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borigin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0/04/26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 http://www.south.nsysu.edu.tw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原住民社區營造的實踐與反省 -- 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為例(黃國超) 台灣原住民運動自 1984 年原權會成立至 1993 年國際原住民年時 ,「原住民」才在漢民族所主導的四大族群論述中,逐漸獲得主流社 會的普遍重視。伴隨著原住民運動的瓶頸以及反省,1994 年由文建 會所主導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成為原運實踐的另一種可能性。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由「黃國超」提供,不代表「南方」立場。如需轉載,請 直接與提供單位聯絡。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回應與挑戰。 ────────────────────────────────── 標題:原住民社區營造的實踐與反省-- 以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為例 作者:黃國超 [ [email protected] ] 來源:投稿 ────────────────────────────────── 一個弱勢文化的保留,不是族人自己可以挑得起的,如果政府不能 好好在法令、政策上多為他們設想,而只要求他們自己克服困境,這 是社會的不公義。 -- 李遠哲[註1] 一、社區總體營造:我們的觀點 台灣原住民運動自 1984 年原權會成立至 1993 年國際原住民年時 ,「原住民」[註 2]才在漢民族所主導的四大族群論述中,逐漸獲得 主流社會的普遍重視。伴隨著原住民運動的瓶頸以及反省,1994年由 文建會所主導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註 3]成為原運實踐的另一種 可能性。台灣原住民族在長期傳統社會瓦解、政治經濟弱勢,語言文 化流失、資源分配不平均等等諸多現實處境下,「社區總體營造」在 當前原住民社會所必須面對的是一個民族「總體生存」的問題,這反 映了原住民社區工作取向的多元性(社福、經濟、教育、文化、健康 …),同時也顯現了其難度與「聚焦」的共識問題。 理論上,每一個不同的社區都各有其特色、資源及營造的可能性, 但現實生活卻不然,為什麼呢?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人」 ,社區裡面有沒有一群「愛作夢」的人?對於自己每天所處的環境有 沒有一種「要活的更好」的想像?有沒有與其他生活周遭的人形成「 共識」,並且將這樣的共識付諸「實踐」?社區的工作是一個長期累 積的過程,無法一蹴可及,所以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發性參與就顯 的格外的重要。 所以在這裡,我們認為「社區營造」的 " 精神 " 應該在於確立一 種「以人為本」的態度,其目的在於藉由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 事務的過程,凝聚社區共識,並培養「社區自主」的能力。這種參與 部落公共事務,尊重多數人意見的習俗是原住民傳統社會所常見的文 化。今天原住民社會在面對「現代化」衝擊拉鋸的同時,較多的是「 文化傳統」保留的問題,而不是跳躍到工業化生活下平地都會型社區 「重建」社區意識的問題 [ 註 4],基本上原住民的「社群感」仍是 很重的。 我們認為原住民部落的「社區營造」[ 註 5] 是一種「內在」的營 造過程,這個「內在」在這裡有二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是指「部落 內在」 -- 即如何發覺自己部落的人文、歷史、環境等特色,發覺從 祖先傳承而來的自然、人文及生活資源的豐富,美化部落生活空間, 讓後代子孫能永續利用,讓原住民文化、產業及經濟能夠再興。另一 個是指「人心內在」的營造 -- 族人對於自己族群文化的瞭解與認同 ,保持原住民分享互助的精神,自發性關心、參與部落公共事務與勞 動,凝聚族群共識與團結。 我們深信『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造人」的過程,透過由內而外 ,由下而上的自主性參與,使每個人認同自己的社區並以「該地人」 為傲。 二、當前社區營造的瓶頸:我們的反省 「社區」乃是各自有其固有歷史的人類生活空間,任何社區都有其 固有歷史,承繼先人們所建立累積到今日的固有生活文化。所以每一 個不同的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人文背景及特色(宮崎清1996 )。1994年起,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其概念來自於日 本的造町,英國的社區建築 (Community Architect)、和美國的社 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 註 6] (黃世輝,宮崎清1996)。回 顧這數年之間,社區營造工作在台灣民間所造成的思考衝擊與迴響, 恐怕是文建會當初所始料未及的。相對於『社區總體營造』被批評為 「由上而下」、「官方政策」的批判,陳其南教授(1999)對此強調 :「社區總體營造所以能夠持續到今天,本身就證明了它不是一種政 府政策,而是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理念。不論有無政府的推動和補助, 地方社區為了自己的將來,都應該去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 雖然『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推動才幾年光陰,眼前我們卻看到了 一些發展的瓶頸,在此提出來跟各界先進求教。 以「執行」層面來說,目前台灣社區營造的主力群可以粗分為三種 團隊,一是以大學院校建築、城鄉規劃相關科系學術團隊為主,其次 是社區既有的「屬性不明」的社區發展協會 [ 註 7],最後是地方工 作者所組成的文史工作室或文化協會,在此之外,許多民間的建築、 景觀規劃公司 [ 註 8] 也正積極搶食這塊大餅。 在這四類團隊中,與當前原住民社區營造比較相關的,大多以學術 團隊或民間規劃公司為主。一來原住民社會專職從事文化工作者本來 就有限,而成立一個正式的協會或組織,除了缺乏經驗與資訊外,因 為不會寫公部門的計畫書,所以經費來源更是無以為繼。多數原住民 部落因為缺乏與政府部門正式的「對口單位」,所以目前許多山地部 落的營造就只能夠「依法行政」的委外辦理。這也就注定了原住民由 部落「主體」的位置轉換為規劃單位規劃書中「報導人」的諮詢角色 。 我們簡單對學術團隊與民間公司的部分做一個討論,目前常見的問 題是基於政府會計年度報帳上的壓力,導致多數的規劃單位無法確實 掌握社區動態,及拉長與居民的溝通時間,甚至有些團隊到部落的次 數可用「屈指可數」來形容 [ 註 9]。許多規劃案更是「教授掛名, 學生練習」的作品,所以常見其規劃成果的前半部多是相關文獻的拼 貼和整理,後半部的規劃因缺乏對當地人際脈絡、文化內容細緻的瞭 解和分析,其「建議事項」又非部落貧乏的資源所能及,讓居民時有 無從著手的感嘆。而且許多人性化的生活議題在規劃書中,變成了一 種「量化」和「商品化」的供需法則,將部落生活品質的提升「化約 」成鄉公所的基層建設問題 [註10],扭曲了社區營造最本質的精神 「社區共識」的凝聚和建立。 不可否認,外來團隊介入部落的初期,挾著相對雄厚的學術資本、 人脈及經費,短期內透過活動的舉辦或社區報的刊行,讓人容易有「 動起來」了的錯覺,然而這一類的社區到目前為止,在外來規劃團隊 離開後,常見的是又回到原點。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的社區工作多屬 「辦活動」的性質,其「內容」也常是平地社區常見的主題(寫生、 老照片、座談會…),忽略了原住民的思維邏輯,以及該部落真正問 題的優先順序 [註11]。 常見在社區營造的說明和舉例上,都是台灣漢人社會甚者日本造町 的例子,這種平地社區經驗的水平移植,像是用一個「相同」的模式 套用在脈絡「不同」的社區。這種的舉例背後,常造成部落居民認為 一成不變地拷貝其他社區的「實踐經驗」,就可以進行「社區總體營 造」的錯誤理解。特別是在工業化及現代化的影響下,許多的原住民 族地區已經逐漸地喪失了自己部落、社群特有的文化與個性,競相模 仿其他都市或台北經驗。這跟文建會當初所倡導的理想:「不同社區 應該各自開展屬於自己的生活文化運動」恰成一個反諷 [註 12]。原 住民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是展開了,卻是在漢人的刻板印象 下重新再現 /再複製了漢人觀點的「原住民文化形象」。這些社會資 源貧瘠土地上的營造案,為漢人的學術、規劃單位創造了幾多「就業 」機會,而規劃單位的「成果」報告卻無法改變原住民的「失業」處 境。 三、原住民社區/部落營造 『原住民社區營造』最大的資產來自於原住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語言、信仰、風俗、工藝、樂舞和祖先的生活智慧與哲學。原住民部 落重建的出路,或許該朝向的是往祖先的知識與文化中去重新理解, 而不是毫無選擇地採借漢人社會的技術與觀念。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特 殊的思維方式和儀式、禁忌,即使為同一族群,每一個不同的部落都 還是有其各自的歷史脈絡及部落個性。 我主觀以為,當前原住民社區營造工作,漢人參與者 / 團隊最大 的問題來源就是規劃者普遍不瞭解原住民文化,不懂原住民的思維邏 輯和問題,缺少長期蹲點的溝通與足夠理解,無法以當地原有的文化 及政治脈絡來推動社區營造及處理人際關係。即使有些團隊會找部落 教會協助,但仍只限於社區活動協辦者的角色,主導者仍非自己。 在原住民部落工作中,常見平地知識份子和部落居民在知識與觀念 " 高度 " 上的落差,知識份子自己都沒有把握實現的理想性,常變 成部落發展的遠 / 願景。缺乏長期的溝通,缺乏不同族群間「觀念 語彙」的「轉譯」,社區工作若無法以原住民當地的語言及文化來呈 現及被理解,就無法根植在部落的生活及土地上。 而解決的方法無他,就是大量的、長時間的互動、溝通與傾聽,以 及對當地語言文化的學習。這樣的互動遠非一年二年可及,「缺乏時 間」是當前漢人規劃團隊在方式上必需要反省的重要課題。缺少了長 期細緻討論與過程中所累積的信任基礎與友誼,部落居民並不容易在 聽到漢人所舉案例之後就能明白方法且願意去嘗試執行。在這裡,我 們需注意的是,部落的資源有限所以相對地經不起失敗,炒短線式的 社區營造所激起的期待及面對期待的落空,會讓更多族人挫折或者是 放棄,而認為社區營造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因為我們嘗試過,我們失 敗了,許多事將不容易重新再起。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討論當前原住民社區營造所潛在的經濟背景, 台灣本分之七十的土地面積是山地,在平原開發殆盡、觀光區擁擠、 週休二日所颳起的休閒旅遊風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報導下,台灣各地 的原住民部落瞬間成為新興旅遊的好去處。而原住民在「靠山吃山」 及外勞引進排擠工作機會等等的現實環境下,不約而同的將「社區營 造」的關心都朝向觀光發展的面向。所以不論是文化活動、地方產業 或環境生態、空間景觀常變成以吸引最多的觀光客為考量,產業和建 設成為居民最在乎的議題,而集體的幸福被商業交易中個人利益的競 逐所打敗。我們在原住民現實經濟的困境上,再次地看到土地與人關 係的斷裂。在此特別要反省及思考的是,在這些營造或發展的過程中 ,部落的居民們究竟是以原住民或者漢人的「眼睛」來看待自己,看 待自己日常生活的社區?[ 註 13] 所追求的是「誰的價值」中界定 的「幸福」?錢是否為幸福的最終目的?部落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當部落居民忽略了「自己」才是社區的「主體」,忽略了「社區共 識」高於「個人利益」時,忽略了「分享」精神的祖訓時,社區營造 就變的脆弱、躁進。這也是當前由部落居民所主導的社區營造上必須 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所以我們主張,原住民應該要拋開漢人的眼睛看 自己,回歸部落文化主體性的創造,將社區工作緊密結合原來的傳統 ,將社區工作「原住民化」、「在地化」,尋找傳統族群知識在營造 過程中的「再生產」性。[ 註 4] 四、鎮西堡部落社區營造的實例 ◆ 地理及人文環境概述 鎮西堡(Cinsibu) 意為:「太陽最先照到的地方」,海拔高約一 千七百公尺左右,行政上隸屬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秀巒村,住家約有25 戶上下,人口約 200 人左右。相傳為泰雅族著名的大頭目波塔( Buta-Karaho)之子 Saibo-Buta 於三百多年前由所建, Censibo 部 落是秀巒村七社最早結社的部落(約明朝中葉),也是 Makanaji 群 北移之重要根據地,相傳泰雅族 Makanaji 群由此繁衍而來(廖守臣 1984)。鎮西堡與鄰近的新光(Smagus)部落共同形成一個生活圈。 離最近的城鎮竹東車程約 3 個小時,當地至今仍無公共運輸系統及 醫療設施,道路路況欠佳,每年颱風、梅雨季節經常坍崩,嚴重時甚 至必須仰賴政府空投食物救援。經濟收入上主要是以高冷蔬菜及水梨 、水蜜桃為主,水果產季集中於每年 6-9 月,是部落家庭主要的收 入來源,因收入不穩定,故許多人無法定期繳納健保費而被排除在「 全民」健保體系外。新光部落有一所國民小學,各年級一班平均人數 約 6 人。國中必須到車程二個多小時的前山就讀全鄉唯一的一所尖 石國中,是很多人的最高學歷,但學生輟學率頗高。 ◆ 社區營造的概述 教會在目前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來說,除了是信仰的中心,也常是社 區工作推動的主要動力,而教會的神職人員更常扮演著社區工作靈魂 人物的角色。鎮西堡部落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部落居民信仰幾乎全 數以基督長老教為主,僅有零星幾戶為天主教徒。當地教會的運作以 青年會、婦女會及長老、執事為主體,由當地出生玉神畢業的泰雅族 人 Atung ‧ Yupas (40 多歲)擔任牧師,十多年來整個教會在他 的帶領及觀念教育下,民族意識及凝聚力相當的強,在『社區營造』 還未成為台灣社會主流的年代,部落內的社區與民族教育工作已經行 之有年,這些觀念的啟蒙與實踐,為鎮西堡部落奠立了厚實的社區基 礎,而「人」更是目前部落社區工作最可貴的資產。 鎮西堡部落的社區營造工作,概略上可以「教會落成」及「部落永 續發展協會」的創立為二個分水嶺。鎮西堡的教會興建是動員了所有 的信徒,募款八年,工期十年,整個工程都是社區居民一磚一瓦,一 桶桶水泥用人工接駁的方式灌漿,克服了許多的困難,耗盡部落居民 十八年的時間才得以有今天的規模。興建這座教會的主要目的,是為 了成為母語教學、社區活動及文化傳承的中心,目前它也扮演著部落 中族群交流的主要場所。在協會未成立前,教會一直是社區工作的核 心推動單位。 部落永續發展協會 [ 註 15] 創立於 1999 年的年底,其背景有二 個原因,首先是社區和原住民議題在台灣社會已經成為「顯學」,原 住民加上社區議題目前不難拿到政府資源。近年來媒體對於鎮西堡及 尖石後山的報導,有許多過去並不是從事原住民及社區工作的團體, 在這股潮流下紛紛地湧入部落,並向部落提出共同向政府提送計畫合 作構想,經過部落青年的討論,認為與其替別的團體養一些專職,創 造就業機會,不如自己成立協會,來進行部落人才培育的工作。將社 區發展的主導權拿回來部落自己決定,也無庸再擔心其他團體所做出 來的規劃無法實行?另一個因素,是政府方面擁有許多社區補助的資 源,而鎮西堡的社區工作也已經發展到需要跟政府資源結合的階段, 但過去一直缺乏正式的對口單位,為解決公部門無法補助教會的問題 ,在經過幾年的討論及籌畫後,終於在 1999 年底,成立了「新竹縣 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協會的主旨在於泰雅族文化、技藝、 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民族的自我認同,部落 / 生態的永續經營,特 別是協會希望在未來十年內著力在部落青少年的教育與培育。 ◆ 以下以大事紀的方式略述鎮西堡部落的社區工作過程: 在教會為主導的年代﹏ 1. 進行社區母語教學、編纂母語教材,目前有出版有「泰雅爾母語 讀本」及「泰雅爾傳說故事精選篇」二書,部落居民目前多能閱 讀羅馬拼音的文字。 2. 教育家長鼓勵子女升學,提倡求知觀念,補助部落青少年升學的 經費問題,每週四至尖石國中關懷青少年的生活,目前鎮西堡擁 有後山最多的神學生,這都是未來社區工作的核心幹部。 3. 引進新的農作物,並以七年時間與山服及平地的朋友合作建立農 產品直銷體系,教育青年成立行銷團隊,學習商業交易,協助解 決部落最迫切的經濟收入問題,唯此才能解決子女就學及健保的 經費來源。 4. 1996 年起開始提倡塔克金溪河川的保育及護魚工作,制訂部落公 約、告示牌,聘請部落獵人進行河川的巡邏,宣導遊客保育觀念 並防止毒電魚、偷獵等人為破壞活動。 5. 進行社區環境空間的綠美化,1997 年起在道路二側種植數千株楓 樹及其他樹種,並沿途撒下雛菊、台灣野百合等花種,復育成果 良好,但目前時常遭遊客攀折盜採。 6. 教會成立部落托育機構「幼兒園」,關心學齡前教育,協助部落 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幼童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照護,但經費來源 全靠對外籌募,一直是沈重的壓力。 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後的工作紀要: 1. 舉辦二次阿里山鄒族達娜伊谷生態保育觀摩之旅,交流護溪及保 育的經驗。並到茶山村觀摩社區公園化營造成果。 2. 申請內政部原住民青少年認養鄉的輔導專案,內容以家庭訪視、 親職教育、課業輔導及營會為主,.2/14-15 至台北陽明山舉辦親 子都市體驗活動,參觀海洋館、木柵動物園等。 3.申請新竹縣社區總體營造試點計畫,目前已經有泰雅族婦女傳統編 織種子教師班在尖石後山四個部落開課,男子傳統手工藝竹籐編織 班也已經開辦,其次,青少年生態解說員初級班也已開班,社區討 論會已陸續展開。 4.開辦社區營造相關課程,邀請原住民及漢人社區工作者、文化、生 態工作者至數個部落講課,交流經驗,並以社區營造錄影帶進行小 型的社區討論及凝聚社區共識。 5.推動新光、鎮西堡二鄰社區會議,做成設置檜木群關卡管理遊客及 破壞護溪部落公約者罰款的決議,並爭取新竹區扶輪社捐贈 24 萬 元河川保育經費。 6.228 於竹東五尖教會舉行五尖區原住民 228 及白色恐怖受難者紀 念禱告會,協助申請國家賠償,並籌畫受難者口述史的拍攝與紀錄 。 7.進行部落自然資源(動植物林相)調查,目前已整理出鎮西堡植物 、蕨類初期調查報告書,正在翻譯為雙語,作為將來社區生態講習 教材。 下一階段的社區工作計畫: 1. 籌募電腦設備,開辦社區電腦教學,縮短部落與外界資訊的差距 ;籌設網站,籌組管理團隊,進行技術交接;網站之目的在於部 落訊息的傳遞、文化交流、連結社會資源,並藉以行銷農產品及 工藝品。 2. 青少年生態解說員將分初級、中級及高級班培訓,明年度中級班 將加入地方文史及國家公園解說訓練,後年開辦高級班,將補助 有興趣深造者,至專業機構實習,目標是扎根部落,學成後以自 己族人來教育自己。 3. 發行社區報及電子報,並持續進行社區營造說明會及討論會,凝 聚社區共識,在農閒時期將再安排部落居民到其他社區實地觀摩 與交流。 4. 重新規劃鎮西堡教會空間,希望明年能增設視聽中心,增加部落 居民及青少年休閒娛樂管道,並希望能為幼兒園籌募幼教器具及 書籍。 5. 重建泰雅族傳統穀倉及瞭望台,形成部落地標與精神象徵,未來 仍將興建四座部落教室,作為文物陳列、文化、母語教學等用途 ,目前已興建完成編織教室的硬體。 6. 後山各部落老人口述歷史的記錄與整理,以及泰崗部落百歲紋面 老人的影像紀錄(含工藝),今年暑假將先進行部落產業變遷史 的紀錄與整理。 7. 籌設部落學院,雖然青少年在體制內的教育中因為環境適應、學 業程度或家庭、經濟因素而輟學,但不希望這便宣告他們學習已 到終點,未來幾年內,我們希望仿造社區大學的模式,進行部落 內小型的「希望工程」,自己來辦學。 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目前所遇到的困境: 1. 觀念的部分: 『社區總體營造』、『協會』這些新名詞對於很多居民來說雖然可 能聽過,但對於詳細內容卻未必瞭解,我們希望透過長期常態性的講 座,並定期報告協會的工作內容與進度,讓大家熟悉協會「可以」及 「不可以」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2. 人才的部分: 目前最迫切的問題,協會只有一名專職,因部落居民多屬務農,不 可能離農來專職從事文化或社區工作,而適合的人選又有回鄉及待遇 的問題,缺乏足夠的人才來進行社區營造案的推動,是困境之一。我 們期望透過尋找多名在地的兼職人員加入,形成一個團隊,來分工進 行目前的社區事務。 3. 技術的部分: 除了人手不足外,政府所補助的社區營造經費,使協會面臨經費銷 帳及書寫結案成果報告書的問題,這些都是部落過去所缺乏的經驗。 目前全部落中,僅有幾部電腦,且能以電腦進行工作的人仍非常地有 限,在申請政府經費方面,如何及向哪些單位申請,計畫書的撰寫, 都是目前協會剛成立時還待學習的。我們希望直接透過實際的操作過 程,邊做邊學,並邀請其他文史工作室或協會的朋友,到部落教授企 畫書撰寫及經費核銷等技術,未來也將為協會工作人員安排進修課程 。 4. 教派的部分: 因為社區裡面有天主及基督長老教會二個不同的教派,長期以來天 主教徒的部分,較少積極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本身的凝聚力也較弱 ,所以許多社區事務的推動仍無法做到集體參與的層次,雙方的理念 及對部落開發構想存有差異,因長老教會信徒與天主教會信徒觀念上 的落差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短時間之內並無理想解決方式,目前在做 法上是尋找天主教信徒中,比較有心的青年溝通,在社區活動場地上 ,也儘量避免只在長老教會舉辦,而以比較中性的場地,如學校、民 宅來辦。 5. 觀光的部分: 觀光是部落目前最嚴重面對的問題,基於大家對於觀光利益的期待 及想像的差異,涉及到「經濟利益」的部分並不容易處理,社區發展 的一些共識也時常被許多只想賺錢,不想付出的人所破壞,使得整體 規劃的構想趕不上遊客龐大數量的衝擊。觀光除了帶來社區治安及垃 圾、水源不足、停車等問題,但更重要的影響是在人「心」。由於經 濟利益的競爭,使的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及家族的利益,對原先公共 事務的投入越來越不容易,這樣的情形將隨即將開辦的每週休二日而 更加嚴重。 結語 「有夢想而使人偉大」,「夢想」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可以創造出 很多能量及無限性,目前部落營造的工作就是要使族人永遠都不放棄 作夢的能力,有夢想就有希望,有實踐就有累積,目前協會的努力就 是希望為下一代創造出四季的歡顏。我們堅信,原住民社區營造的前 提就是部落自身主體性與主導權的確立,培育「部落自主」的精神, 這不是容易的事。但這樣的自主管理與自發性參與部落事務,不妨視 為原運長期訴求「部落自治」的一個根本起點。社區總體營造無法解 決當前所有的問題,協會也不可能替代政府的角色,族人不該放棄自 我的動力,等待或依賴政府的規劃及經費補助,金錢並不是社區營造 唯一的出路,「人」及祖先的文化、土地才是比金錢更珍貴的資產。 所以我們呼籲也強調,當前的原住民社區營造工作,應該重視當地 人才的培育,並且重新理解祖先的智慧,拋開漢人的眼睛看自己,重 新建立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量去愛社區。當前 台灣社會的發展與互動下,原住民的社區營造工作很難完全靠自己的 資源所能成就,必然要面對族群間相互的資源及交流,我們期望這樣 的互動是可以在彼此獨立、強壯且地位平等的立場下進行,唯有部落 自己夠「強壯」,才能告訴外界資源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 ,也才能整合外界的資源配合自己部落發展進程,而不被主導。社區 營造工作是一場永無止盡的學習,我們希望漢人朋友及原住民朋友能 夠手牽起手,用大海寬容的心胸,山脈厚實的承擔,彼此相互扶持、 互相鼓勵!! ※[註 1]李遠哲 2000 「為原住民文化留生機,是台灣掌舵人的責任 」,新故鄉雜誌第五期,頁 7,南投:埔里。 ※[註 2]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 10 年,1994 年 4 月李登輝總統 在屏東山地文化園區所辦第一屆原住民文化會議中才首次開口將「 山胞」改稱為「原住民」,之後修憲通過,「原住民」名稱才正式 為官方文書所採用,距今不過 6 年時間。 ※[註 3] 1994 年以後,文建會一改文化活動在大都會舉行的慣例, 將文藝季改在地方舉辦,並推動 12 項地方文化建設計畫,詳細內 容參見文建會所編印「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 1995。 ※[註 4]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的過程,實際上忽略了成長率之外 生活空間、品質和文化、生態的永續經營,導致都市人口過度集中 ,農漁村人口外流,人跟人、人跟自然之間的冷漠及疏離。 ※[註 5]「社區」一詞及概念並不是原住民常用的溝通語彙,依目前 漢人現行的法令來說,一個「社區」可能就涵蓋了幾個原住民分散 的部落,而在過去的歷史中,他們從未是同一個「社區」過。 ※[註 6] Nick Wates & Charles Knevitt (1993):「社區建築是 由最終使用者主動參與而完成的建築,此一用語也往往描述包括社 區規劃、社區地景及其他關乎社區技術協助等行動之運動」;延藤 安弘(1990):「造町不只重視硬體環境的改善、也將軟體領域例 如居民的健康、福紙、教育、社區形成等放入視野中,同時考慮物 質環境的改善及無形的生活品質的提升。」 ※[註 7]1968 年內政部提出「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83 和1991年 分別修正。1991年將社區組織規定為人民團體的社區發展協會。一 般常見的問題是里長與發展協會理事長基層政治的對立。 ※[註 8]在此不將民間規劃公司列為社區營造工作的「主力」,是因 為民間公司幾乎多以規劃書的「撰寫」為主,而沒有長期性的實務 投入。 ※[註 9]社區工作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年「完成」,但 現行體制中,卻規定一年中需進行期中、期末報告,難怪無法落實扎 根,而規劃單位為求「績效」多以「辦活動」來自求多福。 ※[註 10] 一般而言,山地鄉社區營造的硬體建設,只會招來地方少 數特定利益集團或人士的介入,反而使「社區公眾參與」的理念變 的更不切實際。 ※[註 11] 這樣的社區工作方式是以外來者的「方便」強加在部落的 「主體」上,常讓人有不知道這是「誰」的社區營造,為的又是什 麼?的感嘆!這是偏離社區本質的作法,將凝聚社區共識的「手段 」當成結案報告的「目的」。遺憾的是,這些團隊又握有對外發言 及詮釋權。 ※[註 12] 平地的社區工作者因為資訊流通的便利(網路、研討會、 觀摩),實質上在許多的操作方式部分,已經導致目前台灣社區關 懷的議題有越來越「同質化」的趨向。 ※[註 13] 常見的是原住民部落為了滿足外來遊客,而表演阿美族歌 舞,而將房屋、部落加入排灣族圖騰雕刻,即便他們不是阿美族或 排灣族,在商品販售上這樣的問題更加明顯,我們發現當地的文化 、手工藝、記憶是否復興反倒不那麼重要,一切向市場看齊。 ※[註 14] 例如鄒族的社區營造重建了社區精神象徵的男子聚會所「 Kuba」,年輕人在參與興建過程中,不僅學習到工法,更重要的還 學習到整套的相關知識、儀式與禁忌,而興建水泥的活動中心則不 會有如此的效果。 ※[註 15] 協會全名為「新竹縣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首任 理事長為阿棟‧優帕司(教會牧師)。 參考書目: 李遠哲 2000 為原住民文化留生機是台灣掌舵人的責任,新故鄉第五 期,頁 6-7。南投:埔里。 宮崎清 1986 1986 展開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 - 日本社 區總體營 造的理念與實例,頁27-32。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陳其南 1999 社區總體營造相關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沈潛與再戰,頁 58-61。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黃世輝、宮崎清 1987 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人 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 造的理念與實例,頁 75-83。南投:台灣 省手工業研究所。 -- Origin: ︿︱︿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m4.ntu.edu.tw (140.112.214.200)