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ME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yam.com/JirainMo/article/7655196 遠離與其現象學 「愈分離 心卻愈靠近」,這句歌詞出現於張惠妹《旅程》專輯中的〈雪地〉 ,那時候我大三,她離開豐華到了華納。這首歌是很標準的「灑狗血式情歌」,那 時候我愛不釋手,對「愈分離 心卻愈靠近」這句話印象深刻,卻是覺得抽象、難 以理解,為甚麼「分離」卻「越靠近」? 這幾年來,開始體驗了許多的「關係分離」,包含物質的、地理的,以及情 感上的分離,這樣的分離,是刻意的、不經意地疏遠,營造出忽遠忽近、捉摸不 定的氛圍,算是個人在社會文化下的「最佳」選擇?這樣的選擇襲來深刻感。 遠離地理物質,基隆。遠離這個地理位置,將物質化文文字以及回憶, 片段的描述難以涵括「基隆」,從片羽中醞釀,這樣的遠離是刻意的, 基隆對於我,是「殤」,一種過去還有古跡的沉調,滿城盡是那樣沉, 這樣的沉落入情緒軌中,每當我細細品時,是那麼飄邈,但是當我步 出交通站,沁入那氛不是清香,而是海味,深沉舊理的味道,所以我 遠離,連帶遠離我與親戚的關係。遠離地理物質,反倒是可以更「近」 ,心境上的「近」,端詳這個地方,察覺這幾年的少雨,自然環境的改 變,「雨之驕子」成為奢華的古物象徵。從文化中心落地窗遠望基隆港 ,景緻華而實,如是的實在絡在回憶中,或許回憶是美,也是不需要實 體成本的交通往來。 花樣多變,對於那已經慢慢僵固的「基隆邑象」, 體現於巷弄小吃。大腸圈、炭烤三明治、在地的 三兄弟豆花、排骨飯、鯊魚魚丸,還有「熱鬧」 時候,有免費各式口味的米台目、仙草蜜、鹹粥 ,只有120公分的我,喜愛與外公外婆到廟裡拜拜 ,我想多少也是貪上這裡的「菜色」。 這樣的成長養成,涉駛我喜愛吃「路邊攤」,這倒是讓身邊不少朋友驚訝, 或許她們想像的我,那樣挑剔的我,怎會喜愛路邊攤。其實我對「路邊攤」 也是很挑剔的,位置與人文都是需要顧慮的,巷弄中、大路邊與天橋下,各 有不同景緻,也有不同的經濟活動,叫賣聲音以及路過的行人,還有老闆的 敏銳聽力,在這樣吵雜當中,愈現靈敏,連加滷蛋、不要酸菜、湯裝一起的 「點菜」都能夠記得清楚,這也養壞了我的耐心。 「老闆,一個蛋餅、中溫奶,這裡吃」我說。 「好」餐台有人回應。 「你點甚麼?」五分鐘內,同個問題問了三次。 「老闆,我不要了!」候了十分鐘後,丟下這句話,離開早餐店。 記得有兩個早晨,因為早餐讓我忿然。點餐後,老闆、工讀生等來問了不下三次,候了 十分鐘,實在耐不住,事後回想,這沒有甚麼好氣的,或許我的「進食」只是視為「任 務」,想趕快完成的「任務」,完全無視於「等待/慢食」的樂趣,不過「等待的樂趣 」並非不斷地「問」、「重複點餐」,同時也得配合靜謐以及安逸的情境,這樣的情境 在台灣多數路邊攤或是早餐店難得,所以我惜以如此食境的「快、狠、準」文化。快, 點餐與上桌前後不超過一分鐘;狠,滷肉如此發狠地多,而不是「不經意」誤放 ;準,要多薑絲、少飯、多湯,精準衡量,讓顧客滿心欽佩。 「等等要吃甚麼?廟口好不好?」姨婆問。 「不要,那不專業」表弟說。 親戚都相當好食,也都不吝於食。二阿姨偏好合菜,五人吃飯,可以點十人份 的菜量;外婆總是習慣性的要我再添飯,外公豪邁地幫我準備「碗公」;拜訪姑姑,行 程滿是「吃」,歐式自助餐、下午茶、晚餐,馬不停蹄。 「吃」展現了好客的熱情,時空與物質的轉換,某些文化慣習依存,有些甚至被標名為 「觀光」,有時候「觀光」一詞對於「在地人」是負面指涉,像是「基隆人」對於「廟口 」,我可能是「外於基隆人」的人,我喜愛的雞蛋糕在廟口一帶,我喜愛的排骨飯在廟口 ,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那。「食」的專業否?對於廟口來說,那樣的悠久歷史,不就是專 業構成痕跡嗎?在那樣雷同的情境的專業,養壞了我。 行文的當下,是種遠離,卻與回憶形成反比的有趣意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1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