合社會期待。  國立清華大學:相關規劃與改革依循該校通識教育發展十年目標,走出自己的模式與特 色,值得肯定;然相較於其他受評學校,4年來並未呈現明顯的進步幅度,倘能積極延攬 具理工背景且瞭解通識教育的師資投入,鼓勵講座及教授開授通識課程,將有助於通識教 育後續推動。  國立交通大學:近年來積極投入通識教育革新,若能多關注人文素養的孕育,引導學生 中、西經典的閱讀,強化課程的多樣性,並適度增加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的課程,將更 利於通識教育的落實。  國立中央大學:規劃以通識教育為核心,透過漸進方式推動全校課程革新,值得鼓勵; 惟學校組織運作、互動及主管產生模式,有待進一步釐清。開設課程的整體多樣性與各課 程的學術承載度亦待加強。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等行政主管極重視通識教育,展現強烈企圖心,令人印象深刻;然 在執行面上仍待加強,諸如許多通識課程,或過偏重實用、或則主題與內容流於褊狹;又 因處於以理工醫為主的現實環境下,通識教育似易成為服務配角,未能展現通識教育應有 特色。  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理念清晰,目標明確,然4年來此方面的規劃、改革及推動並 未投入足夠資源,亦缺乏縝密的擘劃及有效的策略,進步有限。若干系所投入通識教育的 專業師資不足,致使課程的多樣性、數量、品質均不易提昇。  國立陽明大學:通識課程多為小班教學,教學品質佳;惟相關師資和資源相較於其他綜 合型大學明顯不足。負責通識課程規劃相關單位甚多,事權統合不易,且課程多樣性及各 領域通識課程間的平衡亦顯薄弱,亟待改善。 ●B類計畫學校大體而言如下:    國立政治大學:通識教育長年朝向漸進式革新求變,然通識教育中心主要任務為行政業 務,其組織位階及相關資源不足以有效執行理念宣導、課程規劃與教學品質改進等工作, 宜深入檢討與改進。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和生物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在國內大學校院堪稱名列前茅, 且頗具特色,惟長期以來對通識教育關注不足,缺乏具體、系統性規劃,組織架構鬆散, 影響整體教育成效。  長庚大學:因規劃與執行通識教育的決心,投注豐富資源均能落實於改善教學品質,值 得肯定;惟課程規劃改善深度仍有不足,宜增加課程的學術和知識承載度,以匹配該校專 業學術水準。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專任通識教師素質整齊,熱心教學, 學校資源、軟硬體建設十分良好;然通識教育規劃仍傾向急就章與缺乏系統,且通識教育 相關部門缺乏溝通,多數教師亦甚少參與相關決策,需加改善。  評鑑報告全文可自網站http://hss.edu.tw點閱下載,窺其全貌。  本次評鑑結果將函送11所受評大學據以改進,未來教育部在核撥5年500億「發展國際一 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時,將各校通識教育改善情形列入年度計畫,進行考評 ,並納為經費分配的參據。  根據本次評鑑小組的觀察,若干通識教育的老問題依舊存在,應再力求解決改善,包含 :(一)許多學校「通識教育」與若干基礎教育科目(如大一國文、英文、歷史、憲法或公 民教育等承接傳統共同必修科目的課程)彼此之間定位不清,造成行政、師資聘用和課程 規劃及審議上諸多問題。(二)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與核心,而非各系所專業教育「 之外」的補充教育。部分學校偏重理工醫等領域,導致形諸學校行政權力的組成,進而影 響課程規劃與經費分配,甚至在課程規劃上出現「補足性」、「怡養性」、「傳播性」之 偏差。(三)若干怡情養性、培養才藝屬操作性、實用性、常識性、休閒性課程(如陶藝、 書法、藝文欣賞、諮商輔導、生涯規劃等) 稀釋通識學分,應以社團、活動等不計學分的 方式融入校園環境。(四)通識教育涉及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培養,但相關課程規劃 未經審慎評估審查,或教師本身有明顯的特定立場,通識教育易流於傳播特定宗教、政治 或族群立場的教學。(五)各校「名人講座」之類的課程雖已大幅減少,但仍有許多課程一 學期以十餘位教授共同上課,流於零散演講的形式。     評鑑小組委員也一致認為通識教育強調「通達貫穿之知識」,立基於人文、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等基礎知識上,著重演繹能力、批判能力之培養,使學生得以「人文 關懷」去貫穿理解龐雜的知識及社會。如此,通識教育可說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與核心,學 生在進入專業領域訓練一技之長前,須培蘊人文涵養、專習基礎知識,始能在專業領域觸 類旁通、前瞻創新。 原文轉載自【2008-07-15/教育部電子報】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6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7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